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青龙镇遗址考古现场实地探访


    青龙镇遗址考古现场实地探访
    一塔、一井、一桥 览尽世事沧桑
    
    考古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出土文物。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昨天青年报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青浦区白鹤镇的青龙镇遗址考古现场。虽然周围已经被农田所覆盖,但在考古人员抽丝剥茧式的一点点发掘之下,在无限的遐想之中,一个千年的繁荣港口的容貌,已经渐渐在今人眼前清晰起来。
    在这个2500平方米的发掘现场,看点也就是一塔、一井、一桥的故事。塔是隆平寺之塔。塔身当然已经荡然无存,但是塔基还很稳当。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塔基上有一个木制的保护结构,保护的正是作为寺塔最神圣所在的地宫。地宫面积不大,大概和现今的保险箱差不多。记者在现场时,地宫所藏之物已经被考古人员移走,里面有套函,两座阿育王塔、一尊释迦牟尼涅槃像,铜瓶内装有4颗圆珠,其中3颗为水晶质,它们应当就是佛教圣物舍利。
    经过考证,此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这是上海第一次经考古发掘确认的古塔遗址。在现场记者看到,塔基上宋代的地砖清晰可辨,这宋砖有很多是民间所赠,千年风雨,很多当时的建筑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宋砖还在向世人讲述当时的荣光,这也可以看到宋代青龙镇的人们笃信佛教的诚心。
    井是唐代之井。比那隆平寺塔还要早个几百年。唐井位于一个铸造作坊区域内,是古人挖凿来作为生产、生活设施的。青年报记者来到现场后,考古人员将井中之水抽尽,井壁精美的砖石便映入眼帘。砖石竖直排列,结构严整,井圈弧度圆滑。这说明,在唐代,古人的挖井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也被认为是上海地区目前所见最深也最为精美的古井。之前,考古人员在井内发现过一些精美的器物,包括一枚纹饰繁复、铸造精美的唐代鹦鹉绶带铜镜。井内为什么有这些器物?考古人员猜测,在井边生活的人们在某一天突遭战乱或其他变故,于是便将值钱的器物埋入土中,或藏于井内,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够找回。
    史书记载,青龙镇有一桥叫迎恩桥,迎恩桥北面有一座寺塔。始建于元代的迎恩桥,现在依然存在,但是北面之塔却已经不复存在。这激发了考古人员的强烈兴趣,对于隆平寺之塔的寻找和发掘由此展开,而一个繁荣海上丝路重要港口的轮廓也由此展现在世人面前。所以可以说,迎恩桥是这一切的一个起点,是局面开启的一个“按钮”。当一切都隐没在地下的时候,独自坚守的迎恩桥奇迹般地给今人留下了一扇了解古代的窗户。
    这一塔、一井、一桥,给今人勾勒出了古代青龙镇的模样。但是青龙镇确实已经消失了,即便过去它是如此辉煌。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的税收为15879贯400文,几乎占华亭县税收的一半。商船自福建、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汇聚而来,同时,还有来自广南、日本、新罗的商船穿梭来往于青龙镇。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有“小杭州”之称。盛极一时的青龙镇为什么就消失了呢?吴淞江促成了青龙镇的崛起,但自唐代之后,吴淞江江面逐渐缩窄,从唐代的20里宽到宋代的9里、5里。而后至元代,随着吴淞江的逐渐淤浅,水道变迁,往来海船已不能驶入青龙镇港口。正是这个港口赖以生存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才导致青龙镇迅速衰弱。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罢市舶司,后来历代的战乱也使得镇上的唐宋古迹损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