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中秋节习俗的演变从祭月望月赏月到祈盼团圆


    
    五代时期周文矩所绘《仙女乘鸾图》里的中秋大月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北宋刘宗古所绘《瑶台步月图》中的中秋拜月场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吕纪所绘《秋渚水禽图》中的中秋月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居巢所绘扇面画中的赏月场景 (现藏于广州博物馆)
    古人很早就有一种对月亮的崇拜,到了秦汉时期,“月中有神灵”一说更被“具象”为“月中有恒娥”。恒娥即嫦娥,就是月亮女神。除了恒娥外,月宫中还有“金蟾”、“玉兔”等说法在民间也流行开来。而且,古人过中秋节的习俗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秦汉人迷信月之“神”性,流行“祭月”;唐朝人更看重月之“明”,喜欢“望月”;宋朝人则格外关注月之“美”,青睐“玩月”;明清时期,中秋之月又被赋予了“圆”的寓意,祈盼“团圆”成为中秋节的主题……
    祭月
    汉时“月”被视为“神”的象征
    中秋节始于何时?民俗学界一直认为秦汉时尚无这个“节”,真是这样吗?从东汉《四民月令》所记来看,阴历八月已有“秋节”,“处暑中,向秋节,浣故制新,作袷薄,以备始凉。”这里所说的“秋节”,又叫“白露节”,也称“八月节”,汉代称“仲秋节”。仲秋即秋季第二个月,现代亦写作“中秋”。为什么汉时八月的秋节被称为“仲秋节”?因为之前的七月份还有一个“秋节”,即“立秋节”。
    《四民月令》还称,汉时八月,各家还会通过占卜,选一个“良日”祭祀“常所奉尊神”,全家人“团聚”在家:“少长及执事者悉齐”,一起打扫卫生,祭祀供奉对象。其实不论是“白露节”还是“良日”,与现在的中秋节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都已相当接近,可见,后世的中秋节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
    如果说中秋节的源头是秦汉,赏月风俗又是始于何时?在秦汉人眼里,月亮是很神秘的天体,上面有“神”,称为“月精”。倘若月亮出现异常现象,还会被认为是月神给人间发出的警示。所以,秦汉时期不是“赏”,而是“祭”。
    《汉书·五行志下》记载,汉成帝刘骜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秋八月戊午,下半夜时天上“两月重见”。预言家称:“言君弱而妇强,为阴所乘,则月并出。”后来汉成帝后宫里确实出现了赵飞燕、赵合德、班婕妤等“女强人”,当然这只是巧合,但也折射出古人对月亮之“神”性的迷信。据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汉朝皇帝会定期祭拜日神月精,有“朝朝日,夕夕月,则揖”的说法,意思是早上祭日,晚上祭月,但并不跪拜,仅作揖而已。汉代不仅出现了“秋祭月”的习俗,而且对祭月的方位也有规定,据《礼记·祭义》,“祭月于西”,或“祭月于坎”。
    望月
    唐时“月”之“明”最受推崇
    魏晋以后,真正的“赏月”概念慢慢出现,这从这一时间流行下来的诗句中,就可以看出来。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有《秋歌》18首,其中有7首均与“赏月”有直接关系。如有一首写道:“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传为名叫“子夜”的晋朝女子所作,她除了在闺房中“看明月”,有时还与情郎相约赏月:“情人不还卧,冶游步明月。”
    隋唐时称赏月为“看月”,或“望月”。此时,“赏月”概念已完全成熟,全唐诗中留下很多的诗文反映了赏月风俗。李白的《夜静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其中的经典名篇之一。如果说秦汉人迷信月亮的“神”性,那么,隋唐时期,古人更看重的则是月亮的自然光辉,亦即月亮之“明”。
    “赏月”习俗由此被渐渐演变成“中秋节”,但唐代的这个节还远逊其他节日,也无吃月饼一说。“赏月”时间除了正月十五之月(上元月)外,七月十五之月(中元月)和十月十五(下元月)也被视为赏月最佳时期。如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李群玉的《七月十五夜看月》:“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但相对来说,唐人眼里的最“明”之月还是中秋之月。“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张九龄的《望月述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白居易《江楼月》:“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韩愈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月
    宋时“月”之“美”成为赏月主题
    到了宋朝,“中秋节”已深入人心,并出现了“月饼”一词,“团圆节”的概念也被开发了出来,赏月风俗渐渐普及。
    宋人管赏月叫“玩月”,这个“玩”字比前朝的“望”、“看”有了更多的韵味。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阊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从孟元老所记来看,北宋人中秋赏月的兴趣可谓前所未有。
    吴自牧在 《梦粱录》卷四“中秋”条中则记录了有关南宋人中秋赏月的风俗:“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为什么宋人对赏月如此痴迷?因为在宋人眼里,中秋之月是最美的。苏东坡便写透了月之“美”,其《水调歌头》中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即喻月色之美。宋人对月亮之美的理解和描写,可以说超越了所有古人,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曾赞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然其后亦岂无佳词。”
    团圆
    明清时“月”有了“圆”的寓意
    明清时期,中秋节开始被称为“团圆节”, “圆”的寓意使中秋节成为仅次于春节的又一重要团圆的节日。明止庵法师《中秋奉怀幻隐禅师》诗称:“秋正平分月正圆,峰前桂子落亭前。”作为出家人,法师对中秋之月的第一感觉便是“圆”。类似的,清纳兰性德《高楼望月》也称:“青天如海水,碧月如珠圆。月圆以复缺,不见长安客。”
    从对圆月的期盼上也能看出明清人对月亮之“圆”的看重,明朱无瑕《游子》:“厌闻残漏声,愁见不圆月。”明钦叔阳《凉月》:“月缺不复圆,乃敢与君绝。”古人对月亮之“圆”的理解,还表现在中秋节消费品的选择上。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月饼”一词因何而来?也是因为一个“圆”字!明张瀚《松窗梦语》释称:“中秋供月以饼,取团圆之象,遂呼‘月饼’。”有的地方称月饼为“团饼”或“圆饼”,还有的干脆直呼“团圆饼”。明《正德琼台志》记载:“中秋玩月,城市以面为大饼,名团圆饼。”
    从“月饼”到“团饼”、“圆饼”、“团圆饼”,这些不同概念均反映出明清时期对中秋赏月的理解开始有别于过去,“团圆”已成为中秋节的主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