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与书归——明代中期吴门书画特展”及“晚明绘画作品展”日前在天津博物馆举办,明代中后期的书画艺术集中呈现在津门公众面前,也让“金装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又一次成为“当红炸子鸡”。 文徵明的绘画是传代的,而且传代的阵容可观,有历史记载的,先后传了十代,规模很大。这十代子孙中,有40多人是书画名家、鉴赏家或文学家。这样的艺术传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少见的。 形成书画世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明代中叶后商品经济的加速发展,使绘画作品也成了商品。绘画作品成为社会大量需要的商品而供不应求,特别是像文徵明这样的书画大家的作品,更是抢手货。这就出现了请弟子代笔的现象,甚至也可以将绘画技巧传授给自己的子女,让他们也参与绘画创作,成为立足谋生之本,一代代地传下去。 文徵明书画艺术传代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文氏家传,二是弟子传派。 当文徵明在绘画艺术上确立了自己的画风时,由于他的名望极高,自然崇拜者、仿效者就非常之多。其中有他的家族成员,有他的学生,有他的好友,更有许多私下里的慕名者,从客观上造就了一种声势,促进了本来属于个人风格的画风衍变成一种有倾向性的传派。因为那些在绘画上想要提高、想要成名的人,总会受到时代某种风气的影响。就像文徵明的绘画风格受到沈周的影响,得益于名师的栽培与指点。所以文氏传派,他的子孙和弟子,尽管看起来是一个结构松散的文人团体,但作为流派,在画家人员的组合中仍有一些特点。总体看来,亲缘关系以及弟子们是维系文氏传派的主要方式,也是文氏画风得以流传和画家队伍不断扩大的途径,在传派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作用。这些关系编织成了文氏传派内部极纵横交叉的网络,他们互相之间的切磋交流对于发展文氏传派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文徵明与唐寅从小在一起研讨画理,仇英也是经常出入文徵明家中,与文氏父子以及文的学生彭年、周天球、陆师道过从甚密;以书法著称的王宠与文徵明是忘年之交,与唐寅又是亲家;书法家祝允明又被文徵明引为知己。此外,文学名士蔡羽、钱同爱、徐贞卿、何良俊、淌珍、王问等都与文氏一门有着很友善亲密的诗文书画交谊。毫无疑问,这些文人与文徵明及其子孙的往来,也为文氏家族的传统传承增光添彩。 文徵明的画风,有如此多的子孙追随和崇拜,这实在也是文徵明的荣耀。特别是在这众多的子孙中,出现了像文彭、文嘉、文元肇、文元发、文元善、文震孟、文震亨、文从简、文柟、文俶等人,这些人都是出色的书画艺术家,极大地丰富了文氏传派绘画艺术的内涵。 当文徵明意绝仕途,从京都返回故里后,就一心一意地专注于书画艺术。当他的书画艺术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后,他便靠着自己的才华,以卖文卖画来自食其力,养家糊口。当时,苏州的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绘画作品也成了商品,促进了书画业的发展。而文徵明的书画“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 《文先生传》 ) ” ,文徵明亦随之应之,毫不厌倦,甚至请弟子及门人来代笔应酬。当时,作伪者更是普及吴中,所谓“寸图方出,千临万摹” ,借文徵明的名声谋生。有趣的是,文徵明对于别人仿制或复制他的作品,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有史载,“有伪为公(文徵明)书画以博利者,或告之公,公日:‘彼其才艺出吾本上,惜乎也不能知,而老夫徒以先饭占虚名也。 ’其后伪者不复惮公,反操以求公题款,公即随手与之,略无难色( 《吴门画史》 ) 。 ”由此看来,文徵明不仅不制止别人作伪,而且自己也十分乐意参与其中。文徵明学生朱朗经常为文徵明作伪本,文徵明也时常找他代笔,这有文氏给朱朗信札为证,“今雨无事,请过我了一清债,试录送令朗看。徵明奉白子朗足下( 《合州续稿著录》 ) ” 。所谓“了一清债”绝非是钱债而是画债。 《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二“书家传”中有朱治登、胡师闵二人,说他们“并师文待招书法,待招遗迹世所珍藏大半二人之笔” 。虽行状不详,但料也绝非虚语。从上述情况综合分析,当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阶层的扩大,社会生活尚儒雅,特别是商人贩客往来于苏州川流不息,增进了社会对书画的需求量,远非一两名像文徵明那样的书画大家所能应付的,于是子孙代笔,或者出现大量的仿伪者,也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 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徵明将书画技法传授给自己的子孙,便是合情合理的事了。一则可以使自己的技艺不致失传,二则子孙们也能成就一技之长而在社会上立足谋生。 作为文徵明的子孙,亲眼目睹了自己的长辈是如何学习成就绘画,又是如何因为书画艺术而名声大振的。他们学习书画,以先辈的家学作为楷模,这是一条应该走也可以走的路子。在文徵明的积极努力下,文氏传派既成事实,仅文氏家族中,见于著录画史的就有20余人,自文徵明始,一直绵延到清代,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极有代表性的书画世家了。文徵明的子孙中,文彭、文嘉、文伯仁、文震孟、文震亨、文俶是杰出代表,他们忠诚地继承了文氏家风画风,而且在此基础上都各有独创,在画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绘画作品已成为商品,这也是促使文氏绘画传代久远的重要原因。卖文、卖书画成了不少文人的生计的重要来源。这看来不雅,其实与书画业的发展很有关系。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仇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卖画谋生的职业画家。文徵明的社会经济地位虽比唐、仇高,但他也并不拒绝索画者所给予的报酬,不一定是钱,也可以是各种实物。文徵明曾写过一首诗《题画寄道复戏需润笔》云:“……幽窗弄笔人苍茫,为写云烟寄遐想,砚燥毫枯兴素然,润之非酒仍非钱。老饕有嗜嗜所偏,有约不到空垂涎。新鹅破掌豚蹄白,打破悭囊莫羞涩。 ”此诗是文徵明怀念其得意门生陈道复之作,需润笔也是幽默游戏之语,但可以说明文徵明并不拒绝收润笔。文徵明后来的生活,除了靠经营家庭产业外,文章、书画的润笔也是重要来源。 文徵明直接参与书画经济的信息,还可以在《文徵明集》的许多小简中透露出来。他给朱朗的书简中云:“扇骨八把,每把装面银三分,共该二钱四分。又空面十个,烦就与干当干当。徵明奉白子朗足下。 ”“干当”就是画画的意思。文徵明书画有时来不及应酬,就请学生代笔,朱朗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个。在代笔的过程中是否有盘剥等,详情不得而知。另云:“春斋寿诗已成,可付轴来写。如不用,区区当自写去。徵明白。 ”从文徵明十分自持的态度中,大致想见这个“春斋”大概是个粗通诗文的商贾。文徵明书画经济的精明,由此也可见一斑。当时,代他人鉴赏,指导书画收藏,恐怕都应当有报酬。 当然,文徵明并不是为了经济才书画的人。他有自己的原则。有些人即使无钱,他也会为人作画。有的人花大钱请他作画,他也会拒绝,如奸商、宦官、地方藩王这些人,文徵明是坚决不与作画的。 据《苏州府志》 《古今图书集·职方典》记载,明代中叶时的苏州有手工业者5万余人,产品可分帛、布、剪采、器用、酝酿、品馔和工作居七大类,600多个品种。笔、墨、砚台、纸张合成的“文房四宝”的生产,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新的提高。由于外国商品的刺激,我国的颜料生产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生发了柳芳绿、红白闪色、鸡冠紫、迎霜金胭脂红等贵重色种。还有使用绫绸,另外,装裱工人和画商也为书画的商品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就业的新行当。当时苏州的造纸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纸张可以着黄表、绿表、梅红等色,可以加工金笺、玉版、海月等。这为吴门画派、文氏绘画传派提供了优良的物资条件。 与此同时,苏州的刺绣、丝绸、扇子、玉刻、木雕等手工工艺和私家花园的发展,也迫使绘画艺术有着新的、更广泛的改革与突破,以便与之相适应。像缂丝工艺上的改革,迫切要求在缂丝画稿方面要与之适应。明代缂丝著名艺人大多缂织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人的画品。所以,吴门画家的作品,促进了缂丝工艺的发展,而缂丝工艺的改革,又呼唤着吴门画家及文徵明的子孙们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