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欧阳黔森: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23-04-27 文艺报 欧阳黔森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讲到:“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这是对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殷殷嘱咐,这样的嘱咐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使我坚定信心,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有了这样的理解,在我走村过寨的采访中,便坚持一条这样的原则,不管是谁提供什么样的资料素材给我,不到一线眼见为实地访问,决不引用。
    善于观察善于洞悉是一个作家的基础本领,你是皮笑肉不笑,还是发自肺腑的笑,我当然感受得到其中端倪。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坚持与每一个相遇的贫困户促膝谈心、交朋友。可以这样说,我到过无数的贫困村,见过无数的贫困户,只要与他们一拉开话匣子,我就没有见过愁眉苦脸的人,他们灿烂的笑容,真真切切地感染了我。记得在国家连片贫困地区武陵山区采访已经脱贫的贫困户李来娣时,她告诉我,十九大期间她去了北京,去看习总书记。
    我问她:“看到了吗?”
    她说:“看到了,在电视上。”
    我指着她家的电视机说:“在电视上,为什么不在家里看呢?”
    她说:“这不一样。”
    我说:“怎么不一样呢?”
    她认真地说:“在北京看的,就是不一样!看习总书记更近一些!”
    说完,她扬起笑脸,一脸的灿烂。这样真诚、朴实的笑脸,非常感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怀揣着对人民领袖的无比热爱,不远千里赶到北京,为的是“看习总书记更近一些”,这是怎样一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啊。
    她在北京看十九大时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象?不难想象,一定是很感人很温馨的画面:她端坐在电视机旁,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她热爱的人民领袖的讲话。
    从李来娣家出来,我一边走一边想,在电视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的工作报告,其实没有远近之说,但是,这代表了一种人民对领袖的特殊感情。我一再思考她那句“看习总书记更近一些”,脑海里不断地闪出她那张甜蜜的笑脸和一脸幸福的模样。毋庸置疑,她是由衷的、发自肺腑的。这样的笑真切地感染了我、感动了我,我的笑便也灿烂起来。
    只有用情用力讲述,才能令人感同身受。用情,只能是用真情。这样的真情是中华文学精神一以贯之的准则,这就是屈原所秉承的“香草美人”准则,美的就是美的,丑的就是丑的,比兴必须旗帜鲜明,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精神,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创作原则。在几千年文学的历史长河里、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无数伟大的名字,无不充满爱国主义、浪漫主义、他们无不关注现实,无愧于时代。用力,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着力点。没有工匠精神,着力点偏差,那么就偏离了“培根铸魂”的初衷。
    着力的支撑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实践这个导向,就是到人民当中去,体会最深的是与老百姓屈膝谈心,他们的表白是质朴的,质朴的表白却令人震撼,这些话语至今在我耳边回响。这是遵义花茂村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的表白,他说: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老人家说的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细想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因为,“辛苦”和“幸福”这两个词,浓缩了这一时期党的形象和老百姓的感受。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如果不是和老百姓促膝谈心,我就听不到这样纯朴的心声,而老百姓这样真实的心声给我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灵魂的洗礼。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准则的铁律,如果你的脚上不沾满泥土,焉能嗅出泥土的芬芳?焉能感知思想的光芒?以我在老少边穷地区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亲身经历,可以说,精准扶贫,没有惠及不到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放眼人类历史上任何变革和改变历史进程的宏大战役,都不能与这一场对淤积了几千年的贫困症结所开展的脱贫攻坚伟大战役相提并论。
    记得一位96岁的贫困户安大娘,她的脱贫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她住在茅草棚里面,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她搬进了新房,衣食无忧。虽然她年纪太大,口齿不清,却扬起她的笑脸,念念叨叨地说了很久,我一句都没听清。扶贫队员朱大庚见我有些尴尬,他介绍说,这些年,一拨又一拨来扶贫的队员都到过安大娘家,但安大娘年纪大了,谁都记不住……
    我问:“朱大庚同志,你来过安大娘家几次?”
    朱大庚说:“前后最少有七次吧!”
    我说:“安大娘应该知道你是谁吧?”
    朱大庚摇摇头:“她不知道!”他扭头看了看还在念叨的安大娘说:“她知不知道我是谁不要紧,要紧的是我知道她是谁。”
    从这样的笑容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个故事,我用在了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的第一章节中,我认为是非常贴切的,它一下子拉近了扶贫干部与扶贫对象之间的距离。
    贵州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人无三分银、地无三尺平,曾是贵州贫穷落后所背负的沉重标签,时至今日,贵州923万人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无处不在,这些故事绝非一个作家可以任意编撰的,你必须亲历现场、如实记录,无论你怎样编撰,都不如现场的故事精彩。《莫道君行早》中的麻青蒿、吴艾草、肖百合等人物形象,都是从众多的采访对象中提炼出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