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阅读与书写,促成了这本读书随笔集。而这“促成”却非刻意,亦非偶然,读和写顺由本性本心,如吃饭呼吸般自然,是我生活乃至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在书中沉浸、体味、对话、思索,并将真实的思想写记下来,汲取光明,获得启示,也观照自我的内在成长,享受深入的生命之美、之乐。 所有的阅读,都是回到自我本性。正如写作了《活山》的娜恩•谢泼德拥抱大山,实际是深入地找到自我,抵达内心的静定、欢喜与和谐,我们展开书籍阅读他人,实际也是在阅读我们自己,在此过程中,无论为之喜,为之忧,无时不有自我经验、意识和情感的参与,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内容,而那些内容,即是你自己的内涵、境界所在。同一本书,每个人的领会都是独特的,呈现出书籍的不同面相,甚至超出了作者的本义,那是读者基于一本书和自身阅历的激发、感应与再创作,也是书籍和阅读的魅力所在。驰骋于广袤无边的精神原野,分享共鸣的生命喜悦,以良善之心体恤包容,与万物同情共处,是阅读之乐,也是人生之乐。阅读是向内的求索,它一次次将我带回到原初的心境和无染的天地,接通本自具足的神性来源,使自己常处生命的源头,以赤诚之心,与真我同在,体会生命的大欢喜。 所有的阅读,都是享受生命的花开,啜饮生命的甘醇。窗前,树下,舟车之上,一次次翻开书本,在与同道的共鸣共响或交流碰撞中愈加深入地认清自我,找到自我,走入自我,领会蕴含于自性中的神奇、广大和自由,原本是一件美好的事。生命是一场礼赞,一场花开,你,就是你的源泉和活水,重要的,是不负此生。阅读是享受,亦是一场修行,沿着既定的航向,不断地校正,校准,永不偏航。在时时的砥砺与触发中,我们变得愈加地清澈和纯粹。 阅读和书写的确占据了我日常生活太过重要的分量。 当然时间有限,一种时间必然挤占另一种时间,乃至有一天我开始反思:更加鲜活的日常是否被挤占了?一味沉浸的我无形中是否已远离本原、舍本逐末了呢?不知不觉中是否对自己已有了目的的框定呢?我是否应该将阅读让渡给生活,回到鲜活的气场,接通生命活泼泼的气象呢?并在内心叮咛自己:人生洒脱,不可为读书、写字羁绊。在2021年开篇的日记中,我下定决心“要解开书籍的绳索,开创新的、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甚至不附加任何意义的本然超脱的生活。”然而不到一周的时间,一早醒来我又照常直奔书桌了,并在当天的日记中感慨:大概这就是天然的本性吧。说不读书了,却仍无法与书脱离干系,这不是刻意读与不读能够改变的,那么就顺其自然吧。 我又回到了我阅读、书写的习惯中。我知道,那是顺应生命自然的行为,而非刻意的方式,人为的忤逆和改变将破坏这份自然。有时候我也会想,我的阅读为什么停不下来,书写为什么停不下来,阅读和书写让我着迷的是什么?沉浸于阅读和书写的我又获得了什么?我没有答案。阅读、书写于我,更像是一种无知无觉、本然本在的方式,是接通神性源泉的通道,是生命本具的指引、恒在的光与召唤。在阅读中我照见了生命、自我,在阅读中我与自我同在同行,在阅读中,我获得了自性的舒展、灵魂的欢脱和视野的广阔,无有成见,无有偏见,全然地顺由本性本心、天地自然,那是一种幸福的感觉,纯粹的感觉,也是我喜欢的感觉。 我愿意同读者分享、交流这种感觉。那是自我的感发,也是书籍和写作者的馈赠。 宁肯先生曾经在他《北京:城与年》意识流般的叙写和忧郁感伤的基调里彷徨复彷徨,读后的我也曾以“回到何处,去往哪里”为题写下自己的沉思与感慨,并将此题定为本书的书名,许能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生命以及自我的深入关照与思索。回到何处?去往哪里?如若回到生命的大追问,我想,时间自有交待。立于源头,心无旁骛,此时的窗外,唯有布谷鸟的悠扬传唱和春暖花开…… 陈艳敏 壬寅仲春于北京 (本文系陈艳敏《回到何处,去往哪里:随笔集》序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