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小说必须依赖于现实。但是,好小说永远不是记录现实本身。 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数不尽的离奇故事和事故,很多时候肯定是作家想象不出来的。这些故事和人生事故争夺着人们的眼球。然后,这些都是表象的、浅层的、虚浮的,真正打动人心、让人深思的并不多。这时候,人们期待的是超越现实中已经发生的,好的小说文本。但是,现实中这样的小说文本并不多,读者对小说家和虚构便很失望,这也正是对虚构和小说的希望与期待。 这是我多年以来,坚持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体悟,也是动力所在。 脱贫攻坚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杰作。对于现实主义写作者,是有应该有自己的声音和思考的。为了写这个小说,我参加了对贫困户三年的帮扶活动,帮扶了三个扶贫对象,与他们沟通,见证他们一点一滴的变化,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同时,阅读了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焦凤君先生四年的扶贫日记。他是驻村第一书记,每天都与扶贫对象和其他村民生活在一起,他同时又是位诗人和作家,日记记得十分详实,每天坚持两到三千字的记录。不仅如此,我还陆续进行了二十多次不同对象的采访。可以说,这个小说是花时间最多,花精力最大的。 但是,提笔创作时的困难也最大。大就大在,我掌握的与此相关的鲜活事实太多了,多到一度放弃用小说这种形式,想去写一部报告文学了。因为优秀的非虚构文本太多了,那也不是我的初衷与优势。于是,我把这些资料和自己的扶贫经历搁置了下来,以至要放弃这个创作的计划。 相对于现实生活,小说的虚构是相对滞后的。 小说需要作家对发生过的现实进行审视和再创造。小说的虚构不能是现实翻版,要通过虚构去整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超越现实、更接近现实本质的文本。小说家的使命是要表现和探究现实及其本质,而不是摹写事实本身。 时间过去了一年多,我感觉第一手资料都快忘记了,才开始重新构思这个小说。 这时,虚构的人物形象出来了,人物命运也清晰了,原来那些亲历和日记中的细节浮出水面,迅速的把这个人物塑造得越来越骨架坚硬、血肉丰满。以新的视角,力图解构脱贫攻坚中的艰难、矛盾、冲突、纠结,以丰满生动的细节揭示和反思农村、农民的物质及精神的困顿与异化,从反向切口,通过众人及主人翁夏雨的交互叙述,塑造和凸现一位在这场攻坚战中,奉献、忘我、创新、亲民的好干部形象。 但这个小说并非高大全式的歌颂,而是,以更接近本质真实的虚构来诠释我的所见所思。小说绝不是现实的记录,也不是历史本身,但有时它比历史还要更真实和深入。在小说的文本中,虚构其实是事实的幌子,它是对事实的镜像、过滤、冶炼、提纯、淬火、审美! 这应该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家的永远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