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桂梅》:你是这样写她的

http://www.newdu.com 2022-04-22 中国作家(微信公众号) 许晨 参加讨论

    关键词:《张桂梅》
    春暖花开之际,一束芬芳而别致的梅花绽放在我的书桌上,这就是你——我的朋友和兄长、报告文学界的一员老将李延国与张桂梅助手王秀丽合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此作先是由《中国作家》杂志2022年第三、四期首发连载,继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昆明举行了发布会。尽管当下疫情防控、俄乌战争等等热点事件抓人眼球,但你的新作还是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热心读者。
    云南边陲女校长,国人点赞张桂梅。
    作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女教师、教育界的全国劳动模范、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的她,早已是窗户眼里吹喇叭——鸣(名)声在外了。几十年来,张桂梅拖着一副病体,全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改变了众多山里孩子特别是女孩的命运。她的形象感动了全国,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称号。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她被党中央授予“七一勋章”并在颁授仪式上代表发言。
    毫无疑问,这样的典型人物,这样的感人事迹,强烈地激发了媒体记者、编辑和文学艺术家们写作宣传的积极性。是啊,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发现了好的素材和选题,就像深山药农寻觅到人参、地矿工程师勘探出黄金一样。一时间,关于张桂梅的通讯报道、电视专题、纪实文学和戏剧影视作品等等,遍地开花,充满了大小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客户端。所以,当我得知你去年在云南华坪县采访写作张桂梅校长时,祝福之余又为你捏了一把汗——
    一是对于这样一位“明星人物”,包括本地作家在内的全国许多“文人墨客”都趋之若鹜,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影,报刊上有文章,她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也已经有一些不错的作品问世,你还能写出怎样的文章来呢?
    二是你已经七十有八即将到耄耋之年,而且身患多年糖尿病、高血压等数种病症,每天吞大把药片甚而吃饭前需自己打针(胰岛素),一般人这个年纪和身体状况,早已搁笔,含饴弄孙抑或养生保命了。你能够在边远山区坚持下来采访写作吗?
    为此,虽说我也一直奔忙在采访写作的征程上,但心里依然牵挂、关注着你的情况,时常打个电话发个微信聊几句,愿你在保重好身体的前提下再工作。然而,每次你都对自身病情一带而过,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你对张桂梅的“认识”和“发现”,以及从她身上获得的激情与力量。这是完全有别于其他记者、作家笔下的“张桂梅”,一位全新的更加感人至深的“张桂梅”。以至于我感到你好似张桂梅附体一样,用“张桂梅精神”来写张桂梅,一部精品力作就这样在你的笔下诞生。
    果不其然,壬寅虎年开年之初,我与广大读者就看到了你与合作者辛勤采访思考、潜心构思创作的作品《张桂梅》。从体裁上说,可谓是一部典型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及传记文学,也可以说是当下流行的一个名词:非虚构。其实,名称只是个符号,关键是描绘抒发了“真人真事真情感”,以真取胜、以情动人。
    拿起又放下的是发表你作品的《中国作家》杂志和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单行本,拿起放不下的是有关你写作的种种特色以及我阅读此作的切身感受。立时,我迫不及待、掩抑不住兴奋地拨通了你的电话,祝贺新作问世并畅谈观感。当然,我不是文学评论家和研究者,不去从理论上全面评析创作得失,而是以一个多年文友和报告文学同道者的身份与你交流。我以为,这部《张桂梅》是你创作生涯的又一个新高度。原由有三:
    首先,文体上又有创新。整部作品以第二人称娓娓道来,宛如你与主人公在促膝谈心,又恰似你为她写了一封无话不谈的长信,给读者以深深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你”一样,一步步深入“张桂梅”的生活轨迹和内心世界,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既亲切自然又真实生动。老实说,古今中外文坛上,长篇作品大多以第三人称或者第一人称入笔,几十万字的传记完全用第二人称一气呵成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并不多见。业内人深知,此种写法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因为有时会有局限性,难以表达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历程。可是在你笔下,竟浑然天成毫无违和感。请看:
    你伸出贴满止痛胶布的双手,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把大山里的女孩从贫困中拔出来, 砸断愚昧和厄运的锁链,让她们在狮子山下茁壮成长, 然后撒向大江南北……
    你的出生地在牡丹江市郊一个美丽的屯子里。那是一片辽阔的平原, 到处盛开着野玫瑰,花的芳香弥漫在黑土地上。祖先称此地为“赤玫火笼”,大意是野玫瑰花开得像火一样艳丽和旺盛。你并非生来就卓尔不群,更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书香的遗传基因。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了你和合作者深入扎实地采访、体验,真切地熟悉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投入了深厚的情感因素。本来,你在新时期报告文学文体上有过许多探索,诸如全景式《中国农民大趋势》《在这片国土上》、卡片式的《走出神农架》、编年体的《敢立军令状》等等,曾经领文坛之先。谁知年近八旬又开此先河,犹如大画家齐白石先生“衰年变法”一样,别出心裁,让人敬佩之至。我作为与你有过多次合作的学弟,受益匪浅。这不,写作这篇简要书评,我干脆也用上了第二人称,希望没有东施效颦,而是异曲同工。
    其次,充满深情和诗意。这是你文学作品中的一大特点:无论是写一个人物,还是写一个团体、一项工程,你都对所写的对象满怀着深深的情意,仿佛那不是你笔下的某个选题,而是面对着你的亲人朋友、你的兄弟姐妹,抑或是抚育你成长的母校、军营。不用说,此作中的张桂梅在你眼里,不仅仅是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她就等同于你的妹妹一样。我知道,你生在贫寒农家,父亲积劳成疾早逝,你小小年纪就担负起照顾弟妹的重任。所以,你完全理解张桂梅的所作所为,尤其看到她家访贫病交加的农家,立志让她们通过上学改变命运,你感同身受,倾注笔端,写出了这个“女高校长”的人性光辉。此外,你写诗歌散文写小说剧本均是好手,你说报告文学看似容易其实不易,要有多方面的历练,所以你的作品语言富有诗意和哲理,催人泪下,发人深省。比如你写到引领张桂梅走上教师之路的她的恩爱丈夫不幸病逝后,她不求人,自己找来一块苍山石刻字立碑,这一节的题目就叫“碑从心来”,寓意“悲从中来”,真乃神来之笔:
    你像个老石匠一样,在苍山石上刻下你的哀悼、你的悲伤、你的思念、 你的挚爱……你錾啊錾,一边悲伤地哭泣,一边用力地抡着铁锤,一锤锤亲手为丈夫刻出一座傲立苍山之坡的石碑。这是留在古老华夏大地上唯一的“女儿碑”!
    至此,意犹未尽,你又吟诗一首说出主人公的心声:
    断舍离,肌骨瘦,君何食言先梅走。
    恍如青山落寒雪,咋个一夜白了头?
    恋梅惜梅情未尽,生死相依不羡侯。
    百般恩爱岁月去,千古难觅人长久。
    蝴蝶泉边无双影,君化苍山土一丘。
    岁月催梅早白发,头颅化灰再聚首……
    如此倾情抒怀,怎能不叫人痛断肝肠,泪湿衣襟!
    第三,深刻的思辨色彩。有位名人说过:文学家也是思想家。对此,你心领神会,在长期以来的写作实践中运用自如,极大开掘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了社会影响力。记得我们一起采访写作时,你时常提及,尽管文学作品讲究形象思维,不要过多议论和说出主题,但对于散文、报告文学这类文体有时需要直抒胸臆,需要思辨性表述。翻检你历年作品,感觉你从来不是就事论事,哪怕写一个人、一个项目,你往往能够提炼概括出深刻的思想性。比如描绘冀鲁豫革命老区的纪实文学《根据地》,在介绍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英雄和战例后,你升华道:“根据地是共产党人的执政之基,是共和国血染的基石,只有民心才是我党我军真正的根据地。”并且透过历史的回声,指出当下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重要性,不然就会失去民心、失去“根据地”。
    具体到你这部报告文学新作《张桂梅》更是如此: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五猴子”“大魔头”“女校长”的感人故事,树立了“你(张桂梅)是华坪大山里一棵会走的树,带着思想的雨露,带着母爱和果实”的鲜明形象,笔锋一转,深入思考山区农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穷孩子?提出了“教育要公平”的社会问题:
    城镇化召唤着成千上万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不仅导致了农业和农村的“空心化”,在一些贫困地区也导致了农村教育的“空心化”……只有让贫困家庭孩子能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身命运,感受到社会、制度的公平性。只有通过接受教育这个渠道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综合素质,使其产生穷则思变的精神动力,才能彻底拔除穷根,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因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基础。
    是啊,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文化与教育进不了大山,观念和命运就走不出大山。
    综上所述,你与王秀丽笔下的《张桂梅》,用别出心裁的形式、真情实感的投入、绘声绘色的描写,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张桂梅。她不是高不可攀的英雄人物,而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犹如邻家的大姐、阿姨和母亲。具体的故事情节不多讲了,读者可以打开书本去阅读、去体味。
    简言之,感谢你们的真情付出,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张桂梅”。你曾说过:“好的作品是长着腿的,自己会去跋涉它的长征,完成它的使命,抵达读者的心灵。”不用说,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就是这样的作品。
    事实上,你深受“张桂梅精神”所感召,身体力行的去采访写作,甚而放弃了高稿酬的写书邀请,不顾年高多病,自费来到“云之南”山区。你生活极其简单,一碗小米粥一碟小菜即是一顿饭。你说把写作过程当作修心过程,累并快乐着,名利如浮云,不想不争。是啊,你已获得了“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此次完全出于对张桂梅校长的敬佩和理解,出于一种当代作家的责任与使命而“出山”担纲。
    宝刀未老,真情永恒。你是这样写“她”的,教人如何不爱“她”。你和你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效法。你完成了一个承诺,抵达了使命。以你的性格,你会隐身于岁月深处,但我昐望北雁南飞的你,能回故乡一聚,畅谈文学与人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