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成都诗歌 2021年,无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感受时代召唤、倾听人民心声,潜心创作、服务群众,以高质量的诗歌创作,书写城市精神,抒发时代情怀,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奉献出无数精品力作。 一、诗歌作品:多元共融抒写时代新篇章 一年来,成都诗人展现强劲的创作实力,诗歌作品先后发表于《诗刊》《人民文学》《民族文学》《钟山》《中国作家》《作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例如,梁平在《诗刊》2021年第6期发表组诗《大地上》;《钟山》2021年第1期发表组诗《钢铁是怎样炼成爱情》;《芳草》2021年第1期发表组诗《暧昧的光影》(头条);《作家》2021年第2期发表组诗《每一个时刻都有斧凿的痕迹》;熊焱在《诗刊》上半月刊2021年第5期、《作家》2021年第5期、《西湖》2021年6月、《山花》2021年第8期、《飞天》2021年第9期、《胶东文学》2021年复刊号、《民族文汇》2021年第6期等全国公开出版的文学期刊上发表大量组诗;翟永明在《收获》2021年第1期发表新作5首配发相关评论:龚学敏在《作家》2021年11期头条栏目发表组诗《濒临》;李永才在《诗刊》2021年5月下半月刊“双子星座”发表《与一条河的流向保持一致》5首及随笔《内在的自由》,《诗歌月刊》2021年第3期发表《鸟语的音乐性》(外四首);干海兵在《诗刊》2021年10月上半月刊发表组诗《石塘镇》;李铣在《诗刊》,2021年10月上半月刊发表《老母亲》,《诗选刊》2021年10期发表《看雪》,《星星》2021年5月上旬刊发表组诗《主题》;喻言在《中国作家》2021年7月号发表《仰望星空的人》(组诗),《钟山》2021年1月号发表《我曾为世界彻夜不眠》(组诗);鲁娟在《民族文学》2021年第2期、《中国作家》2021年第7期、《诗刊》2021年第8期、《作家》2021年第10期发表组诗;赵晓梦全年在《十月》《钟山》《作家》发表了3首长诗(《十月》2021年1期诗歌栏目头条发表长诗《马蹄铁》,《钟山》2021年第4期发表长诗《山海》,《作家》2021年第11期发表长诗《分水岭》),以及《诗刊》2021年4期、12期,《中国作家》《光明日报》2021年7月1日等多家报刊发表作品。羌人六在《诗刊》2021年第3期下半月刊“发现”栏目刊发组诗《读山的人》7首,配发评论两篇。此外,张新泉、李亚伟、尚仲敏、老房子、李自国、凸凹、彭志强、方志英、黎阳、郭毅、马飚等都有组诗在《诗刊》《十月》《北京文学》《扬子江诗刊》《草堂》等刊物发表。 从著作出版来看,一批诗集在各级出版社出版,也可圈可点。例如,梁平的《忽热忽热》(太白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这本诗集收纳了《那天立秋》《半塘牛奶》《盲点》《大音》《邻居娟娟》《棉花街》等诗作。注重诗歌的意向、唯美,语言尽可能干净、简单。每一首、每一行都讲究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并尽可能地使用短句,少用形容词,“拒绝肤浅和妖艳”。诗歌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平和,是在对人、对事、对人与物的关系中寻找一种和解,一种闲适,一种宽容,尤其强调一种内在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使诗读起来更加舒服、爽口。熊焱诗集《时间终于让我明白》(阳光出版社)于2021年3月上市,以朴实真诚的抒情禀赋、灵智合一的语言表达、刻骨入心的情感表现来书写作者一直以来比较关注的四大主题:时间、生命、爱与孤独。在诚挚的深情、丰富的哲思、精妙的语言中洞悉生命,关照现实,把脉时代,刻画命运的肖像,展现人性的光辉,探询时间和岁月深处的奥秘。杨黎的《祝福少女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本书收入杨黎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以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包括《小杨与马丽》《少女十四行》《冷风景》《五个红苹果》等诗作,这些诗歌作品中,以准确、纯粹、直白、特立独行的语言和绝对、客观、质朴、敏锐的逻辑,践行对诗之本质的探求。龚学敏的诗集《濒临》,(百花文艺出版社,2021年3月)。在《濒临》中书写了77种动物,囊括了水里游的、陆上跑的、天上飞的。“写这些动物时,我会设身处地,站在这种动物的场景里,用动物的视角观察人。它会给你呈现出一个不同的世界。”(龚学敏语)。他的另一本诗集《遇见藏地心有风马》(重庆出版社,2021年9月),其中的诗歌描写了川西藏地独特的山川风光,歌颂了那里深厚的人文历史和善良纯朴的人民。柏桦的《我们的人生》(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此书是柏桦1981-2021年的诗文自选集,他在后记中说:“一本书自有它自己的命运,出版后的载沉载浮就只能靠它自己了。向以鲜的《生命四重奏》(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生命四重奏》系诗人继推出“旋律三部曲”首部《唐诗弥撒曲》之后,又一部力作。在诗集的鉴读暨出版首发式上,别开生面的嘉宾对谈、诗歌鉴读、弦乐鉴赏、读者互动和现场签售活动,以及活动中的跨文本交流形式,为来自成渝两地两百多位诗人、批评家、音乐家、美术家、朗诵艺术家和出版家们,提供了一场颇富创意的诗歌交流机会。赵剑锋的诗集《众生相拥》由山西省出版集团在2021年9月正式出版。《众生相拥》以优秀的品质入选四川省作协2020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这部《众生相拥》诗集收入80首诗歌,选取的80个新闻画面极具代表性,不仅展现了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更凸显了面对疫情时的人性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05后”小诗人杨旻怡出版诗集《背着星星飞翔》。在《背着星星飞翔》中,她以一个中学生的视角,对身边的日常事物作了诗意的描述,意象新颖,内容积极健康,诗意浓厚,勾画了一幅中学生内心世界的美好与朝气的壮美画卷。17岁的诗人高若栋出版诗集《烟火集》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从高若栋的诗作中,我感受到了他非常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这种修养甚至超过很多成年人和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尚仲敏表示。此外还有柏桦的《我们的人生》(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希贤的《此间》(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2),易杉的《黑蜜黑蜜》(团结出版社,2021.4),詹义君的《桃花错》(四川民族出版社,2021.4),罗莉琼的《青苔》(四川民族出版社,2021.4),刘顺洪诗集《梦中的风景》(团结出版社,2021.4),茶心的《一盏茶心》(宁夏人民出版社,2021.5),刘德荣的《酒杯里的马蹄声》(团结出版社,2021.10),康宇辰的《春的怀抱》(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11)等纷纷出版,为成都诗歌又添亮色。 从诗歌评论来看,王学东完成了“20世纪四川新诗发展史”的结项,属于四川省哲社基地重点项目;《收获》2021年第1期刊发诗人、评论家木叶对翟永明整体诗歌成就的万字长文,富有见地;梁平主编的《赵晓梦〈钓鱼城〉档案——长诗的境界与魅力》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在2021年2月出版,这是国内首部对个人诗作的评论专著;熊焱的诗歌评论《平原上广阔的精神原乡》在《文艺报》2021年12月6日发表;《百家评论》2021年第4期刊发张英芳对诗人熊焱诗作的评论,《长江丛刊》2021年第5期刊发卢辉对诗人熊焱诗作的评论,《四川日报》2021年10月刊发胡超群对诗人熊焱诗作的评论。2021年4月7日,《西南商报》发表何光顺对李永才诗集《与时光伦理》的评论《一个人在秋天谷禾里的秘语》。2021年10月14日,《西昌都市报》发表吉狄马加评论文章《以诗为史以史为诗——读彭志强诗集〈二十四伎乐〉》,此外,评论家王淼在《星星•诗歌理论》2021年第9期发表《自媒体时代新诗评论的自审与变革》,金指尖在《星星•诗歌理论》2021年第7期发表《个人自觉、新写实诗歌与新时代意象表达》。 获奖方面,诗人梁平《时间笔记》获第四届博鳌国际诗歌奖“年度诗集奖”,资深文学批评家耿占春为该诗集作了长篇序言《从“私人档案”勘探的秘密编码》,对这本诗集进行深入导读。梁平的《我的南方不是很南》(组诗)获得《扬子江》诗刊第四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诗人龚学敏获得第13届“闻一多诗歌奖”。熊焱获得2020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青年诗人奖、第三届《黄河》年度文学奖;吴小虫诗集《一生此刻》获得中国诗歌网双年度十佳诗集;赵晓梦获得解放军报社第九届长征文艺奖、华语诗歌春晚20220年度十佳诗人、第十届四川文学奖诗歌奖;彭志强、敬丹樱获得第十届四川文学奖诗歌奖。此外,成都诗人李龙炳、李铣、银莲、雍峰、吴小虫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成都城市诗歌文化品牌中,《星星》和《草堂》两个在中国诗坛具有卓越影响的诗歌刊物,依然坚持多元、包容、先锋的姿态,在推举当代诗歌和四川以及成都诗人诗作方面做着重要贡献。《四川文学》《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西南商报》《青年作家》都辟有诗歌栏目,大量地刊发了成都诗人的精品力作。《四川诗歌》《诗领地》《零度诗刊》等诗歌刊物,各种报纸文艺副刊的诗歌栏目以及异军突起的新媒体都发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为讲好成都故事,体现成都表达,彰显成都魅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诗歌活动:亮点纷呈展现时代新风采 2021年成都诗歌活动丰富多彩,依然亮点纷呈。诗歌文化如春雨滋润着成都的每一寸土地,孕育出处处盛开的诗教之花。各级作协和民间诗歌社团开展了一系列诗歌活动。11月1日至2日,四川省作家协会举办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高度评价创办于2017年的“成都国际诗歌周”品牌影响力。12月17-21日,成功举办了“2021·第五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以“世界时间上的李白与杜甫”为主题,以诗为媒,广邀中外诗人莅临蓉城,将这座城市传承千年的诗歌氛围分享给更多人。吉狄马加、车延高、梁平、毛子、人邻、尚仲敏等国内著名诗人,以及伊琳娜(俄罗斯)、李戈(哥伦比亚)等来自多个国家共70余位杰出诗人出席。12月18日,2021·第五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朗诵会暨第四届“草堂诗歌奖”颁奖典礼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举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中外诗人们,用不同的语言,读诗、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疫情的原因,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十个国家的十余位外国诗人通过线上方式参加本次活动,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但仍热情不减。自2017年以来,五个春秋,一如既往,从“现实和想象中的城市与诗”到“诗歌构筑的世界与时间深处的真相”;从“一个需要消除壁垒的世界:用诗歌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全球合作抗疫,人类命运与共”,每年一个主题,一路走来,成都在用诗歌之魂镌刻人文之美的同时,也在不断的领略世界时间咏颂的时代经典。 此外,6月5日至6日,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促进诗歌文化交流,提升都江堰市诗歌创作整体水平,《四川诗歌》杂志社与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在都江堰市石羊镇柳凤休闲岛,成功举办了《四川诗歌》夏季审稿会暨都江堰市七里诗乡诗歌作品改稿会,《四川诗歌》诗刊李永才、金指尖、李铣、彭毅、陈小平、李斌、亚男、赵剑锋、李清荷、银莲等一行20余人及都江堰市王国平、刘岗、马及时、王富祥、邱岗、黎明泰、秦风、文君等作协领导和50余名本土作家、诗人参加了活动。 12月5日,第三届西江河诗歌节暨成渝双城乡村诗歌论坛在青白江区姚渡镇举办。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文联主席、《草堂》诗刊主编梁平,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以及凸凹、李永才、吴向阳、刘清泉、金指尖、王学东、李龙炳、金铃子、白月等参加活动。12月11日,来自四川各地的60余名诗人走进邛崃,开展以“当垆仍是卓文君”为主题的采风创作活动,深切感受临邛古城的魅力,抒写一座城市的历史风华,挖掘文君文化历史内涵,提炼临邛古城的时代精神,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助力公园城市建设。从年初到年末,各种诗歌活动在成都遍地开花。成都不断整合诗歌文化资源,多个区县结合自身特点开展诗歌文化活动,以报纸、刊物、论坛、微信公众号等为活动平台,以诗会、研讨会、改稿会、奖项的评定等为活动形式,在促进诗歌创作与研究交流,增强成都诗歌群体的凝聚力的同时,全市整体的诗歌阅读、创作与研讨氛围日益浓厚。从而促进了成都诗歌的发展,使成都诗歌呈现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三、诗歌主题:李杜精神焕发时代新气象 “自古诗人例到蜀”。成都自古以来都是中国诗歌的重镇,活跃在中国当代诗坛的成都诗人,他们的内心蓄积了从历史纵深处延伸下来的李白杜甫等巴蜀诗人的精神传统。这种精神传统对成都诗人有着深沉与潜在的影响,激发一代诗人为推动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年来,广大成都诗人关注现实、讴歌时代,各种题材精品力作异彩纷呈,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奉献了一大批优秀的精神食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诗人积极作为、浓墨重彩,主题诗歌创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如刘红立的《红》写诗人从遵义到茅台镇的红色之旅:“有一种颜色熟透了,就长出水滴一样/饱颤的缨子。”红色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深识”颜色,诗人举重若轻,将酒与革命、丰收与鲜血巧妙地放置在一起,五角星、赤水河、残阳、雄关、祭台放在一起,有了悲壮、昂扬、沉郁等复杂的情感。李永才的《历史的丰碑》以红色地标为题,南湖、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杨家岭、宝塔山,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的礼赞,追缅革命精神,书写薪火宏愿,进行精神洗礼,“一个湘潭口音的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山怀水抱的瑞金哟,宛如领袖的一页草书/一挥而就”“一捧真理的火种/被九千多万豪情,撒向华夏故园/一把金色的号角,嘹亮了大江南北/一支草鞋上的队伍/从这里出发,踏上了决胜千里的迢迢征途” 。红色与怀旧交织,情感与历史辉映。一些诗人通过诗歌写作嵌入到当代生活中,通过共时性的文化想象与时代共振。如诗人龙小龙的新工业诗《熔炼》《炉火》《作业指导书》等将古典意味和工业操作过程都熔铸其中,比如他的《熔炼》:“装置庄重严肃/每个技术员工作时都不苟言笑/只有传感器才知道/有一种梦,一直在上千度的热烈中升华/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这些纷繁的复杂程序交给计算机处理/鸿蒙与混沌浓缩于舱内/在光焰的深处推演宇宙裂变的奥秘。” 诗人从普通劳动者的职业视角,书写爱岗敬业的日常生活,情感真挚朴素。一大批诗人如蒋蓝、牛放、杨献平、李龙炳、秦风、郑兴明、李铣、冉杰、胡仁泽、胡马、鲜圣、桑眉、陈小平、李清荷等等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精准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的成绩进行深情抒写,诗歌精品和优秀诗人不断涌现,尤其是一批80后、90后青年诗人如朱光明、程川、余幼幼、希贤、加主布哈、李凯等在《星星》《草堂》诗刊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下,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创作具有勃勃生机,为成都历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和城市生活美学留下了极其生动的写照,成都诗歌事业取得了新突破,迈出了新步伐,焕发出新气象。 四、诗歌未来:新起点蕴藏无限期待 审视2021年成都诗歌创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诗人群体在充分认识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和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主题上还有差距,聚焦民族复兴和人民奋斗的时代主题的创作成果还不多;在创作题材上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作品还比较少。一些诗人习惯于对个体日常生活的经验的书写,而对热火朝天的当下和多姿多彩的现实却无动于衷;习惯于对乡村生活的记忆,而对日新月异的城市美学却视而不见。在写作技术上,对成都天府文化的挖掘还不深,提炼和转化不足;在诗歌作品的质量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不多,高峰太少;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得到评论家研究的也不多,与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站在新的时代,阔步新的征程。推进成都诗歌事业的发展,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清文学事业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厚植成都诗歌沃土,充分发挥作协的教育引导作用,整合文学资源,进行专题策划,利用本地的刊物和媒体,定期重点推出一批成都诗人的精品力作,扩大成都诗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举办作品研讨会、新书分享会、诗歌朗诵会和改稿会等多种形式的诗歌活动,交流创作体会,提升作品质量。建立健全评价奖励机制,发现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实力诗人,激励他们潜心创作一批优秀作品。2022年,成都诗人将把握新时代文学的方向与内涵,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领悟人民心声,洞悉生活本质,更加自觉地把艺术之我融入人民大我,把自己的奋斗融入成都的奋进,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成都诗歌新篇章。站在推动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高度,开辟成都诗歌新的版图,拓展新的审美向度,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诗歌,推动成都诗歌事业在多元共融中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