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吴然长篇小说《岁月皱纹》:此时此地难为情

http://www.newdu.com 2021-08-11 文艺报 林蔚然 参加讨论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在《九章·涉江》中如是说。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吴然的长篇小说《岁月皱纹》中,深深浸润的是一群在上世纪60年代随三线建设大军在秦岭脚下成长、而今人过中年的“新北京人”。对故乡的眷恋和人事更迭的变迁,纵横交错刻画在生命中,深深扎进泥土的藤蔓。
    人物是文艺创作的生命线。吴然在这部小说中以双男主并行,刻画了在体制内顺风顺水、循规蹈矩的韩晓和灵活变通、野心昭昭的端木彦。
    赶上了上山下乡的韩晓像一棵没有意外的树,长得枝繁叶茂、英气逼人,把握住了主流发展路径里的每一步,考上了大学,成为秦岭脚下703厂子弟中间的一个例外,毕业后成为了西安某省厅的一名国家干部,又在某部委司长去地方调研的时候给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被调入北京发展。韩晓的人生扎扎实实,包括恋爱婚姻,他的妻子秦若梅是个面容姣好的博士、研究员,而后又成为副所长,夫妻俩一度因为各自对事业的追逐而走到离婚的边缘。作者将人物心绪刻画得有趣细致,二人选择去办离婚手续,是秦若梅挑的周末,见面后夫妻俩十分客气,韩晓不想让人知道他在家庭问题上的挫折,因为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前程,而秦若梅则明知道周日民政局休息,这是给他们俩一个台阶下。两个含蓄有加、彼此有情、心事曲折的知识分子,当然是没有离成婚。人到中年事业有成的韩晓,面对年轻美好的女同事凌小云,心中亦如石子掠过湖面,这波光潋滟,在凌小云坦荡理性的青春气息之中,转化成了一份愉悦和友情。作者用二人在西安钟楼漫步的细节,将男性内心描摹得淋漓尽致,那时那刻,风中呼吸的每个分子都变得异样和充满生机,人性中的放飞和敦厚克制相得益彰。
    韩晓的发小端木彦则从小被评为“进步最快的学生”,一言蔽之,起点低,有智慧,上升快。他在社会和人生中不断寻找动能,发掘平台,像一台开足马力的快车,借助时代的风,高扬自己的帆。在同学里第一个辞去703正式工作下海,倒卖钢材、收购煤矿,什么都干。端木彦的婚姻是他自己选的,媳妇高芹是省城的一名售货员,个子高门第也高,当年高芹的妈说了,北京还有处院子里有她们家一份儿,这像一个闪闪发光的标记,贴在了端木彦心灵深处。那是他人生奋斗的原动力:配得上这个女人、这个家庭,也就证明他拼搏到了社会的显赫位置。选择高芹是他认为自己能够和已经开始进入主流社会的一个标志,同时成为他一生横亘在心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关卡。端木彦灵活有余,对人大方,仗义解困——对他的红颜知己申曼更是如此。与高芹相比,申曼炽热有温度,跟端木彦一样有野心,而且比端木彦更坚定,这让他们能够成为工作上最坚实的搭档。他们的相识,是在这个漂亮女人最困难的时候,而二人在灵肉合一之后,申曼却坚决地不再与端木彦在事业发展之外继续往来,她将他列为自己的坚定同盟——她要一个依靠,却不是苟且的伙伴。端木彦心理失落之后,对此完全认同。
    双线并行的故事,花开两朵,相互映照出的是一代人在他乡奋斗的际遇,他们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当他们携带家属回到703,童年时暗恋过自己的女同学,那些清秀而羞涩的姑娘早已经被岁月人生磨砺成了中年妇女的模样,她们是703的灵魂,毫不迟疑拉开嗓门儿拉呱,将过去的青涩萌动坦坦荡荡提起。而当家乡的发小们遇到困难,也会第一时间想到给在北京的韩晓和端木彦打来电话,这是他们703子弟的骄傲和依靠。而在北京众多出类拔萃的奋斗者中,韩晓和端木彦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草蛇灰线,为这两位男主人公的命运埋下伏笔。
    韩晓天资聪颖,勤奋求稳,生怕行差踏错,在他的事业上升途中,当然有运气的成分,但也跟他善于察言观色,细心捕捉,在适当的时候展露可靠和忠诚有很大关系,他适合在体制内借助每一块稳妥的基石,稳扎稳打。连带着他和秦若梅的男欢女爱也含蓄稳健,却少了活色生香。他们都太知礼节、懂进退了,却少了一点做人的不管不顾,终究是有点索然。
    欲望和野心是端木彦一生的原动力。心里的横冲直撞,更像少年意气,他精明过人,一时凡事都在天平上过秤,一时又任凭情感占据上风,对韩晓哥们儿义气,对高芹又敬又怕,对申曼怜惜有加。端木彦是个很难用“好人”“浪子”这种贴标签式的形容来定义的人,他懂得看人眼色,明白相机而动的重要性,个人财富的累积是他追逐的目标。妻子高芹长期居家,发现时代的变化让自己毫无进展,进而认识到其他女性的存在对于自己的位置可能产生巨大颠覆,残存的尊崇感荡然无存,失重的生活变成难以承受之轻,高芹崩溃了。她错乱着回到了年轻时代在柜台上跟顾客争执的心智。随着她心理世界的崩塌,端木彦的生活像被踩了一脚急刹车。
    作者吴然在小说《岁月皱纹》题记中写道:说不好青春何时一下子转化为记忆,或许703仅仅是诱因。在韩晓为韩父送行的追悼会上,他难以自控地哭出了声,但他是一位来自中央单位的干部,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于是他开始思忖哀乐的由来,他想到了要让自己跳脱出哀伤,如常面对来吊唁的亲朋。而在收到凌小云的短信,告知他单位领导发生人事变化,他意识到自己该赶回北京了。703只是故乡了。作者将人生况味不动声色地赋予字里行间,当人生行至中年,喜怒哀乐皆不由己,送别后还要马不停蹄踏上征程,犹如套上了辔头的马,不再自由奔腾,只有既定方向,驱赶着自己越走越远,越走越高。在这里,作者用淡淡的笔触勾画了同学们的送行场面,母亲担心韩晓出事,托端木彦等人默默站在家门口守候着韩晓,他们中很多人恐怕一别之后再难相见。昔日的玩伴们隔着时间、远远地望着韩晓,韩晓却连他们的面相都无法辨认清楚。这一份故土情谊,在无声中,渲染着秦岭脚下的晚霞。隐忍的中年人,在这一刻动容。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地难为情。
    而端木彦最终带着妻子高芹回到了703,痛定思痛,回到自己生命最初的起点,只有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能够让出走半生的他感到心安——要让高芹认同他,让北京这个城市、让主流社会认同他端木彦——这些在他心中始终牵系在一起,是最高理想。夹杂着多年夫妻情分,对自己半生拼搏的喟叹,也算是给自己尽力画一个圆满。这一笔,是很典型的中国乡土情结,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层面的追寻。
    我愿意用一位“80后”知识女性读者读完此书后写下的文字作为本文收梢:“故事中人物的结局虽让人唏嘘,但又似乎是一种必然——体制内的韩晓终究沿着既定轨道复制世俗意义上的体面与成功,虽无悬念也无惊喜;于社会打拼的端木彦成功逆袭发家致富,但一生牵绊于其为之追求的身份跨越。带着对生活冷静的观察与思考,作者用平实的讲述、入世的态度,描绘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特点,不作评判,只做展示。同时,书中各种引经据典、方言土语和文化延展让内容更加丰富有趣,为读者增加更多品读的‘福利’,是一部集作者敏锐生活感知、丰富人生经历和深厚文学素养的诚意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