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一个截面:香港文学创作的丰沛与精彩

http://www.newdu.com 2021-07-21 文艺报 凌 逾 陆婵映 参加讨论

    关键词:香港文学
    近年来的香港文坛,文学创作持续展现爆发力,新人辈出,更可见多位久违的作家推出新作,多世代同台,围绕香港故事,精彩纷呈。五四运动迄今已逾百年,回望五四文学,以整体的、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来审思香港现代文学传统,是香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香港文学是一座富矿,期待香港文学能与湾区文学建立一种对话,摸索出新时代的文学。
    回顾香港文学,收获与经验并存,欣喜与遗憾同在。本文以2019年出版的香港文学作品专著和论文为基础,从文学创作、研究评论、文学活动、文化政策四个方面进行梳理,重点介绍纪念五四百年和陶然逝世等重大文化事件,试图勾勒香港文学的年度画像。面对大量精彩的作品,笔者仅能以一隅之视角观察,无法完整爬梳,必有诸多遗漏,期望能引起读者探阅更多香港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一窥香港文学创作的丰沛动能与精彩表现。
    平凡故事,追忆我城
    深入香港这座城市的生活之中,看一看香港人的平凡故事,或许更能读懂人心的大势所趋,更能感受历史的向阳而生。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这是香港作家作品的意义。世人多将水泥森林、快节奏、高竞争的香港视为冰冷城市,但是香港作家作品却让我们看到香港温情的一面。2019年,香港作家大部分创作,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都能体现对香港故事的深度思考、以文学留住记忆中的香港的创作姿态。
    先看小说创作。《命子》是董启章长篇小说创作的一大突破,书名取自陶渊明的同名长诗,以一个父亲的角度,进入存在或不存在的儿女的人生。《我的世纪》是许荣辉从个人的经历出发对香港的平民生活与时代变迁所作的个体叙述,作者以真实的笔触勾勒一幅幅历史画面,一如香港社会的老照片,展现出196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历史嬗变,这部饱含旧时记忆与情感体验的作品集,无疑是一部个人的香港史。《来娣的命根》是王良和的第三本小说集,作者从一个人疯癫的过程开展小说考古,深入个体记忆、情感世界、人生际遇,从中发掘历史,窥探人性,透视文化,思考本土与国族的关系、人和地的命运。
    香港散文是寻常巷陌的笑声泪影,可深可浅,随心随兴,老少咸宜。《卢玮銮文编年选辑》经许迪锵编纂,由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为助读者了解作品背景及当中的人事旨趣,编者在其中加入相关新闻记录,所以这本书既是一部半自传式的记录,也是具历史性的实录。读其文,仿佛与卢玮銮一起走过60多年香江岁月。《香港文学散步》年度的第三次修订本出版,其中添加大量文章图片,以新的角度使读者在漫行中认识当年香港的社会面貌,从而发现今昔的互动。西西在本年度产量颇丰,《看小说》是她的读书笔记,西西说自己不会写文评,但作家们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比起艰涩的评论语言,西西的文字更平易近人,但字里行间也不时看见她的尖锐批评。《我的玩具》是西西多年玩具专栏的结集,是一本谈玩物的书。在电子游戏盛行的年代,重拾这些精致而朴实的玩具也不错。周洁茹的《在香港》集故乡、香港、写作、问答四辑,触及美食、异乡、风物等。作为一个从内地到国外最后又到香港定居的写作者,周洁茹笔下的生活五味陈杂,她以文学审美的视角,观望自己的生活轨迹,饱含丰富的女性私人化体验。
    诗歌方面,本年度出版的《西西诗集》是西西创作40年大成(1959—1999)的合集,涵盖她在不同时代的感触、观察、经验与体会。西西或谐或庄的诗歌道出了这个城市及其居民的品格,证明了一个城市的故事不必是宏大的叙述,也可以是表面琐碎的絮语、寓言或者童话。《昨夜风未冷:马觉诗选三集》是马觉出版的第四本诗集,虽然本书未能赶及在诗人生前出版,但所有篇章除了“补遗”一节,均由诗人生前编列,读者可以从此诗集看到诗人一生的思想与情感历程。陈德锦多年来从事新诗、散文、小说创作,并曾于岭南大学中文系、浸会大学国际学院任教文学创作课程,《有情风景》选入诗作50余首,多用偶然触及的事态为叙述,以一隅之景或一时之感导引全篇。201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长镜头》后,香港本地诗人周汉辉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光隐于尘》,周汉辉喜爱以长镜头凝视生活的周遭,用冷静的笔锋触及香港市民的点点滴滴。这些都是这一阶段香港诗坛的重要收获。
    聚焦史料,审视五四
    《根著我城:战后至2000年的香港文学》的出版是香港文学研究的一件大事。陈智德潜心研究香港文学史多年,终有涉及当代文学史面貌的著作面世,实为作者与香港文学史的重要突破。本土与非本土共同构成香港文学本土意识的复杂性,书中讨论香港本土意识的种种面向,以“流动”与“根著”这组相反相成的概念考察香港文学中的本土意识。冼玉仪的《穿梭太平洋:金山梦、华人出洋与香港的形成》以华人出洋前往加州为案例,探讨了香港在华人移民史的地位,香港作为华人移民的中介之地,是资金、货物、信息、通信的桥梁,也为移民提供各种与家乡保持联系的方法。
    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蓬勃发展,重要研究论著有不少。报刊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文本材料,赵稀方是内地研究香港报刊的佼佼者。赵稀方在2019年推出专著《报刊香港: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与他的《小说香港:香港的文化身份与城市观照》交相辉映,构成了香港文学研究领域的双璧。现代报刊既是历史材料,也是一种历史建构。《报刊香港: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旨在疏理香港文艺报刊的脉络,探索香港文学的前生今世,研究报刊如何呈现香港,从而深入剖析香港报刊文学史。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在这百年间,五四精神都没有缺席,一直出现于香港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香港学者从各种角度来解析五四运动及其影响,以小观大,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历史、思想进行回顾和反省。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推出“五四百周年回顾”丛书——分别为陈占彪编的《五四现场》、桑农编的《五四百年评说》、沈展云编的《五四思想论战》、林贤治编著的《五四新文学正典》、陈学然编的《家国之间: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和《潮起潮落:五四运动精神变调》。丛书前四册由内地作者林贤治策划,内地专家学者编著;后两册为历史文献汇编,由香港学者陈学然编著。
    从1919年到2019年,五四精神遍传世界各地,众声喧哗,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态,也引发互为镜像的对话。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记忆,也是近代中国的文化符号,在深入探讨和客观反思的同时,更应注意五四运动开创的新思维、新事业和新方向。
    研究作品,灼见名家
    陶然是香港文学建构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1984年参与创办《香港文学》,曾任执行编辑,2000年接任总编辑,18年间积极提携文学新人,并致力于将杂志打造成兼顾创作与批评的文艺平台,为全球华文作家提供文学空间。2019年3月9日,陶然于香港东区医院逝世,享年76岁。
    《香港文学》2019年4月号特设“悼念陶然先生”专号,专号首篇是王良和的《我其实是想见见你——悼念陶然先生》,2019年3月9日下午陶然本打算参加王良和作品读书会,因感冒没能出席,孰料读书会结束后王良和得知陶然去世噩耗,此篇便是王良和关于与陶然读书会通讯的回忆。曹惠民追忆与陶然大学同窗偷读中外文学名著的珍贵时光,二人相识相知55年,藉研讨会二人经常互相探访对方,文化考察二人形影不离。赵稀方回忆陶然生前的点点滴滴,陶然似乎早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2018年陶然担任《香港文学》顾问,辅助继任编辑周洁茹。此外,还有周蜜蜜、林曼叔、金惠俊、刘俊、袁勇麟等撰文以示悼念之情。《城市文艺》也在2019年第100期特设“送别《香港文学》次任总编辑、作家陶然先生”专辑,15位作者从不同角度回忆悼念陶然,全方位展现这位大师的一生。
    为纪念创刊总编辑刘以鬯逝世—周年,《香港文学》2019年6月号特辟“纪念刘以鬯先生逝世一周年”特辑,梅子、黄维樑、卢因、黄劲辉、阿丁分别从文本、交往、影响等角度,追忆刘以鬯。梅子以亲历者视角,讲述由其编辑的第一本《刘以鬯选集》和长篇小说《陶瓷》的出版经过,并结合《时间》等作品讲述刘以鬯的创作观和写作特色。黄维樑从刘以鬯《酒徒》说起,认为《酒徒》部分内容采用意识流手段,但全书的规模、篇幅、雄心、意识层次等都不能和《优力西斯》相提并论。
    西西研究方面颇有新论。《字花》2019年第80期设“西西时间”栏目,从西西浮世绘、西西年表、西西辞典、译西西、读西西、西西新作、西西物事等为我们展现一个立体而丰富的西西。陈思对西西作品中的文图互涉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西西创作过程中对图画与文字的有意整合,探讨其整合的路径,及其在叙事结构、语言表达与读者接受方面产生的全新效果。王灵玉以西西思想意识的变化为切入点来分析西西不同时期的小说文本,意在探讨西西的乌托邦理想从建构到解构的过程,从寻找身份归属到寻求精神寄托的转变是西西作品的关键。
    携手并进,融创湾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香港与内地的互动交流日趋频繁,尤其是区域间的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演出艺术节等文艺活动琳琅满目。
    2019年6月24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在广州开幕,整合粤港澳三地文化资源,共建人文湾区,本届艺术节主题为“湾区花正开”。2019年7月6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开幕,文学周活动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成立签约仪式、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粤港澳作家进校园、进企业、进图书馆活动、粤港澳三地作家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采风活动等。2019年11月2日,“走向媒介融合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国际论坛在广州召开,此次会议的关键词为“媒介融合”与“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文学建设如火如荼,香港文学活动也丰富多彩。第30届香港书展以“科幻及推理文学”为年度主题,设置主题专区“文游四度空间”,介绍9位香港科幻及推理文学作家,包括杜渐、倪匡、黄易、李伟才、梁科庆、谭剑、徐焯贤、陈浩基及厉河;文艺廊特设“三十连绵书展情”专区,展出历届书展的珍贵照片、纪念品、书展印章及纪念封等,与读者重温香港书展的点滴,共同见证历年书展的变迁;书展设有八大讲座系列,广邀各地的作者与读者分享写作心得,互动交流。
    一段时间以来,香港文学围绕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在不断蔓延。史料的挖掘尤其是报刊的研究,已经向更深更远处溯源。恰逢五四运动百年纪念,“五四在香港”的研究也焕发出新的活力。作家作品论也更加结合当下,方向越来越多元。打造大湾区文学,实际上就是要打造文学的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可以在资源上补香港的不足,通过大湾区的合作,解决香港资源的贫乏问题。香港可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契机,取长补短,加强自己的独特风格。香港有说不完的话题,香港文学也比想象的丰厚,有广度,有宽度,也有深度。香港文学扩大了中国文学的疆域,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与类型。香港文学的场域很小,但气场很大,辐射力也超乎想象。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中,香港依然是一个无可忽视与取代的文化码头、文学特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