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杜 《再过二十年》(小杜)简介 时间是这小说的主角,时间是这小说的上帝。时间让他重返往昔的校园。时间让他分辨不清故土与异乡孰远孰近。时间让青春在他眼前铺陈,延展,消逝。时间给坐他对面的女人带来一段来去匆匆的荒诞感情。面对死亡,时间到底能够化解他的伤痛,还是让他永远凝结在伤痛的琥珀中? 作者简介 小杜,海外作家,作品见于两岸三地多家杂志。中篇小说《吉他与手枪》曾获“2017年台积电文学赏”。 一 作者的精神世界,与读者的精神世界,以作品为界面进行沟通甚至对撞。其过程存在着一个时间差:对于小说家来讲,小说的发表,标志着与它相关的写作活动全部完成;而对于小说的读者,阅读才刚刚开始。 这个时间差就像一道鸿沟,一旦越过,小说家就会死掉,即罗兰·巴特所谓“作品诞生,作者已死”。 死这种说法难免耸人听闻。我觉得或可这样理解:“作者只对创作负责,一旦发表,作者就应保持沉默,小说的解读、阐释及评论全凭读者完成。” 出于对这条原则的信服与尊重,我打算聊几句《再过二十年》的题外话。 二 为方便管理自己的稿件,我建立了一份Excel表,记录着每篇作品的时间线:初稿,再稿,定稿,初投,被拒,修改,复投……直到发表——如果它最终能发表的话。 对于我的写作来说,《再过二十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中篇。与之相对的是,它从诞生到发表,每一步都很顺畅,顺畅到让我感到意外。 当然,这是那种带有幸福感的意外,实际上更多是令人沮丧的反例。比如某一篇我很看重的稿子,撰写和修改都花了很多气力,自认为完成度不错,可就是得不到编辑的认可,以致于它在我的硬盘内蹉跎岁月,不得不滑向被遗忘的命运。 无论正例还是反例,这种意外都被我归为写作的一部分,非线性的一部分,不可理喻的一部分。 正是这避免不了的一部分,让写作变得更有趣,更琢磨不透,也更令人期待。 写作这件事,岂非像极了我们的生活本身? 三 除了写作,我还喜欢看电影,经常将小说与电影进行未必有多恰当的类比。 一篇小说的复杂度越高,其内容简介就越无从下笔。阅读《安娜卡列尼娜》之前,倘若不幸瞥见“因自己出轨而卧轨自杀的俄国贵妇人”之类的简介,谁还会有兴趣翻开这部现实主义巨著?但如果把小说简介看成是电影预告片,思路就豁然开朗:在一百个字以内,你要做的,不是绞尽脑汁去概括小说情节,而是让读它的人会产生兴趣读你的小说。 按照这个类比,小说的创作谈就相当于是电影的幕后花絮。如果我是读者,理想的阅读体验应该是读完简介,对小说产生兴趣;读完小说,想要再了解一点作者的文学理念。这也是我们通常欣赏电影的顺序:预告片,正片,最后是花絮。 四 “时间是这篇小说的主角”——这是《再过二十年》简介的第一句,它用掉了我一上午的工夫。 小说已经完成,不管我是否真能请得动时间过来当主角,在这个阴雨连绵的新英格兰周日午后,我都真切体验到自己如何在时间内流动(确切地说是流逝),或者说时间如何像风一般穿透我的身体。 从拖延症患者角度来看,被时间之风穿透身体大概是这样的过程:打开Word前,读邮件,回邮件,买咖啡,刷微信,喝咖啡,上厕所,郑重其事关掉Wi-Fi,最后带着充满愧疚的仪式感,敲出这第一行字。 五 当我写作时,时间是唯一的敌人,时间也是我唯一的伙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