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可以用来写诗。只要掌握了节奏和音律,再用一个情字连接起来,诗便产生。当然要写人间烟火,虚无缥缈读者会不喜欢,亦不买账。读诗,最好读原文。读译文,是没有法子的事。一旦翻译,常常诗味全无。假如是一个写诗的人翻译,还会好一点,因为他懂何谓音律。诗,是最纯粹的语言艺术。语言变了,诗味诗意也就减半,甚或全无。我在学生时代曾心血来潮,学着翻译唐诗三百首。才知道,译诗之难难于上青天。找到一个达意之词,捻断的不仅仅是数茎须。一首诗译完了,一读,不是那么回事,陌生得几乎认不出它来。 有关译文,有一事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有一年,我和已故作家叶楠兄出访匈牙利。被邀到匈牙利最高学府罗兰大学(即布达佩斯大学)东方语系进行学术交流。一位教授和学中文的几个学生与我们座谈。教授是汉学家,说汉语比我溜。他高度赞扬唐诗宋词汉赋和老子的《道德经》。但对殷夫(白莽)所译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的名诗《自由与爱情》提出了异议。殷夫在匈牙利很有名气,那里至今立有他的半身铜像。是他把名诗《自由与爱情》从德文译出,第一个介绍到中国来。教授觉得,译文太偏了,不符合原文的韵味。我请求,将他的译文念给我听。他很自信地朗诵了一遍,叶楠兄偷偷看了我一眼,微微一笑,起手鼓掌,我也赶紧鼓掌。然而,他朗诵的几乎不是诗,而是散文,因为他是直译。而殷夫是意译,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节奏和音律,所以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不仅琅琅上口,还容易记忆: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成为中国人张口就来的诗文。我问教授,殷夫译文,可表达原意否?他说意思全对,只是没有匈文诗味。我就婉转地说,殷夫译文,或许偏重于中国读者的习惯与口味了,好在此诗,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鼓舞着全体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教授不是诗人,写诗的内在规律,不一定很懂,但对于学术的辨明精神,是可贵的。 中国诗歌,尤其中国古典诗词,流传至今的,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语言洗练,节奏明快,情景交融。如今一些新诗不被读者接受,是因为太过散文化,太过卖弄。尤其译文体新诗,不太可能让人记得住。而传统诗歌就不一样,举一例,说明这个道理:唐人杜牧,写有一首十分生活化的七言绝句《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假如去掉音律和节奏,是这样的:“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这样的《山行》你能记得住吗?能引起你的共鸣吗?诗歌,是有自己永恒不变的内在规律的:抒情、内敛、精致。违者多败笔,是一定的。《山行》一诗,没有什么惊人之句,只是描摹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诗人傍晚出行,山路弯弯曲曲,伸向云水处,见白云在山头缭绕,云中则见住有几户人家。枫林已被染红,红得鲜艳,诗人甚喜,于是把车马停了下来。那刚刚经霜的枫叶,红得让人喜不自禁,它比二月的春花,还要鲜艳夺目。这一小小的生活场景,被诗人诗化之后,就有了神奇的画面效果和灵气。语言又朴实无华,娓娓道来,犹如谈心。于是人们喜欢它,一代又一代,传诵至今。因为它精致、真情、易记,所以打动人心。在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的清风峡中,建有一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起名红叶亭,又改爱枫亭,后定为爱晚亭。只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则引建一座著名山亭,风靡世界,这便是名诗的魅力。之后,全世界的游人,纷纷去登临爱晚亭,就是想去体验诗人杜牧的山行逸事。中国名亭的始建与存在,大都与诗歌有关。先有诗,后有亭。或者,建了亭,以诗记之,便名扬四海。滁州的醉翁亭、杭州的湖心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都源于文人雅士游历的诗与文。可见诗与亭,历来是魂牵梦绕、相互照应的。 我学汉语文亦迟,是上中学之后的事。之前,从未接触过。至今,发四声仍不标准,常常被内子开涮。接触汉语文,是从诗歌开始的。先是接触译成蒙古文的《静夜思》。上中学离开故乡,到城里读初中,那年十四岁。乡思,几乎成为病症。语文老师第一次朗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便泪流满面,也记住李白这位伟大诗人。译文尚好,虽不如原诗完美,但也叩动人心。之后,硬头学习汉文的《静夜思》。不知为什么,学习汉文,因此入门极快。那些日子,除了课堂上学习汉语文之外,课外,一首一首地去啃唐诗三百首。学习汉语文的兴趣,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明显,在班里学习汉语文和古典诗词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只是发音不开窍。后来,想朗诵自己的汉文诗歌和古典诗词,总是胆怯,掌握四声太难了。音律不过关,是我一生的憾事。那音律,心中是有的,只是一发声,便露怯。准确掌握一种语言,确乎不容易,没有古典诗词的诱惑,或许早已知难而退了。汉文,是伟大的文字。它的丰富内涵,有些方面超越了其它的语言文字,我敢于这样说,是因为自己七十余年的学习体会。如今,见有些汉族青年诗歌爱好者,将汉文诗歌写得不中不外、不古不新,心中便感到极度不安和忧虑。如今,像诗人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像鲁藜的短诗《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还是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踩出一条路。 这样的精短诗作,很少能够读得到了。还有洛夫名诗《金龙禅寺》 ,古典韵味十足,但它是纯粹的现代诗,是古为今用的经典之作: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石阶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处降雪 而只见 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地 点燃 以上诗作,不仅短小精悍,而且内涵极其丰富,也显得高雅,很容易记得住。说明,现代诗是可以写得让人喜闻乐见的。爱晚亭,是先有诗后有亭,而金龙禅寺,是先有寺,后有诗的。因了诗人的诗意描摹,《金龙禅寺》声名鹊起,可以与杜牧的《山行》并肩而立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