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文学陕军专访邢小俊:见证民族复兴之百年“大合唱”

http://www.newdu.com 2021-04-12 文学陕军(微信公号) newdu 参加讨论

    文学陕军:是什么样的契机您关注到这个主题,并选择“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诞生背后的故事进行创作?
    邢小俊:这个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铜川。关注到这个题材最早来源于各级媒体和平台对“蕉萍”去世消息的报道,但是真正下决心把一首歌写成一本书却是在年初。当时,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雅丽慧眼独具,她指出: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唱支山歌给党听》具有题材的特殊性、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它是一个民族心声的大合唱!见证着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后来作协创联部就将这个选题列入省作协主题创作项目并帮助我协调采访和创作时间。一首歌标志一个时代。通过回溯“一首简陋煤矿工棚里传唱全国大江南北的昂扬旋律”,通过“一位站在大地上以诗作歌为民抒情,因一首诗而载入历史的普通人”的曲折故事,勾勒“一幅全国人民翻身作主人,昂扬奋斗建设家园”的瑰丽图画,为建党百年献礼。
    展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全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面貌
    文学陕军:您想通过《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部作品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您认为它的当下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哪些?
    邢小俊:不是所有演唱并传播的歌曲都能够流行。歌曲是综合的艺术体裁,反映时代的变迁,附着有不同的时代记忆和感受,《唱支山歌给党听》之所以能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就是因为歌声唱出了新中国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气势,和人民斗志昂扬建设祖国的豪情。
    六十年代前后,新中国成立十多年,广大人民翻身作主人,喜悦之情高涨。所以,这本书第一个想展现的,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全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面貌。中国自信的根基在人民,人民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有了这样的力量,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
    1958年5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贯彻总路线的建设高潮。这时,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27岁的姚筱舟虽然从技术员下到煤矿底下,但是与质朴、豪爽的矿工们在一起,矿工们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汗水和热情。矿工那坚忍不拔的品德,全身心投入,充满幸福地去建设新家园的精神风貌给了姚筱舟信心和力量。
    旧中国贫穷落后,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和频繁的战争让中国各族苦难同胞受尽欺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新中国,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旋律充满正气和感恩,歌词深情地歌颂了我们伟大的党。
    姚筱舟写成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共3段,除现在广为传唱的前两段外,后面还有4句:“母亲给我一颗心,暴风雨中一孤萍;亿万红心跟着党,乘风破浪齐跃进。”诗句中把党比“母亲”,是矿工们说的话,也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2001年6月26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新闻:曾唱遍大江南北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歌词作者姚筱舟同志在建党80周年前夕,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实现了他50多年的夙愿。 因为热爱所以入党,正如初恋般爱得真挚、爱得纯粹、爱得彻底。
    本书用歌曲所涉及的主人公故事和生活的回溯,及其子女生活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聚焦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向世界展现中国人民建设国家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精神。这本书要用这首贯穿数十年的歌曲,向祖国致敬,向人民致敬。
    文学陕军:您如何理解蕉萍创作和他所处时代的关系?
    邢小俊:姚筱舟是一位普通劳动者,人生坎坷而又寄情诗歌,站在大地上,将诗与歌紧密结合,为民抒情,因一首诗而入史……
    建党百年来,出现了大量表达对党感谢之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的歌曲。这些以“爱祖国、爱人民、歌颂共产党、歌颂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红色歌曲”影响了整整几代中国人。当这些“红色歌曲”在耳畔响起,总能激励人心,振奋人心,总能让人在激情燃烧、心潮澎湃的旋律中,将人民群众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传遍心间、涌动全身,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如陕北农民歌手李有源因《东方红》而名扬天下,已入中国音乐史册。安康民歌《我来了》入选《红旗歌谣》、全国小学通用教材。他们共同之处在于都表达了广大人民当家做主后战天斗地的壮志与气概,自信与豪迈。
    《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歌声唱出了中华儿女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的心声,“姚筱舟”只是他们的代表。我试图从千千万万“姚筱舟”身上挖掘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我近期的采访中,目睹、感受了多少普通老百姓在投入地充满感恩地歌咏这首歌,包括我自己,也经常会感动,尤其是听到“我把党来比母亲”这句时,一股幸福的暖流会喷涌而出,常常热泪盈眶……可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对党的深厚感情没有变,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没有变!
    优秀的报告文学
    应该应时而作为时而歌
    文学陕军:您之前作为记者非常成功,多次获得国家、省级新闻奖,请问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走上文学写作的道路?您如何评价过去的记者生涯?这段经历对您当下进行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
    邢小俊:无论记者还是作家,题材的选取往往能体现出他们的价值观诉求。作为媒体工作者,我在全国最早提出“媒体要营造良性的社会热点”,策划了许多全国性的热点,利用策划长期引导民众发现创造美好、向上、向善的东西。作为作家,必须有正确的政治立场,牢记“为民”的使命;必须要有发现美、书写美的能力,必须有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必须拥有悲悯情怀,家国情怀;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重大时间节点,深入挖掘,推出现实题材优秀精品,才不辜负这个黄金时代。
    文学陕军:纪实文学作品《居山活法》和《拂挲大地》也获得了成功,您的《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秘密》也已经完稿。从优秀的媒体人转型到作家,您一直在坚持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您对我国当下纪实文学的现状怎么看?在新时代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纪实文学作品您有哪些经验分享?
    邢小俊:报告文学是一种具备真实性品格的时代性文体,与国运血脉相连。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忠实地书写时代、记录时代、反映时代、反思现实。长篇纪实文学《居山活法》是以“生态文明”为主题,《拂挲大地》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秘密》以“脱贫攻坚”主题,写在延安精准扶贫、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健康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兜底扶贫、金融扶贫等多个国家战略,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一个共同战场,互相铺垫,互为因果,实现了“多赢”。
    我一直的一个观点是——优秀的报告文学应该应时而作,为时而歌。去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今年是建党百年……中国社会的发展从容展开丰富舞台,给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广大的空间和机会。反映新时代新气象,作家必须加重“现实题材”的创作。
    文学陕军:纪实文学写作的背后一定有着大量的采访和案头工作,您为这部作品的写作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邢小俊:正是认识到了这个题材的重要意义,所以压力很大。在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延河》杂志社及铜川市的支持帮助下,收集到许多线索和资料。下一步就是按照计划大范围实地采访。
    具体的困难是,这本书将采用哪一种结构和叙述的风格。下一步我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会广泛征求各方建议,力争以最好的形式和内容将此题材呈现给世人。
    作家简介
    邢小俊,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入选陕西省委组织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科和文艺领域领军人才、西安市文化领域首届“西安之星”、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陕西省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作品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报告文学排行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