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2021年02月19日15:18 43万字全景式长篇非虚构

http://www.newdu.com 2021-02-19 北京晚报 陈梦溪 参加讨论

    关键词:熊育群 《第76天》
    
    《第76天》 熊育群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2020年1月23日到2020年4月8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封城”76天。这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也是一段需要牢记的历史。是作家熊育群创作的一部抗疫题材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这本书以时间为轴线,全景式记录了2020年武汉、湖北及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抗击新冠疫情的时代画卷。熊育群看来,书中所写只是一个个代表,旨在通过他们来表现疫情暴发时的情形和抗击疫情的主要历程,表现我们这个时代遭遇灾难时人们的所作所为和精神状态,彰显伟大人格和精神力量,思索面对疫情应有的态度、科学的作为以及今后须吸取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与文明的方向。
    “2020年5月最后的一天,我查到自己在同济梨园医院核酸检测阴性的结果后,登上了飞往广州的航班。1个月关于新冠疫情的采访结束了。”熊育群说。在这明媚的五月天,武汉大病初愈,而创作刚刚开始。
    4月底,正在创作长篇小说的熊育群接到中国作家协会一位领导的电话,对方直截了当地问他:什么时候能来一趟北京,商量写一部有关疫情的非虚构作品。紧接着,大量关于病毒、医疗、防疫等相关的图书便寄到他家中。当时熊育群想,或许是因为自己正在创作关于钟南山先生的传记,需要他写作书中某一章节。到了北京,他才知道他的任务,是创作一部“关于抗疫的全景式的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搁置了手边正在筹备的长篇,将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全身心投入到了这部非虚构的创作中。
    熊育群历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出版有长篇小说《连尔居》《己卯年雨雪》,散文集及长篇纪实作品《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西藏的感动》《沉默的风马旗》《罗马的时光游戏》《路上的祖先》《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钟南山:苍生在上》等二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等。
    他花一个多月的时间,去武汉、北京等城市采访上百人,包括医生、护士、患者、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者、捐赠者、志愿者、公安干警、环卫工、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外国友人等;他又到华南海鲜批发市场、金银潭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百步亭社区、中央指导组和国家卫健委专家住址等实地采访与考察,从病床到ECMO、CRRT、呼吸机的操作,从患者病历到诊疗照片,看到一串导管里的鲜血,一只像烧伤的黑褐色脚……熊育群只觉得“灾难的气息令我心悸”。
    疫情情况多变,真实往往纷繁复杂。正如熊育群在后记中所写:我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有时采访和查找资料就像侦探似的,一层层深入,一个个疑团破解,重要的事件和细节我坚持查找旁证材料,有的甚至通过三方印证。譬如疫情是如何发现、如何上报的,譬如1月18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立,当天赶赴武汉的情形,19日专家组调研和会议上发生的事情,当晚飞北京直到20日下午专家出席新闻媒体见面会,每个人所做所说,以及国家卫健委是怎样主导的等。譬如1月23日凌晨2点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闭离汉通道”的第1号通告,封城开始,是什么促成了封城的决定。譬如援鄂医疗队是怎么派出的,严重的医疗挤兑状况如何解决,方舱医院建议的提出,中医药抗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这么短时间内是如何建起来的,“封城”期间武汉疫情严重到怎样的程度,特别是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发生了什么,医生护士如何救治患者,市民真实的生活情况,等等。
    武汉采访结束后熊育群回到广东创作。在广州出机场后他没有回家,直接到了开平塘口镇的一家民宿泉岭旅舍,包下一间房后,开始投入创作。“3个多月,除了窗外自由自在的白云相伴,我几乎与世隔绝。我每天只睡5个多小时,写得脑子发热,头顶胀痛。”熊育群说,“我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因为要投入到当时的情景之中,我经历了那么多人的讲述,就好像自己亲历了,写作过程中多次流下眼泪。”
    创作也是充满遗憾的,熊育群也承认,这本书“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新闻报道、复工复产、社会舆情、国际援助、疫苗研发、流行病学调查、科研工作,等等,虽然书中也有所涉及,但实在不是一部书能够全部囊括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也一样很多,不能尽书。眼界所及,我只能依据创作的规律和需要作出取舍。”
    【书乡专访】
    熊育群:每个细节都要真实
    “一定要找到人物。他们说,你别光写我,那是一个集体。我说,这次非得写你。”
    书乡:接到这项写作任务的时候您有顾虑和犹豫吗?
    熊育群:没有犹豫。我一直关注着疫情的进展,这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为了这本书,中国作协专门设立了一个小组,没有给我设立任何禁区。我先列了一个提纲,落笔写下第一段的时候,故事就顺着它生长。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一部抗疫全景式叙事写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抗击新冠疫情如此纷繁复杂的过程,如何以文学来呈现,海量的信息如何收集、整理和甄别,近百人的采访如何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如何从一个外行迅速进入专业诊疗过程的书写等全都是挑战,3个月的写作时间对身体也是一个考验。
    书乡:您有过做记者的经历,这次的采访与做记者时的采访有何不同?
    熊育群:在我人生里,这种集体采访还没有过。湖北作协召集各行各业的人来座谈,那个时候要召集这么多人的聚集还是有风险的,而且要报批,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报批了会议。我因为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封城”那一天你在干什么?“大排查”那天你在干什么?列了一个大家都需要回答的共性问题,发给每一位,说明这个书创作的要求,希望大家怎么样配合,我们要建立一个群,把电话、微信都加上,这是一个集体采访,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惑提出来,现场答疑交流。这本书里武汉的很多人都是从这来的。包括瞿昭晖,也是他们提供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她是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可以说医护人员在一线坚持的时间最长,而且是连续的,120天,她从最初第一个病人到最后一个武汉病人清零都在现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
    书乡:您的第一位采访对象是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这次疫情中他受到了舆论压力,您写作时有怎样的考虑?
    熊育群:他是个焦点人物,我并不想为他解释什么,只是想用事实说话,因为确实舆论对他有很深的误解,疫情期间很多人虽然付出了努力,却受到了伤害。他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非常坦诚的科学家,毫无保留,打开话匣子后滔滔不绝。在疾控中心办公大楼,我与他从上午谈到中午,一边吃盒饭一边聊。
    书乡:采访中获得的大量的疫情资料如何筛选?
    熊育群:这的确是浩繁的工作,我光凭资料是不会去写的,这是我的写作原则,因为资料有很多不真实或者有很多片面的、不准确的东西,我的追求是希望做一本严肃的作品,我要追求零差错,尽管达到很难,但是我主观愿望是要真实可靠。尤其特别重要的事情,比如高级别专家组18日奔赴武汉,钟南山的很多情况我是通过他的助理苏越明来了解、采访、联系,因为当时钟南山非常忙,还在救治病人,要他这么详细回答问题是不现实的。比如他的助理告诉我去武汉的车次,我是从他那得来的。但是后来发现网上出现一张高铁车票跟他告诉我的车次不一样,我马上就需要去核对,因为你写了几点去坐车这些信息,如果错的话,读者对你这本书的信任感就没有了。这本书的难度在于这些事情这些人都是当下的,如果不真实的话,这本书就没有力量了。比如曾光老师还告诉我,他们上午两个会议,孙春兰副总理的专题汇报开到几点,只差五分钟国务院的会议就要开了,两个办公室挨得很近,就是同一层楼走过去,这个空间都搞得很清楚,写起来就会有一种现场感。
    书乡:在写作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熊育群:要贴着人物写,一定要找到人物。他们说你别光写我,那是一个集体。我说这次非得写你。他们不理解,我就指导他们需要什么,一直到把他们每天的细节告诉我。报告文学最大的问题是事件淹没了人物。这些被采访者已经经历了大量的媒体采访“轰炸”,采访火神山、雷神山的时候,他们给我的材料就是工程汇报,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这远远不够,我就鼓动他们写日记。我让周杰刚详细把每天做的什么事情都要写一遍,除了自己的经历,还要写周围的人物。要建立朋友的信任关系,而且要迅速地建立,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同许多采访对象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甚至是一生的朋友,彼此敞开心扉,谈话毫无禁忌,有时交流到午夜。有人把日记和文章交给了我,有的为我写日记,按我的要求和一步步指导写出大量细节,有几位甚至产生了创作的冲动。等疫情过去,我们约好还去武汉相聚。还有,比如说方舱医院是谁提出来的也有争议,我写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一定有一个权威的结论,我只能把我的请求发给国家卫健委,国家卫健委回复了一个函,很严肃地明确是哪个专家院士提出来的,有明确的回复我就放心写作了。
    书乡:为什么在武汉采访仍十分困难?
    熊育群:有些人不愿意接受采访,或者是说话间有顾虑,比如我后来知道雷神山的建设工地因为工序交错,施工发生争抢,差点产生肢体冲突。这些东西他们不想说,公安部门开始答应接受采访,后来又跟我说,还是不采访了,怕说不好出问题。我就需要做工作,反复鼓励很多次。去医院,他们会给我安排去办公室采访,我说我去病房。我知道我的写作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小到病房天花板的颜色,只要有一点不是真实的,这本书马上就会被人质疑,难就难在每一个细节都要是真实的。我们去到重污染区,我必须到现场,一线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危险已经不在考虑之内了。我给每个人建立了一个文档,依据故事本身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丰富的故事性等要求,我根据他们第一次的回答又做了一次筛选。我在采访的时候,并不知道写作的时候需要什么,这就需要补充采访,边写边采访。
    书乡:张继先医生最早收治的病人夫妻为何一开始拒绝采访,之后又热情接受?
    熊育群:我到武汉时得知他们拒绝采访。我跟湖北作协商量之后,也不打电话,也不告知,可能有点没有礼貌,但是我带着水果篮,买了一箱牛奶,就直接登门拜访。他们可能在,也可能不在,也可能把我拒之门外,但值得一试。结果我进去之后,他们非常热情,我还没问,他们自己就把话题打开了。我觉得怎么会这么高兴、这么畅所欲言?谈开之后他们跟我说,在你来之前,到这来的人都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镜、口罩、手套,这样对他的生活造成了困扰,邻居都很害怕,所以他们比较反感,只有我是只戴着口罩来的,觉得我不害怕他,能够跟他靠近,他们一下子觉得特别亲近。
    书乡:非虚构的隐私边界是什么?
    熊育群:开篇写张继先医生,从她家怎么布置,每天上班路线,怎么坐地铁,去什么早餐店吃饭,有些就多多少少牵涉到个人隐私了。我查找天气、日出时间,导航人物走的路线,通过图片或视频进入人物的家庭和工作场所,画出他们的生活轨迹,设身处地进入他们的生活,直到他们申明的隐私边界。有的人物甚至还产生了被跟踪的感觉。我不仅要写出事情的真相,也力图写出真实的环境,力争做到每个细节真实可靠。金银潭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我跟着瞿昭晖护士学每个设备怎么操作,问她每天都在做什么,我必须先学会,不然写抢救病人就写不到位,细节写不活。自己要先有代入感,进入现场,才能写得生动。我要进行非常深入的沟通,抢救过程写完后再发给医生们看,有没有什么细节错误。
    书乡:与武汉本地的作家相比,您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熊育群:是的,大量的湖北作家也在创作这个题材。武汉作家是亲历者,我们是在“封城”外面,感受肯定是不同的。我作为“外人”,要回到现场体验,找回武汉人的感觉。他们的惊慌、担忧、恐惧、抗争,都要用心体会,这是作家的能力问题。“不在此山中”也会有冷静观察的一个视角。不在现场并不等于不能创作,何况事情并没有全部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