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托比·利希蒂希︱罗伯特·哈里斯的二战惊悚小说

http://www.newdu.com 2021-01-15 澎湃新闻 [英]托比·利希蒂希 参加讨论

    
    V2, Robert Harris, Knopf, September 2020, 312pp
    罗伯特·哈里斯的惊悚小说新作《V2》的结尾有一个场景,德国火箭科学家鲁迪·格拉夫暗中破坏自己创造的杀伤性武器。当时是1944年11月下旬,纳粹战况告急。在绝望的孤注一掷中,他们把筹码堆在了新的V2弹道导弹上,从荷兰的据点向伦敦发射了数百枚导弹。
    格拉夫解除了导弹的机械程序,然后改动了它的无线电接收器。V2导弹成功发射,但是,四秒钟后,它并未向英国首都的方向以抛物线轨道转弯,而是“她直飞向上……完美而光荣地——飞向天国”。
    火箭计划是一个巧妙而略为浅显的隐喻,是对人类行为中所有最令人钦佩的东西的腐蚀:现实政治对科学成就的腐蚀;毁灭的冲动对学习的动力的腐蚀。它曾经是为了更为崇高的东西。现在,它的理想已经轰然倒塌,破碎一地。
    这个隐喻贯穿了哈里斯先生的小说,在格拉夫这个人物身上,作为现实中的沃纳·冯·布劳恩(德国物理学家,后来领导了美国的太空计划)的一个虚构的追随者,体现得尤其明显。格拉夫对战争幡然醒悟,对希特勒的政权充满厌恶。几个星期以来,他一直主管这些火箭从森林中的移动基地发射的任务。
    格拉夫不是纳粹——虽然因为严重的道德取向偏差,他也并非无辜。他不仅管理那些意在杀人的发射行动,还和他的同事一样热衷于“把试验设施和导弹工厂建起来”。在可怖的党卫队上级集团领袖汉斯·卡姆勒的驱使下,这个建设项目导致了两万名奴隶的死亡。格拉夫作为冯·布劳恩的某种代理人,也是探讨被玷污的理想的工具,不过他的道德骨气比他的导师略为坚定一点儿。
    哈里斯以1982年的那部探讨现代战争的伦理及技术的非虚构著作《更高形式的杀戮》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他的第三帝国主题小说历程从1992年的《祖国》(虚构希特勒赢得战争的一本架空历史)和1995年的《恩尼格玛》(描述英国在布莱切利园的密码破解工作)开始。从那时起,他在文学上的努力让我们游历了古代的罗马到布莱尔时代的英国,从一场现代的教皇闭门会议到德雷福斯事件。在2017年他以一部关于慕尼黑协议的小说回到了希特勒这个主题;现在,这道弧线继续向其起源延伸。《V2》以先进的武器、狡猾的纳粹、道德的妥协和盟军的机智为主题。
    其主要情节围绕着英国情报部门试图通过绘制V2火箭抛物线的完整轨迹来确定其发射位置:他们有六分钟来计算其轨迹的曲率;然后皇家空军的喷火式战机有大约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冲往目标上空。
    哈里斯笔下勇敢的女主角凯·卡顿-沃尔什原本在国内前线的情报处任职,被借调到比利时的梅赫伦镇,阻挡V2导弹的雷达系统坐落在那里。这部小说的双线叙事脉络交错于她在代数、姐妹情谊和性爱冒险之间,也在郁郁寡欢的格拉夫与自己的恶魔斗争时的内心旅程中切换。整个故事(除了尾声)在五天内展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生的事情不多。火箭的一次次发射以可亲的笔触描写;它们落地或误射。凯抛弃了一个在布赖特的不忠的情人,并与她的比利时房主纠缠在一起。格拉夫和他的团队被一个党卫军人拜访。故事里这位科学家的良心危机来得正是时候,导致了他进一步破坏自己的工作,接下来还有一场严厉的审讯与清算。他后来坚持了自决权。最后的一个转折与凯有关,是我们能预见的一个曲线。
    书里还有不少背景故事。事实上我们还会读到,有七十页的篇幅都是关于可恶的卡姆勒和他的火箭工厂。格拉夫的大部分叙述都涉及到他对之前党卫军审讯的回想,以及他对与冯·布劳恩在一起的光阴的回忆。凯的故事戛然而止。那些熟悉“十字弓行动”的人都知道,这种抛物线战略徒劳无功。
    哈里斯对如此单薄的素材的把握令人印象深刻。凯和格拉夫的形象都很有吸引力,尽管有一点似曾相识的重复感。小说的节奏良好,行文轻快,双重叙事结构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起到了推进作用。战场故事的场面调度十分到位,从梅赫伦总部令人反感的鱼肉混合酱三明治,到凯的双倍弹性“激情杀手”内裤;从乘坐达科他运输机旅行的不适,到格拉夫和他的同事们能得到面包却得不到土豆的观察:他们国家的土豆作物都被用来生产火箭燃料。
    在道德上这本书也很简单。格拉夫这个良心不安的角色设计很容易激起我们的同情心,他的悔恨也许来得有点太轻易了(“他想,我的上帝啊,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更有意思的是外围角色中的冯·布劳恩(“他总是能把别人的悲剧纳入自己的步调里”)。纳粹大多是卑鄙的,不过作者小心翼翼地提醒我们,英国人也在进行偷偷摸摸的宣传,而英国皇家空军的一次空袭所造成的平民死亡人数几乎是V2导弹的十倍。
    我们的文学文化是否需要再来一部这样的二战惊悚小说这个问题值得考虑,尤其是这种在对立面之间不露痕迹地杂耍的作品。然而,假设确实有此需要,那么读罗伯特·哈里斯的作品肯定不是最坏的选择。
    (原文发表于2020年11月12日《华尔街日报》,经作者授权翻译发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