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传风、承雅、载颂

http://www.newdu.com 2021-01-08 中国作家网 赵伟 参加讨论

    关键词:通江 民间歌谣
    《诗经》以“风”“雅”“颂”的方式传述人间万相,后世以为楷模,历代效仿,致使中华文明五千年香火永续。巴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族,曾经被大山层层叠叠封闭的乡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交通的全面开通,山里山外的深度融合,大巴山乡村本土文化的存续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很多优秀的民间传唱事实上濒临消失,或者已经断代。怎么办?近日,由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和四川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也为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通江,位于川东北、地处秦巴腹地,古属巴国,秦属巴郡,自西魏设县,至今已有千年之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通江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被浓墨重彩载入新中国革命历史。自古以来,这里南北贯通、东西连接,“依三巴之旧城,控全蜀之左隅”“后连延于秦陇,则迤逦之荆吴”,东扼“蜀楚咽喉”,北据“巴梁之冲要”。擂鼓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将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了三千多年。
    通江是中华文明史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页。经据证,米仓古道始于秦朝,得汉城堡的攻守大战也惊天动地,千佛崖雕像至今还释放着唐宋盛世的光彩,川陕苏区的红军烈士陵园浩气长存……这些文化遗存,记载着通江的过往沧桑与岁月辉煌。
    通江自古人文荟萃,文化根脉源远流长。作为秦巴山地文化形成的重要区域,历经几千年的交融更替、发展传承,文化形态、劳作方式、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极具特色。这既是原生态民间文化的重要形态,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辈一辈的通江人把几千年不断淘洗积淀下来的人生哲理、文化智慧、生产技艺、生活情趣以歌曲民谣、石刻碑铭、史料文献、故事传说等方式记录并留存于世,这些散落在山山水水间的文化符号,就是刻写在乡村田野上的“书页”。随着生活形态的改变和城市文明的冲击,这些“书页”开始“随风飞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在《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中,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根亲文化、民俗文化等做出了明确规划,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中要求,要深入挖掘川东北地区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在川陕革命老区“实施巴蜀优秀文化传承工程,加强地方性特色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作为新时期国家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些政策,为通江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近年来,全县已有15个行政村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23个行政村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位居全省前列。这些凝聚了川东北民间文化与农耕文明的村落,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也逐渐成为了乡村旅游的热点,但对传统民间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一直存在着诸多不足与短板。
    为了有效保护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通江县文化馆在人力、物力、财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克服诸多困难,组织县文化队伍中的骨干,先后与“四川濒危活态文献保护团队”、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学“巴蜀文化传承与保护团队”深度合作,邀请多名专家教授、资深学者,共同开展通江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抢救性保护工作。
    《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主编、通江县文化馆馆长潘大聪先生说:“这是我们决心要做好《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的初衷,换言之,也是我们革命老区通江县在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振兴通江乡村”战略中一项重要的文化举措。”这是潘馆长在《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一次编研会上的一番话。
    转眼间,这番话已过去四年。
    四年间,编委会成员不畏严寒酷暑、翻山越岭爬山涉水,深入田间地头,寻遍荒郊野岭,先后数十次深入通江县各地开展田野调查,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深山老林,采访民歌传唱人,录制原始唱腔,拍摄民俗图片,制作民间碑刻拓片。邀请通江县内民俗文化爱好者和不同区域的长者,以问答、演唱、讲述等方式进行采访调查,录制整理音频视频。最终,编委会获得音视频资料近万小时,拓片资料1200余件,拍摄民俗图片10万余张,采访手稿近千万字等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料,并以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分类汇集。
    如今,近150万字、1000幅图片、下两本册重五公斤的《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终于在2020年12月以其精美的面目呈现于世。
    《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包含: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碑铭文献、民间民俗、民间技艺、石刻艺术、民间方言以及民间史料,是通江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充分地展现了通江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和秦巴山地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它不仅能为推进“文化强县”工程提供决策参考,还能为后世研究通江地域文化提供史料支撑。在丰富通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同时,也增强了通江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从《山海经》到《诗经》,再到后世历代图经和地方志中的舆图,无不显示出“图”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意义。因此,《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也采用通江县大量民俗和风物照片,对歌谣中涉及的民俗事象和地方风物进行直观注解,既能彰显地域特色,又能准确传达“言外之意,同时还能体现中国“图文互释”优秀文化传统。
    这套带有浓郁通江乡土气息民间文化丛书、包含着不同时期的农耕文明的民间文化形态,不仅是通江对优秀民间文化归纳与传承,亦是留给后世对乡音、乡情、乡愁的一份美好记忆。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到那里去;尊重历史,保护文化,是我们的本分和职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怀古以励志,掩卷当奋发。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在逐梦的征程上,看清方向,辨明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