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朱永新vs俞敏洪:幸福成长,终身学习

http://www.newdu.com 2020-11-23 人民政协报 朱永新 俞敏洪 参加讨论

    关键词:朱永新 《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 俞敏洪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对话人简介: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家,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首届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爱阅人物奖获得者;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我的教育理想》《我的阅读观》《朱永新教育作品》《儿童有一种未知的力量》《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春天的约会》《致教师》《造就中国人》等。
    对话人简介:
    俞敏洪,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
    编者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家庭建设与家国情怀,提出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全国政协也专门召开过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研究家庭教育的问题。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家庭教育正是人生成长历程的开端,在家庭氛围中学习、阅读、游戏、创造……一个小小的生命慢慢丰富起来。近日,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与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就孩子成长发展与家庭教育进行对话,讨论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如何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如何给孩子幸福等有关问题。本期讲坛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家庭教育的两个缺失
    朱永新:去年我写了一本《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刚刚又出版了一本《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讲未来的家庭教育。我提出来一个概念,叫王者归来。在学校教育产生之前,尤其是在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之前,人们大部分是在家庭里面接受教育的,所以几千年的教育历程,主要发生在家庭。只是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以后,它把社会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到一个被称之为学校的地方,教师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所以很多父母亲退居二线,拱手相让了教育权。
    这次疫情已经证明了,家庭教育的确是王者归来了,尽管孩子们通过网络、通过线上接收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资讯和课程,但是孩子教育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父母的陪伴、监督、指导、关心下进行的。有人说疫情过后父母又上班了,是不是又会回去呢?不会完全回去的。因为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已经悄悄地在改变我们这个社会。
    王者归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个趋势不仅仅是未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儿童成长最关键的时期是在家庭,从出生到小学这个阶段,是人生发展最黄金的时间,我们过去都以为上了小学以后才开始是黄金时期,其实不是。所以你看,儿童正是在进入学校之前,差不多学会了他们人生最需要的那些基本能力:说话、沟通、表达、认识世界、好奇心,这些东西都是在学前阶段形成的,是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的。
    在这个时期,你把他交给学校,是没法教的。跟孩子一起活动,一起创造,一起游戏,一起阅读,这个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根本性的、奠基性的东西。
    俞敏洪:这次疫情,其实对中国的家庭教育,只是让家长更加意识到了在家庭教育中间的问题。家长们自己,也包括社会本身,并没有为家庭教育提出一整套的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方法。很多家长只是在焦虑之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如何跟孩子相处,该怎么样跟孩子建立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为什么有那么多家长期待着疫情结束、学校复课?因为家长还是部分意义上觉得,“我把孩子交给学校了,我作为家长就相对来说轻松一点。”毫无疑问,学校确实承担了孩子成长很大的一部分责任。但是孩子全面的成长一定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所以我同意朱老师说的。
    但是倒过来说,我认为学校对于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家庭教育一定是学校和家庭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形成一个闭环。孩子的发展过程中,身心健康排在第一,积极乐观排在第二,那么我要再加一个“群体合作能力或者团队精神”排到第三,第四才是成绩的好坏。但是一到现实中,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就立刻把成绩排到第一去了,我觉得这个东西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
    现在家庭教育中间,有两个缺失。一个是建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规矩意识,另一个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朱永新:规则意识当然很重要,但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大多数家庭要么纵容,要么管死,把孩子管得都绝望,甚至于跳楼了。其实规则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的过程。所以家庭里所有的规则,我主张是父母亲应该跟孩子一起来制定。孩子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对这个规则就会有执行的愿望。
    俞敏洪:我完全同意朱老师说的话,家长常常比较容易给孩子下命令,因为是家长,很容易居高临下,但是其实他并不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所以要让孩子遵守一个规矩的时候,要讲清楚为什么遵守这个规矩,并且要真的跟孩子商量。至少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前提之下,让孩子感觉到这不是父母的一种强权。
    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
    俞敏洪:孩子独立其实是一个从小训练的过程。比如说孩子摔倒了,家长让他自己爬起来,不光锻炼独立能力,还锻炼受挫能力。好多家长不明白,孩子保护得那么好,怎么长大了会变得那么脆弱?这就是“温室效应”。你从来不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最后你突然就让孩子面对一个广阔的社会,孩子根本就承受不了。所以很多孩子到了大学以后,就开始出现心理问题。现在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回家以后,跟父母关系再好也不可能真正玩到一块。孩子完全放松地玩耍,一定是跟同龄人。玩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会社交能力,学会礼让,学会怎么解决问题,所有这些,靠家长去口头说,都是完不成的。
    朱永新:做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他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格平等的人。总觉得孩子太小,根本就不懂事儿。其实,儿童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他一篇庄严的独立宣言,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不断走向独立。最关键的时期,就是心理学里讲的心理断乳期。
    孩子有一个生理上的断乳,那是第一次独立,生理上依附的独立。第二次的独立,就是心理上真正的独立,这个一般在少年期,也就是说在11到13岁左右。孩子会开始强烈地独立,他不愿意依附于父母,他的世界不愿意让父母进入,他开始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叛逆性格。所以,许多国外的心理学家把这个事情称为“危险期”。
    如果在此之前,父母跟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尊重孩子,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他在这个时期就不会出现叛逆的独立。所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对孩子顺利的度过危险期,也就是心理上真正的独立期,是非常重要的。
    俞敏洪:对,其实大多数父母,对孩子都是有天生的温暖和爱的,但我觉得很多父母,用了自己全部的爱和努力,却把孩子毁掉了。
    这么说吧,开公司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想把公司做好的,但是我们知道一半以上的公司最后都会倒闭,那你能说这个创始人不想把公司做好吗?他肯定想,他只是不知道怎么样做公司,做着做着就把公司做没了。这些人肯定也是学了各种公司治理的书籍,但现实中的领悟和操作,其实更加重要。
    家长也是一样的,我们看到调研数据,百分之六七十的家长都会看家庭教育书籍,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失败呢?就是因为他没有办法把书中的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去。像刚才朱老师讲到的,随着孩子的长大,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管辖是越来越不讲道理的。孩子就会觉得你其实不是在养育我,你是在监督我,你不让我有任何自由自在的时间,那么孩子心理上就会积累越来越大的压力。
    另外很多家长只是管孩子,没有跟孩子在一起放松的时候。随着孩子的长大,只要孩子不犯原则性的错误,不犯突破底线的错误,我觉得就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度,这样的话,孩子才会觉得跟父母在一起是一种又安全又宽松的状态。倒过来孩子反而会去思考,“我做哪件事情,会让父母不开心”。
    朱永新:父母要善于去发现孩子。我觉得有两件事情是特别重要的。第一就是阅读。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要扩大的话,主要就是靠阅读。通过阅读他可以看到一个更大更远的世界。在看世界过程中,既是看世界也是在寻找自我。第二就是让他去多多的尝试。父母必须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尝试,让他钢琴也去学一学,绘画也做一做,运动也去做一做,让他跟同学多交往,培养他的领导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寻找他的兴趣是什么。我曾经说过,要让学校成为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就是希望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去寻找和发现自己。教育严格来说不应该是补短,而应该是扬长。
    怎样才能给孩子幸福?
    俞敏洪:尽管我们讲孩子的平等、亲爱、温暖,但是我觉得父母两人,其中至少有一个人需要在孩子心中有威严感。我们家两个孩子对我是有敬畏感的,但是一点都不影响我平时跟两个孩子玩到一块。家长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是被孩子尊敬并且尊重的。
    朱永新:我不认为威严感很重要。在家庭教育中,方向比方法要重要得多。鲁迅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怎么去爱。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到最后就是培养一个幸福的人、完整的人,让孩子不断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更好的人。
    所以我一直提出,要幸福。好像所有的父母都理直气壮地认为,我是在给孩子幸福呀。但是你想想你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填满了,补习班占据了他所有的空间,他没有办法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他怎么发展、怎么幸福?幸福和不幸福其实有几种组合,一种是现在不幸福、将来不幸福,这个父母亲不干;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绝大部分父母亲都在这样的事,他以为我要让他未来幸福,现在就得吃点苦。还有一种,叫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这恰恰是教育最应该做的。但是我们很少有人去选择。现在幸福、将来不幸福,当然没人做,所以很奇怪的事就是,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而偏偏要去选择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这条路?
    幸福是一条河流,这条河流是川流不息的,没有幸福的童年永远不可能有幸福的人生。教育,本来就是个培养人的活动,把人真正地培养成人,培养成一个理想的人,培养成一个不断能够追寻向上更美好的人,我觉得这就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人类的最高目的,教育应该是围绕着人的最高目的来做。人的幸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让他成为自己,他找到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找到了自己的挚爱,找到了他自己不断向上的路径,那么他就会幸福,所以幸福和完整其实是定义教育本质非常重要的两个关键词。
    学习是终身之事
    俞敏洪: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你现在之所以要这么学习,也是为了你未来更好,为了明天,每天必须学习到11点,睡觉睡得晚,跟小朋友玩也玩不痛快,弄得个半死不活,最后就是为了考当地的一个名牌高中或者就是为了考一个名牌大学,我觉得就是把孩子的一生给牺牲掉了。
    我一直有个观念:原则上,你的孩子在班内达到中等水平就千万不要再补习。因为补习既消灭了孩子自学能力,又让孩子依靠外力去参与竞争。如果说孩子确实学习成绩已经影响到了他在班内的自信,也会带来重大的焦虑和压力,因为老师讲的课都听不懂。这个时候,培训一下是可以的。培训到中等水平就赶快结束,继续去自学。坦率地说,孩子一生的能力靠辅导老师辅导是保持不了的。我一直认为培训就是补差,而不是去拔优。因为优秀的学生,不培训他也是优秀。
    其实孩子天生是有差别的,孩子有智商上的差别,也有学习能力上的差别,当然也有习惯上的差别。因为我刚好有两个孩子,我两个孩子差别还挺大的,首先是男孩和女孩的差别,其次是他们学习成绩上的差别。我对于两个孩子从来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到高中毕业以后能上什么大学就上什么大学,我就是这样的要求。但是,我要求他们心情愉快、对自己状态满意,最后就是相对比较喜欢读书。当然,我说的读书不是学习成绩。
    朱永新:关于这个补习的问题,我想补充一下。我认为,补习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会让学生形成依赖感。独立性的培养很重要,其实,很多问题学生是自己可以解决的,但他用惯了拐杖,离开了拐杖就不会走路了。依赖补习,会对孩子独立探究的能力有极大的伤害。我认为,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我们低估了孩子的自我成长能力。你要赋予他更多的信任,然后要帮助他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短板。未来的学习,是打破年龄限制、时空限制的。这样一种终身学习的社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化的社会。
    俞敏洪:我觉得现在学校的教育内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孩子学习的内容太多太难了,跟我们当初相比,难度已经不是同一个等级了。第二个问题,孩子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填鸭式的和记忆式的教学。很多孩子的知识面比我们广,绝对比我们广,但是他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深度肯定是不够的,作业太多,忙着完成作业了。现在还有更要命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任何一个问题,网上一搜就出来了,各种拍题神器,孩子这道题不会,一拍答案就出来了,他就不需要想。
    家庭教育的改变,要从教育制度或者是教育体系的变革开始。所以我有三个建议:第一,中国初高中的教学难度要大大下降。第二,建议允许孩子们凭着自己的特长去发展。如果孩子从小对物理、化学、生物、语文、古文,英语,哪怕是对西班牙语,对厨师感兴趣,国家能否推出单独的专业考试,有这么一个特长分数,最后根据这个分数,孩子就有机会去上名牌大学。第三,大学教育要加强。我们中国现在孩子最苦的是什么?在最该玩的时候,苦得一塌糊涂,到了大学没事干了。中国的大学是什么方式?大多数的课程就是期末考试,中间甚至不要求学生读书,这点上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西方大学学习。西方的大学,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大学,进了大学你就开始读书,学习任务繁重,叫作宽进严出。我以我自己的孩子为例,他在高中的时候,一学期都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到了大学,总共两个月已经读了十本书。没办法,不读的话就是不及格。
    朱永新:我同意刚刚俞老师讲的一些观点。因为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是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如果学校教育不改,家庭教育相对来说的确是比较难。所以我也呼吁,可能的确是需要一个新的课程改革。像这样下去,学生越学越多,不断地做加法,越学越深,越学越难。
    现在我们学习的课程,基本上还是很多年前的课程体系,已经完全不适合于现代的儿童了,所以要整合,要砍,要降低难度。至少要有一半的时间留给学生自我探索。现在国际上很流行的项目式学习,完全让学生自己选题目去做探究,组成一个团队,合作式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获得知识,获得能力,获得合作的经验。这个和他以后的生活状态更接近。
    学校和社会之间,过去一个传统的想法:学校是为社会准备的,是为今后就业准备的。其实未来不是这样的,未来人的学习是一个终身化的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