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近日报道了长三角首个产教融合的“没有围墙的大学”,指地方与一所大学共建的农业科技创新港。“没有围墙的大学”,既是指没有物理意义上的围墙的开放式大学,同时,它也是“校区、镇区、园区、社区”四位一体的创新载体,拟打造学校与社会深度融合的平台。 近年来,“创新港”“没有围墙的大学”等概念,普遍受到地方政府和高校的青睐。许多地方都宣称自己建设的是首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当然,有的口气很大,说是“全中国首个”,有的比较“谨慎”,称是“地区首个”。去年有媒体就曾报道,中国首个“没有围墙的大学”迎来第一位研究生,也是指一所西部大学和地方共建的科技创新港。 事实上,现在的“创新港”概念,究竟与之前的大学科技园区概念有何不同?各地提及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与之前推进的产学研一体化存在本质差别吗?目前看来,更多的是“提法”“概念”升级,在内涵实质上的创新还没有显现出来。这种倾向值得关注。 建设“没有围墙的大学”,核心当然不在于没有物理上的围墙。不设物理上的围墙,让校区存在于社区中,校区与社区的资源充分共享就显得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破除观念中的围墙以及制度的壁垒。举例来说,在一校之内,学院与学院之间是没有物理围墙的。但是,学院之间、学科之间以及同一学科不同专业间的合作,却存在“各自为政”的围墙和壁垒。 近年来,国家推进建立创新平台,高校建设交叉学科,都旨在整合资源,加强创新合作。然而,这些自上而下推进的项目,在具体落实时变成了一些人眼中的资源、经费,于是在最初申请立项、制订规划时,各合作方“同心同德,同舟同济”,而一旦项目到手就“同床异梦”。为此,建设“没有围墙的大学”,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区、园区、社区”一体化,就必须深化治理改革,提高现代治理能力。 就产教融合而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必须是现代大学与现代企业的合作。目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就存在学校由行政部门拍板合作项目,教师缺乏积极性,以及企业看重短期利益,不愿意深度、长期合作的问题。以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为例,为创新集成电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教育部等部委于前两年联合出台相关文件,提出推进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要求各类院校要主动加强与集成电路相关企业的合作,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培养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然而,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并不多,在现实利润的压力下,企业更倾向于去挖有经验的人才,而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和高校一起培养人才,结果就是优秀的人才匮乏,行业的整体发展受到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构建“现代学校+现代企业”无围墙大学模式。在遴选合作企业、规划合作项目与推进项目时,坚持教育标准与学术标准。对于现代企业,要重视企业现实的经济效益,也要有企业家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要主动投入教育、关注人才培养。其实,产学研一体化根本目的在培养一流人才,通过给学生提供科研、服务社会的机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也只有踏踏实实走创新之路,建立现代治理结构,才能打破阻碍创新的壁垒,建成真正的“创新港”。 (作者:艾萍娇,系教育研究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