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初心 | 朱自清:轻柔细腻的文字,刚毅不屈的人生

http://www.newdu.com 2020-08-12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初心 | 朱自清:轻柔细腻的文字,刚毅不屈的人生
    “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一位父亲臃肿蹒跚的背影不仅深深烙印在朱自清的心中,成为他日后回忆父亲的寄托,也深深刻印在当年阅读课文的我们的脑海里。
    朱自清,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他创建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其散文行文朴素缜密,流露出的真挚感情,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朱自清的文字轻柔细腻,文如其人,想来他也会是一个温柔和气之人。但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他选择了用宁肯饿死也不接受“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这样一个刚毅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点。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正直与不屈感动和激励着千万人。
    
    朱自清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8月,朱自清到英国留学,学习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朱自清回国到清华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主任。
    早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朱自清就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江苏任教时,他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1921年,朱自清与叶绍均、俞平伯、刘延陵一起发起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次年又创办第一个诗歌月刊——《诗》。1922年春,朱自清四人一起创立了中国第二个诗社——湖畔诗社,并合作出版了诗歌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以清新、明快的写作风格在中国诗坛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湖畔诗派。与五四运动之前,胡适等人旨在推广白话的白话诗试验不同,朱自清他们的诗歌更注重关注现实,他们将“为人生”视为诗歌的核心价值观念,故也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白话诗由推广语言的手段转变为了思想、情感表达的途径,白话诗的思想内涵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创立诗社、创办诗刊、写作白话诗是朱自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但他为大众所熟悉的身份是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情感细腻、文字柔美,以平实打动人心。诗与散文本就相通,在朱自清这里,两者关系更为亲密。郁达夫曾评价说:“他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朱自清的散文读来有种美在其中,那情平实却真挚,那景常见却感人,读完不知道是融入了景中,还是沉入了情里。实因二者本就交融,不分彼此。情景交融是一种手段,其最感人的还是情,那情感动了景,也感动了读到情与景的人。
    
    朱自清散文中流露出的真挚感情有口皆碑的是他的《背影》《悼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淡淡的笔墨里缓缓流淌出无波亦无浪的真情,淡淡的、暖暖的,不矫柔造作,润物无声又感人至深、扣动人心弦。《背影》中,那坚硬冰冷的铁轨与栅栏,单调又无聊,平时可能是不会多看一眼的背景。一对父子的离别与深情就在这铁轨与栅栏组成的背景中跳跃。离别已是伤感,却在蓦然间发现父亲的背影有些苍老,步履也不再矫健。时间在父亲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带走了他曾引以为傲的众多东西,唯有对儿子的爱在这岁月里历久弥深。不善表达的父亲将深情化作了实物——橘子,同样木讷的儿子唯有在火车开动后独自落泪。平淡却真挚的父子之情将读者带入到了一丝丝的怀念和感动之中。
    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朱自清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彰显了白话文学的实效,确立了文情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典范。
    朱自清的散文蕴涵着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血、人道主义的情怀和正直朴实的性格。那些充满诗意的散文,通过新颖独到的观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写,透露出了大革命失败后,朱自清面对现实时怅然若失的寂寥和郁闷之情。
    朱自清的文字轻柔细腻,文如其人,想来他也会是一个温柔和气之人。但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正直与不屈却感动和激励着千万人。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相继遇害,这让他大为震动和悲愤。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公朴、闻一多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漫长曲折的道路,黑暗现实的磨砺和爱国民主运动的鼓舞,使他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在国内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1948年,朱自清思考后毅然在《反对美国扶植日本拒绝美援签名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天,他就让儿子退回了当月配给的面粉票,一家子的生存出现了问题。朱自清因严重胃溃疡身体急需营养,妻子陈竹隐不太赞成他的做法。她认为,这应该是国家的责任,不应由个人来承担。朱自清却说:“我们既然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就应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逝世,享年50岁。临终前,朱自清还念念不忘嘱咐妻子陈竹隐以后不买美国面粉,因为他是在拒绝美援面粉上签过字的。朱自清的体重在签名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却拒绝了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出了知识分子的无尚尊严和崇高气节。毛泽东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对朱自清作出这样的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没有豪言壮语,朱自清只是用坚定的行动和朴实的语言,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祖国危难之际坚定的革命性,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以及无比高贵的民族气节。朱自清的散文,美得深入人心,历久传诵;他的民族气节和风骨更是广为传颂,为国人所敬仰。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