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探微、还原与颠覆:历史的多重面孔——刘爱平历史文化随笔《回望西汉》阅读札记

http://www.newdu.com 2020-08-07 《长江丛刊》 张宁健 参加讨论

    如果说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强光,是常常被歌颂的强势存在,那么小人物便是历史的微光,虽然若隐若现,却能在关键时刻汇聚成强光,照亮黑暗。《回望历史》一书共梳理了七十余位朝代不同、身份各异的历史人物,有君王,有人臣,有政客,有酷吏。既聚焦于秦始皇、刘邦、项羽、韩信等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也关注到王蠋、纪信、周苛等史书中着墨较少却有着不可小觑影响的小人物。在勾勒这些人物脸谱的同时,作家以辩证的方式对似乎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有还原亦有颠覆,以独特的民间视角表达了对历史的认知,打破了以往主流认知对历史正统解读的垄断。作为一本历史文化随笔,此书还极具文化批评精神,借历史典故和材料来反映对现实问题的人文关怀。这不仅能勾起我们对历史情怀的眷恋,同样也能激发我们对现实境遇的反观。
    一、历史的微光
    ——小人物也能改写大历史
    历史长河水急湍,英雄豪杰竞浮沉。在浩如烟海的史书里,史学家们往往沉浸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关注的大多是与权力阶层相关的、决定历史走向的大人物、大事件,对一些陪衬在英雄身边的小人物着墨甚少。然而,有时候小人物的命运反而更容易展现出历史的沧桑巨变,小人物的一举一动也能间接地改写和创造历史。
    《回望西汉》显然注意到了那些站在大人物背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积蓄力量的小人物,比如齐人王蠋。在国家危难之时,面对敌国软硬兼施的劝降,王蠋丝毫不为所动:“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最终,王蠋毅然选择自缢而死。一个曾被齐王弃用多年的布衣之士尚能坚守节操至此,怎能不令齐国那些四处奔逃的王侯将相汗颜?如果不是小人物王蠋舍生取义,以壮烈殉国唤醒齐国官员的良知,齐国大概就此灭亡于燕国之手了。作家在《记住王蠋》一篇中点评道:“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会经历一些磨难,这就使每个人都有了一次次接受拷问的机会,是坚守良知,还是放弃操守?是力举大义,还是不忘睚眦之怨?记住王蠋,就懂得了选择。”史书中关于王蠋的记载见于《史记·田单列传》中,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但我们都明白,在齐国历史的盛衰兴替中,小人物王蠋所发挥的光与热,丝毫不亚于战功累累的大人物田单。同王蠋经历相似的还有纪信和周苛,这对小人物更是在楚汉争霸的战火中改写了历史。在《小人物的正能量》一篇中,汉军被楚军困于荥阳,千钧一发之际,纪信和周苛义无反顾地充当了刘邦的死士。前者引诱敌军,不惜牺牲生命助刘邦脱身;后者临危受命,明知必死仍拼死守城,至死不降。纪信和周苛虽非刘邦麾下的大将,却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拼死扭转战局,这难道不就是英雄豪杰之所为吗?
    小人物可以在关键时刻一夫当关,改写和创造历史,却同样也可以使一个国家瞬间倾覆,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回望西汉》让我们记住了郭开这个覆灭赵国的幕后推手。郭开先为泄一己之私愤,置国家安全于不顾,进献谗言致使大将军廉颇被迫离开赵国;后为谋一己之私利,谗杀了赵国最后一位名将李牧,彻底葬送了赵国。廉颇、李牧都是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人物,却最终都葬身于小人物郭开的谗言之下,着实令人扼腕叹息。感慨国破人亡的同时,也为我们敲响警钟,时时提防郭开之流的小人,不要让数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
    二、还原与颠覆
    ——历史的辩证解读
    胡适曾在介绍詹姆士的实在论哲学思想时说:“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虽然胡适的这句话并不是指向历史,但后来却渐渐流传成了“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说法。在历史学实践中,普遍的主观性是无法避免的,我们现在面对的表现出来的历史也并非完全可靠。面对纷繁复杂、具有多重面孔的历史,历史编纂者和话语权者只是从中剪裁和提取他们所需要的相关史实。所谓的“相关”,便由他们的认知意图和目标所决定。因此,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在主流认知中被简单地以“善恶”“对错”定性。《回望西汉》以独特的民间视角表达对历史的认知,打破了以往主流认知对历史正统解读的垄断,以辩证的方式对似乎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重新解读。
    比如秦始皇和项羽二人,前者是饱受后人诟病的残忍暴君,后者却是被世代膜拜歌颂的大英雄。在《别选择性失忆》一篇中,作家对二人进行了更为客观的重新解读。为了巩固统治基础,秦始皇确实有霸道专制的一面,但同时他也有贤良惜才的另一面。虽说刘邦是礼贤下士的典范,但大汉建国后,曾经在危难之中打下江山的文臣武将却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反之,被世人冠以“暴君”称号的秦始皇却没有诛杀任何一个功臣,即使对居功至伟的王翦也不曾打压,依然重用。拥有如此胸怀与气度,且能厚待功臣、任用贤良的秦始皇,如果单纯以“暴君”来定性,的确有失公允。然而,被世人当作英雄传颂的项羽却有着残暴不仁、滥杀无辜的一面。六次杀降屠城、恢复烹杀酷刑、杀郡守、杀宋义、杀楚怀王、杀子婴、杀尽全部嬴氏皇族、火烧阿房宫、盗掘秦始皇陵等等,如此暴君又为何会被历代文人骚客竞相歌颂?作家有言:“对于人物价值的判断,世上难得有绝对公正,但一定要有把基本的衡量标尺。如果我们出现选择性记忆,或者出现选择性失忆,这把标尺就会迷失。”
    “历史被偏见操纵,历史就成了误区。”常列战国四公子末位的平原君,曾因长平之祸被太史公批评“未睹大体”“利令智昏”,两千年来便一直背负着“昏聩”之名,受尽世人嘲讽。然而,能够跻身战国四公子之列,平原君并非一无是处。《为平原君叫声好》一篇还原了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平原君。荀子称平原君为“社稷之臣也”,在其主政赵国数十年间,曾忍悲泯仇,义举赵奢;也曾礼贤下士,成就“毛遂自荐”,联楚抗秦;在邯郸沦陷之际,更是不惜毁家纾难,募军击秦。此等雅量与担当,又岂是“利令智昏”之辈所为?
    三、借古喻今
    ——在回望中观照现实
    刘爱平在《回望西汉》的《牟言》中这样写道:“历史是风干了的少女,尽管她不再发声。触摸,我们能感受到她的温度;拥抱,我们能嗅闻到她的气息;亲吻,则能体会到她的骚动。”这便是刘爱平读史的冲动和写书的原因。借古喻今,是作家在《回望西汉》中的超越时空之笔,也是其看待问题的方式。他用这些历史典故和材料,来反映对现实问题的人文关怀。这不仅能勾起我们对历史情怀的眷恋,同样也能激发我们对现实境遇的反观。正如作家所言:“我们的认知,在回望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无穷张力,也让我们的生命,在回望中获取了非常的比较意义和借鉴价值。”
    作为当权者,燕惠王虽做过昏聩之事,但却勇于认错,诚心悔改,让乐间平安地做了三十年的官。“如果当权者做不到事事清醒,但能事后反思反省,也不失为一种形而上的德行。”
    作为政客,商鞅因“善变”仕途腾达、官运亨通,最终又因“善变”招致横祸,惨遭五马分尸而亡。因此,“守信是‘道’,变通是‘术’。失‘道’为寡,缺‘术’为庸。存‘道’正‘术’,合而为一,恐怕才是政客的立身之本,亦是做人的生存之本。”说客亦然,安邦治国需要辩才,但辩才也要讲究操守。“为国家计,辩而为忠;为朋友计,辩而为义;为小人计,则辩而为奸。”作为辅佐者,蒙氏兄弟虽忠心耿耿,却只是一味地迎合秦始皇,这便是愚忠。因此,“做官只为阿谀兴功,‘忠’是渎职,‘顺’是奴性。‘忠’不能治国安邦,‘忠’有何用?‘顺’不能呼应民意,‘顺’又有何益?”相反,敢于说“不”的夏侯婴便是为官的楷模,他的几次说“不”,不仅为刘邦留住了韩信、季布等肱股之臣,更是保住了大汉王朝的第二代血脉。所以“只要我们胸襟坦荡,说‘不’又何妨?”蔺相如的为官之道也值得后人借鉴,那便是“忍”。但蔺相如能忍廉颇而不忍秦王,可见这种忍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忍。“该忍便‘忍’,不忍则‘笑’。‘忍’是宽容,‘笑’是讥讽,‘忍’‘笑’兼用,才是行走人生的最高境界。”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岁月轮回,朝代兴替;荣辱盛衰,历史使然;观照现实,审视自我。这大概便是《回望西汉》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