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住在信箱里的人”的深情讲述

http://www.newdu.com 2020-07-08 文艺报 丁晓原 参加讨论

    沈国凡的《情系大三线》是一部情深意重的非虚构作品,很值得我们一读。
    这里存录了一个曾经“住在‘信箱’里的人”的记忆。作者细微丰富的深情讲述回放着那激情燃烧岁月里的青春、理想、荒野、奋斗、创造、爱情等。历史正在渐行渐远,沈国凡的记写存活了一个时代的侧影和“大三线”人的生活和心路,那些随风而逝的人物和事件,在作品中又有了灿然的生命和跃然的气象。
    “三线”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指我国的内陆腹地。“大三线”建设是起自20世纪60年代国家所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已有的经济布局,党中央决定在中西部地区四川、贵州、陕西等10多个省和自治区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国防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大三线”建设的历史,是当代中国浓墨重彩的篇章,也是中国由站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一环。时过境迁,岁月尘封。年长如我者,对于“大三线”建设也知之甚少,年轻的晚生代则大多闻所未闻。“我们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那么我们的儿子们也许才会拥有研究数学和哲学、地理学、自然史、军舰建造、航海术、商业和农业的自由,以便给他们的孩子们研究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陶瓷的权利。”约翰·亚当斯的这一言说,恰好是对“大三线”建设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的贴切解释。在新时代的站台上,打开“大三线”建设的历史,回望那段非常的岁月,在走近它的时候,我们心底会油然地升腾起一种深深的敬意。这正是《情系大三线》价值的根本所在。
    “大三线”建设当时是一项保密工程,外人无法知晓,因而曾经笼罩着某种神秘的色彩。作者沈国凡是“大三线”的建设者、见证者,在“大三线”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攀枝花钢铁企业工作长达23年。“青春的热血总是在我的心中沸腾着,喧嚣着”。“我和伙伴们进入‘大三线’后就‘失踪’了”。根据保密纪律,通信一律不准用具体地名,要用指定的信箱号码,信箱号码也是单位的代码。而事实上,迎接沈国凡他们的是“野狼出没的山谷”,本初就没有地名。“妈妈接到信后一头雾水,来信问我到底在哪里工作,为什么不说实话,难道你们是住在信箱里的吗?”作品叙写的种种故事,尤其是其中具有戏剧性、传奇性的人和事,不是亲历者无法想象,以为可能是小说中的“小说”。因为作者亲历者的身份,作品某种自叙传的意蕴,使“一个充满神话的民族,一个创造奇迹的民族”的“大三线”叙事显得更为真切可信而愈加感动人心。
    但《情系大三线》又不是只限于作者生活的写作,而是广泛涉及题材所包含的许多方面,作者有机地融合了第一人称的自叙事和第三人称的“他”叙事。自叙事因为所写是自身的生活,所以能更真切、更细致入微地还原过往的存在。如作品第一章“肩负国家机密的行动”、第二章“一块神秘的国土”等,写建设者应招报名的情形与心理、初到“大三线”的工作和生活等,具体而生动,具有珍贵的原生态的史料价值。而作品更多的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他”叙事突破了自叙事的局限,在更大的面向上尽可能多地展示了“大三线”建设的大全景:“高路入云端”,回响的是成昆铁路建设中的“英雄交响曲”;“‘一百零八将’的特殊使命”,叙写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这“大三线”建设重中之重的技术攻关;“太阳石的光芒”,记写宝鼎煤矿大会战的争分夺秒;“神秘的地下核基地”,揭秘的是重庆“816工程”,等等。两种叙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情系大三线》内存多质厚重、信息丰富饱满。
    《情系大三线》由“情”字领起,大要也归于“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部作品最能打动读者的是其中的深情和大义。“大三线”是国家大工程,建设这一工程的成千上万的工人、战士、科技工作者等怀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激情,在创业中奋斗和奉献。在都市与蛮荒中,他们选择开拓;在小家与祖国中,他们听从召唤。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作品中的深情和大义源自建设者自在的本真,也得之于作者富有表现力的抒唱。《情系大三线》感动我们的首先是人物那种真实而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创业者的豪迈之情。“什么是青春、生命、事业和荣耀?”那就是“面对着祖国飞奔的列车,他能自豪地说这里有我铺下的钢轨;面对着明天灿烂的霞光,他能无愧地说那里有我鲜红的血液”。这里有诗情画意的浪漫,更是非虚构的人生价值写真。作品将这种情怀和精神落实在人物群像谱的具体描写中。
    作者自己刚10岁父亲就去世,一个家中的独子,与母亲依依惜别,带着青春的憧憬,奔向艰苦而火热的“大三线”。当时还是未来岳父的曹国宽的心“一半在故乡——那里有他的妻子和三个儿女;一半在‘山沟’”,还有三个儿女参加“大三线”的建设。“他和妻子如同两个领队,各自带着儿女,天各一方地生活着”。更多的平凡者“用牙齿咬碎困难,用肩头担起重托”,还有“将钢铁嚼出味道的女人们”,在“大三线”大写下一个个“女人的名字”。最令读者动容的是那些“生命的雕像”:成昆铁路“修筑1083千米的铁道线,共牺牲了2100多人,平均每500米就留下一名烈士”。“用他们的身躯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大写的人的精神,什么是民族的灵魂,什么是国家的脊梁!”除了讲述人物奉献、牺牲等大爱情怀的故事外,作品中也有“我们播种爱情”的小叙事。“大三线”的爱情有着“大三线”的纯真、凄美和崇高。不只是爱情的咏唱,也是对美好人性的致敬。作为建设者,沈国凡写自己和自己熟悉的“大三线”生活,情动于中,不可止抑;同时,他又是一个深具文学素养的作者,这样情词兼胜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情系大三线》一个显见的亮点。作品中有清新的托物言情,寄寓着母与子深深的爱意,也有蕴含深意的及物象征,隐喻着青春在生活的泥土里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