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厘米国境线》:时光流逝中的坚守与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20-07-06 文艺报 侯磊 参加讨论

    有时想起来,大量的传统名著都是军事文学的范畴,就像从前的男孩子对欣赏作品最初的印象:爱看“打仗的”。从《战争与和平》《西线无战事》到《永别了,武器》,再到浩如烟海的前苏联革命文艺、“十七年”红色文艺,都是“打仗的”。那么在和平的年代该如何创作战争文学,或者如何看待战争的影子?
    侯珏的长篇小说《一厘米国境线》,书写的是在战争日渐远去的背景下,我国边防军人在西南哨所用一生守卫国土的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老零16岁那年战争爆发,被列入民兵特种小分队去搜寻失踪的战士。3年后,他正式成为一名哨所民兵,在哨所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他制止村民破坏军事设施、填埋堑壕,拒绝社会上的老板花大价钱承包哨所搞“共建”,他还两次放弃了民兵转人武部干部的名额,并动员年轻人像他一样到哨所当哨员。直至他的女儿生产时不幸难产,而已经转为城镇干部的老零,还和公安在边防线上围捕着一个走私团伙。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老零经历战争的场景,仅仅是本书的一个开篇,作品更多的篇幅是在写老零如何在哨所上班、下班,往返边地居家过日子。此时战争早已结束,仅仅是一片模糊的远山。老零的三个姐姐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陆续出嫁外地。哥哥是民兵预备役士兵,在排雷中不幸壮烈牺牲,而嫂子却跟别人跑了,为此他收养了哥哥的两个不成器的儿子。他的妻弟从小辍学,参军后又做了逃兵,并离家出走气死了老人。女儿上学后受男同学欺负,因为长期两地分居,妻子总是对他有所抱怨。而为了守卫哨所,他在自己父亲去世时也没来得及去看上一眼。我们能猜想战场上的冲锋陷阵、血腥杀戮,但很难还原出边疆人的日常生活。是《一厘米国境线》里那种十足的年代感和人间烟火气,让我们时刻想起硝烟的气息。
    在哨员的身份下,老零要面对的,除了实施他在哨所尽职的理想,更历经着现实的磨砺。小说中记载:“老零于1984年结婚,每月工资仅有30元;80年代末长到90多元;90年代最多时领到400多元;从2001年到2011年时1000块;2012年涨到1230块,2014年之后才超过2000元。”后来老零兜里揣着500块的现金,手持家庭新农合参保卡,却支付不起看病需要的700块医药费。作品客观描述了西南边境乡镇集市的风土人情,我们看到了边民真实的家庭伦理,以及他们日常的经济生活。
    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使得老零数十年如一日地担任哨员?
    自古以来,边民的生活与边疆的形势唇齿相依。老零的祖父曾跟随着冯子材的队伍去勘测边境,父亲职业务农且业余做唢呐师傅。在战争来临时,父亲应征去做了运输队员,护送淡水和药品去前线,血气方刚的他也紧随其后。就在父亲给他点烟时,他眼睁睁看着父亲被子弹打掉一块肉。这并不是战争的阴影,而是边境冲突所带来的国防责任,如影子一般伴随老零一生。他不仅深受这种责任的召唤,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他人。
    边境的人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如果边境的人不睁大双眼紧盯着国境线,不坚定地固守这种生活方式,那么国境线以内的人都无法幸福安居,是边境人民以自己的不眠换来全国人民的梦乡。他们可能谈不出什么国家、民族之类的大道理,对他们来说,戍边是上班工作、是挣钱吃饭、也是传宗接代,更是最朴素的民族感情,祖先留下的土地,一定要守卫住。
    侯珏的《一厘米国境线》,所描写的是“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之后,人们在时光流逝中的坚守与思考。小说填补了当下文学创作的空白,并让人思考,在和平年代的战争文学会怎样延续与发展,也同时暗含着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揭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