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随笔不随意“小文”见格局——读陈尚君老师《濠上漫与》

http://www.newdu.com 2020-07-03 国学网 张春晓 参加讨论

    《濠上漫与:陈尚君读书随笔》,陈尚君著,中华书局2019年8月第一版,42.00元
    每次探望陈尚君教授,均见他埋首书山之中,无穷的精力与时间利用的高效令人无限叹服。他曾在《行走大唐》(2018)自序中将其著作分为研究专著、专篇论文、学术散文三种,分别自定义为“凡文献发掘积累者,则循传统而汇为专书”“读群籍而自成见解者,则写成论文”以及“其余读书随兴,形于札记,师友催督,即事成篇”。
    陈老师学术散文结集大约始于《转益多师》(2015),是书25篇文章,分别追忆朱东润先生和其他复旦师长,述评近代以来学术名家所著。《星垂平野阔》(2017)为《转益多师》的续集,“以写本师与师祖之几篇为上编,其他几篇有关前辈学者之文字为下编”。《我见青山》(2017)则收录历年来为友人、学生著作所撰序言。自2016年7月4日,陈老师应邀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开辟专栏《濠上漫与》,“以读书述感”为主。《濠上漫与:陈尚君读书随笔》便是专栏的结集。
    也许有人认为,专栏小文不过是陈老师以余力为之,然而陈老师却在《濠上漫与》后记中说,近三年的专栏“内容与文风都与做学术很不一样,每有才尽之感”,其中心血消耗,正在于因着它们自成体例付出的用心。
    首先,作为学术随笔,即便简短的文章仍然要纳入充分的学术思想与观点。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陈老师一向强调多元辨析。如《重读李林甫》《贾似道的困局》《元好问的大节》,均不能将其视为简单的翻案。正如《重读李林甫》一文中所言,读“用50多万字的篇幅还原李林甫真实的一生”的《李林甫研究》一书时,“兴味无穷”,读出真实的历史人物,正是陈老师的志趣所在。又比如注重厘清家族史及其中人事,《独孤三姐妹》《唐太宗的另一面》以及未收入本书的《玄武门蒙难者的女眷》皆是此类。他如文学想象与历史依据的关系等,文中通常借助墓志、佚诗等材料进行勾沉,别有会心地发现被历史忽视或被片面记载的人物,从而寻觅更多可以真切感知的生活境遇,提供更为多元的判断可能。
    其次,这些文章不仅呈现深入问题的过程,还颇具学术互动的进展。比如《跨代的诗人》是《存世唐诗知多少》的分类补充,《读书种子刘恕》是《司马光的团队》的内容延伸。即如对《夷坚志》作者洪迈进行叙事的《宋代好记者》,看似阅读张祝平教授著作的一时感受,实则有着更为深厚的学术积累——早在第一位硕士生凌文生做《洪迈年谱》时,陈老师就对洪迈这位“宋代社会奇谈采访记录者”给予了关注与重视,至今已逾20年。而在介绍朱东润先生名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的存缺、增补等情况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的新内容》一文之后,又应读者要求,详细说明增补的具体内容,遂有《修补战火烧残的学术》一篇,体现了专栏撰写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这决不是书斋里的寂寞自娱,而是随时考虑到读者需求的特殊写作。
    至于文章写作,陈老师在同为学术随笔的《行走大唐》自序中写道,“写作缘起不同,庄重者有之,游戏者有之,漫无统摄,更缺理论,惟皆能有感而发,持之有据,言之妥洽”,实是肺腑之言。
    作为随笔体例,全书各篇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皆用心结构。与强调规范的学术论文不同,专栏读书随笔面向更为广泛的文史爱好者,需要更多考虑择取哪个角度进入最有趣味、最可申发、最能引起读者兴趣,布局走线、起承转合均须仔细安排,绝非率性落笔。如《讲故事的高力士》,首先从李杨故事和《长恨歌》切入,引起读者的兴趣,由此推出故事外传的源头正是高力士。此下通过证据罗列,详解高力士其人,最后考证他被贬巫州到去世的传播行迹,结尾再由李德裕所进十七事的取舍回到李杨故事。又如《读书种子刘恕》,开篇即以黄庭坚在《刘道原墓志铭》中大讲死者“二十失”“十八蔽”的反常行径引起话题,直接抛出“这位刘道原是什么人呢”,最终构成反转。从中都可看出,小文亦见格局。
    各篇文章标题,显然也是经过揣摩。自然贴切,每每言简意赅,切中肯綮。即如《改一个字之好难》之“难”,《贾似道的困局》之“困局”,《尴尬的春秋笔法》之“尴尬”,不仅直指文意,亦可见出落笔经常在于人物的两难境地,而这正是历史人生面相的真实状态。文章的开头结尾通常相互呼应,结尾绝不拖泥带水,言已尽意的即刻收束,曲终奏雅的点到即止。如《叶家花园的主人》结以“推窗远望叶家花园,对它的主人也有了新的认识”,与开头推窗望见叶家花园呼应,亦不乏学者的抒情。《读书种子刘恕》结尾道:“刘恕毕竟读书多,学问好,近千年前所说,仍能概括古今读书人的通病,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猛然自省。”不仅与墓志铭中的“二十失”“十八蔽”遥相呼应,点明主旨,亦与今日学者之自省相互启迪,使文章不局于一段古意,学者的情怀亦由此生发。
    《濠上漫与:陈尚君读书随笔》按所涉内容的时间排序,共收录56篇学术散文,跨度非常广。据责任编辑郭时羽总结:“纵向来说,时间最早为北朝至隋代的传奇女性独孤三姐妹,渐及唐太宗、李林甫、高力士等唐代人物,降而及宋,探讨宋本之何以可贵,并关注《资治通鉴》之编纂等,再往下由清至民国,则辨析《四库全书》对文献之篡改外,评析诸多学界人物,兼及叶家花园、千唐志斋等名胜故事,最后则述亲身经历之事、所交之人,以及自己参与的若干学术工作,整个时间跨度达1500年之久。横向来说,则题材多样:有读古书而生发之感想,或做考订,或发议论,多有新见;有学界掌故,与前辈如朱东润、程千帆、傅璇琮诸先生的交往,又有对学生的提携爱护;有亲身治学经验,如何考证,如何从史料中披沙拣金,拨开迷雾得真知;有博览群书所得,如唐文治、张元济、熊希龄等近代名人生平功业,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触,使文字富有温度。”其纵横交错之处,正是宽阔的学术视野所在。看似随意的史料钩沉、人事素描与书序题跋,实是皓首穷经后的超然自得。
    时羽编辑曾说,“接手选题之初,即着重考虑的问题”便是“决不能把书做成专栏文章的简单复制粘贴”。特别的一个亮点是增加了许多独家精彩图片。比如《想到程千帆先生》一文最后说到程先生送了幅对联,就磨着陈老师找出对联的照片。书中有篇《叶家花园的主人》,时羽专程跑去拍了风景照附在书中,以期读者们从中体会陈老师在研究室俯瞰叶家花园的感受。
    总而言之,《濠上漫与:陈尚君读书随笔》是一本真真切切为读者计虑的书,写作初心如此,编书考量亦如此。
    作为学生,原不敢对老师的著作妄加评议;然而时羽编辑盛情相邀,且责曰“书中可是有给你写的文章”,遂无言以对。实际上,书中何止有为我迟刊的博士论文《贾似道及其文学交游研究》撰写的书评,还有为我外公程千帆先生写的学林散记,更有幸插入我和同门朱红分别与陈老师的合影……如此厚爱,又怎敢不勉力奋笔?只恨向来疏懒,不能倚马立就。2019年年底去武汉开会,携书前往,闲时展卷,在复旦大学随陈老师攻读博士学位时的种种仿佛浮现眼前,而今春日去尽,谷雨已过,终于写就这篇小文,亦是一段时光的记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