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崔昕平:秦文君《逃逃》,逃离母题与成长寄寓的温暖邂逅

http://www.newdu.com 2020-06-03 “ 文学论丛”微信公众号 newdu 参加讨论

    “逃逃”,像男生贾里一样,也是秦文君笔下一个活泼泼的小男孩。但这部同样以小男孩名字命名的作品《逃逃》,并不像“贾里”那样只是一个朗朗上口的标签,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指征”。作品演绎了一场逃离母题与成长寄寓的温暖邂逅。这部秦文君零零年代创作的作品,今天再读,仍然具有普世的阅读意义。
    
    秦文君著《逃逃》
    逃离,是人类文学作品中的基本母题之一。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抒写“逃离”的作品,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J.K.罗琳的《哈利·波特》等。无论是“哈克”“霍尔顿”,还是“哈利·波特”,都是因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却又无力去改变,因而想要追寻理想的生活,因而想到逃离。
    这部《逃逃》,关注了中国当下一些在特殊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的生存境遇。“逃逃”(大名“陶一”)来自一个南方城市的普通家庭,但是这个普通家庭的不普通之处,就在于它的特殊构造。逃逃的母亲因病早逝,父亲再娶,并有了第二个孩子。再娶的“少妻”因为“面子”原因,在亲朋面前隐瞒了丈夫有儿子的真相,于是,“逃逃”成了这个复杂的家庭中的一个编外——爸爸的侄子。
    “逃离”母题的作品中,某种外部因素的压迫,常常是使孩子们把“逃离”的精神动机转换为实际行动的导火索。比如哈克逃离的外部压迫源自父亲的残暴虐待。《逃逃》中,作家层层推进,耐心铺排了本来顺从父亲安排、努力维护父亲,甚至用幼小的力量爱护着父亲的“逃逃”出逃的原因。继母的父母来家做客,见到逃逃,第一句话便是:“陶一还没回自己家呀!”成人无所谓的一句话,却刺痛孩子敏感的心灵。可怕的是,爸爸也默认了这样一种蛮不讲理的隐瞒。成人的“面子”世界里,没有孩子的面子。作家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冠冕的成人做派,成人话语牢牢掌控着话语权力的中心。当“逃逃”的问题谈得告一段落时,有一段精彩的叙事,“没人再说下文了,大家开始呼吸,吃东西,喝汤,逗陶金玩儿,大笑,拉家常”,不着痕迹地点出,关于“逃逃”的争议虽然被暂时搁置,却仍然在家庭氛围中无所不在。大人们接下来做的事情中,“逃逃”被视同“空气”,成了这个家的“多余人”。孩子的失落可想而知。“张口叫爸爸一声的权利都被人拿走了”的“逃逃”逃回自己房间,却发现自己的小屋子也被弟弟陶金折腾乱了。王外婆的一句“让着点堂哥吧!将来堂哥回自己家后,那个小房间就归陶金住”,使这个几次三番被冷语驱逐的孩子,再也无法保持自己的平静,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如果说前面逃逃仅仅还只是想逃离那个与自己无关的亲昵的家庭氛围,现在,就连藏身之地也被剥夺了。在安全感与归属感上,孩子比任何人都敏感。当逃逃在自己的家庭里都失去了归属感时,终于将希望寄托在了“燕尾老头”的魔法房屋和小伙伴“大大大”口中的神秘去处“迷人巷”。
    “燕尾老头”家在第二章的出现,将平静而乏味的现实生活宕开去,进入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但这个充满现实指征的故事并不愿仅仅以幻想的方式、以“永无岛”式的设置来解决孩子的困境。那间在孩子们眼中充满魔幻色彩的房子里有能锁住人的绿色椅子,有能塌陷下去的怪床,但就是没有“大大大”所描述的“迷人巷”。“迷人巷”这个“大大大”杜撰出来的神秘去处,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逃离之所,一个安抚现实中受到伤害或挫折的儿童心灵的避难之所。“大大大”、小瘪三“龙龙”等一群遭受家庭暴力或冷暴力、被忽略的孩子先后登场。“逃逃”为寻找母爱的归属而逃,“大大大”为寻求成天醉倒在浴缸里的父亲所不能给予的关爱而逃,“龙龙”为躲避像打铁一样打他的父亲而逃……作家借助作品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小男孩“逃逃”,而是因为各种原因出逃的“流浪儿童”。长时间的流浪生活,不仅使他们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而且在改变着他们的心理世界,一如在书中简笔勾勒的“小山东”。悬念迭生的铺垫,最终归结于一个儿童离家出走的故事。
    但是“逃离”本身,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逃离”母题的文学作品,刻画了各型各色的人,在人生中的某个时间逃离自己原来的生活,去追求另一种生活。而逃离之后的境遇大多并非幸福,甚至是悲哀的。对于儿童来讲,尤其如此。《逃逃》中,孩子们刚刚启程就开始的懊悔提示我们,“逃离”这个任性的行为,或者成人眼中的率性的行为,对弱小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难以承受的重压。对于儿童来讲,逃离行为更具风险。现实中,每年都有一些孩子被家庭、被学校、被社会等方面推搡给他们的烦恼、困境而被迫出走,过早地面对这本不应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苦涩、寒冷、艰辛,甚至恶的诱惑。故事行进到第十一章《误入“彩云绝技学堂”》,揭示出孩子出走的必然“归宿”。
    现实中,有些孩子正是在这样的逃离途中堕落甚至陨落了。但秦文君的“逃逃”是幸运的,作家的心愿是美好的,批判现实主义并不是秦文君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初衷。在“逃离”的母题中,秦文君同时灌注了温暖的成长寄寓。诚如艾丽丝·门罗的《逃离》中译本尾页所写: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孩子们的逃离也是这样,逃离中不得不直面的困苦,最终都促成了儿童自身的成长与回归。马克·吐温的“哈克”、罗琳的“哈利·波特”等皆如此。《逃逃》的故事情节基本遵循了诱因——出走——迷惘——考验——成长的成长小说基本模式,描写了“逃逃”逃离途中经历的一系列特别事件、特殊遭遇,“逃逃”对人生、社会和自我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逐渐完成了幼年向少年的社会化进程。故事的结尾,成长的“逃逃”与他的伙伴们回到了充满安宁的生活中,重新步入了生活的正轨,“他们常常在一起一边回忆‘儿时的可笑事’,一边往前面做大人的方向看看想想”。故事最终在温暖团圆中结局。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如此圆满,这其实是真正触动作家投笔创作的动因。秦文君用一颗关爱孩子的心,关爱着生活中那些缺失关爱的孩子。她在劝诫孩子,“逃”不是办法;也在劝诫成人,看护好年幼的孩子,不要将他们逼向逃离的困境。作品由心酸的现实,到莫测的幻想,最终落回到了完全的现实主义,但回落得太快、太完满了。这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作家既无法以一己之力解除孩子们的窘途,又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幸福快乐的复杂内心。
    秦文君的作品始终有一种与儿童读者天然的亲近感。跳脱的叙事节奏,儿童化的、俏皮的用词方式和对孩子心理的真实勾勒,如“逃逃”面对小女生时微妙的心理描写,孩子们落难之中尚不知晓、直到生活把他们逼进死胡同的窘境等细节的刻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孩子认知能力下的世界,是纯熟的儿童视角,是遵从童心的儿童本位,很见功力。讲故事的过程中,作家并没有忘记将细腻的文字之美灌注于情节的缝隙之中,逃离途中的一次次关于景物的细节描写,关于家庭、亲人回忆的心理描写,恰到好处的烘托了气氛,渲染了人物内心。其间一些娓娓道来又蕴含人生哲理的寄语让人久久回味,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使作品显得丰满动人,富余文采。作品同时闪烁着“童心主义”的光辉,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纯真善良的心灵。情节发展的关键点,作家每每让孩子的形象立了起来。当全家人忽略“逃逃”时,是弟弟陶金搂住“逃逃”,大声而热烈地说:“不想让哥哥走!哥哥是金金的哥哥”;在“奶奶”事件中,自身难保的“逃逃”坚持维护“胡子”的身份秘密,拒绝“奶奶”提供的舒服日子,坚持寻找同伴、寻找陶金……一个个心底善良、心思单纯的孩子形象屡屡令成人动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