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望乡台:追寻中华文明的血脉——评青年作家赵伟长篇小说《望乡台》

http://www.newdu.com 2020-05-20 中国作家网 余义林 参加讨论

    为什么中华文明像一条长河,历经五千年沧桑,奔流至今未曾中断?赵伟的长篇小说《望乡台》,通过刻画大巴山口一个农民家族的群像,一路追寻中华文明的血脉传承,尝试给出一种答案。
    百年激荡与寻常人家
    《望乡台》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联合出版,130万字,共100章,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通篇故事围绕一处大山深处的院落展开:川北一个叫老官庙的地方,在望乡台下耕读世家赵氏的四合院里,赵家祖孙三代的四十几位人物,演绎着生生死死,悲欢离合。
    柴米油盐,春种秋收,婚丧嫁娶……生活在大巴山口的这家人,和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的人家一样,过着寻常日子。而将他们的人生故事放在中国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放在中国从“旧”到“新”发生巨变的时代背景下审视,就别有况味了。
    百年风云激荡,几度风雨飘摇,几度拨云见日。作者跨越时间的写作,将大历史缜密而鲜活地编织进特定地域的普通人命运里。可以说,个人所有的命运跌宕,所有的牺牲,所有的困顿与坚守,所有的快乐与扬眉吐气,在百年大历史中才鲜活和深刻起来。
    我们把视角拉得再远一点,在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看这家人的故事,读者的镜头前好像忽然加了广角:那巍峨的大巴山、浩荡的通江河尽收眼底,每一个人物和故事也更加清晰立体,他们所在的田野村庄——方正的四合院、高高的望乡台、滚滚的望娘滩,其坐标也愈发精确: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这条长河里的一朵浪花,他们在前浪的拍打下向前奔去,同时给予后浪向前的力量。
    《望乡台》对人性的讴歌、对崇高的礼赞、对命运的咏叹,让我依稀看到中华文化的血脉传承。小说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人物——赵国文的文化道统,赵国仪和玉珍的坚守承诺,赵德辉与树兰的温良敦厚,赵德刚的壮烈牺牲,赵默问的因公殉职,赵子规的迷途知返等等,还有与他们相关的任定山、段八、青姑及一众人物,都因为锁在这一历史链条上而具有某种典型意味。他们的生活情态,似乎也凝聚成典型场景,成为跳荡在传统文化乐章中不可或缺的音符,让这乐章吹奏至今。
    古老歌谣提亮作品“颜值”
    《望乡台》这130万字,据说赵伟写了20年。然而,我认为这部小说的“拿人”之处,不在故事构架的宏大上,而在那动人的民歌民谣。小说在每章的篇眉上,皆以乡谚民谣开头。翻开新的一章,总有几行生动短小的楷体字,成为这一章的引领。
    “蚂蚁蚂蚁你好忙,爬呀爬呀去何方?我要爬上望乡台,去看家里爹和娘!”“哭的哭来笑的笑,搭伙去赶老官庙。老官庙的戏楼上好热闹,哭的哭来笑的笑——《望乡台·哭笑》”。“太阳落山四山黑,四山金鸡把翅拍。金鸡拍翅天还早,黄鹞扇翅天要黑——《望乡台·太阳落山》”……100章,100首民谣,参与搭建了小说的骨架。
    赵伟把父老乡亲的歌谣郑重地写进《望乡台》里,让我们有幸与这些古老的歌谣相遇。它们带来的思索是多维度的。
    川人能歌,“川江号子”广为人知。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的相对封闭,以歌言志,以歌传情,更是古老的传统与生活习俗。不要小看每首只有短短几句的歌谣,对传唱这些歌谣的山民而言,这些歌谣不仅是他们的生活,也是生存方式的方方面面,是当地历史、文化、思想、信仰、伦理、道德与情感的朴实反映,歌谣中包含着一辈辈人口耳相传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例如:“大郎爷,二郎爷,不怕本事大,就怕良心灭——《望乡台·大郎爷》”,是先祖的谆谆教诲。赵伟将家乡的古老歌谣收集起来,在构建小说架构时,为这些音乐的精灵留了明显的位置。一百首歌谣,仅就文字量而言,对于130万字的长篇来说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它们却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提升了整个章节的“颜值”,像一朵朵开在山间的野花,带来了不一样的芬芳。
    不仅如此,赵伟还在小说中时不时插入一些俗语、格言、俚语和诗词,内容相当广泛,与日月山川、风土人情息息相关;还灵动地描写了舞狮子、赛龙舟等民俗民风的种种细节。浓郁的地域特点中透出传统文化的厚度。
    四合院的象征意义
    《望乡台》的核心场景,就是那座四合院——老官庙望乡台下那座砖木结构的古老院落。除了远走的青姑和早殁的桃花,赵家四兄弟,国文、国章、国礼、国仪都生活在这里。这座院落被作者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
    小说一开始,四合院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充满浩大而充沛的生命力量。这时的四合院是赵家世代繁衍的载体,也承载着久远而稳固的传统。但二十世纪的前半段,四合院随着外面的时局变动,开始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开篇的桃花之死以及老太爷山祖的迷踪,给四合院蒙上了一层阴霾。随着故事的发展,映衬着院子外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危局,四合院内也变得不再祥和太平;抗日战争中,竟然惨遭火焚,赵家也亲人离散。在旧中国黎明前的黑暗中,这座院落破败了。
    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的四合院焕发着蓬勃的气息,显示出了不同以往的生机。而改革开放后,赵家的后代进一步走出四合院,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为官从政者有之,下海经商者有之,出国留学者有之,立足家乡开拓未来者更有之。最终,望乡台被开辟成国家公园,四合院也成了古民居代表建筑。成了供游客参观的古民居后,作者笔下的四合院是这样的:
    “吊脚楼下,有九级阶梯,青石做成,精巧细致。阶梯一级一级地升上去,升到一个圆形的大红门下。从石梯一步一步地登上,就站在大红门外了。红门虚掩着,一股温馨雅致的气息从门缝处飘散出来,一缕一缕地扑面而至。大门上安有两个青铜兽头,兽头上衔挂兽环。轻轻地叩响兽环,门吱呀一声打开,抬脚进去,就进到四合院里。四合院的天井是纯色的青石地板,水磨结合,光滑如镜,在清丽的阳光下泛出一片淡青的光。清丽耀眼的阳光将四合院照耀着,站在院中,便恍然如在云端。四合院的点点滴滴都在阳光下发出醉人的色彩。四合院的瓦带着粉红花纹,似一片一片的桃花花瓣覆盖在房上。十八根大红柱子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四面,每根柱子下都支垫着一个雕刻精细的石墩,石墩分四面、八面、十二面,每一面上都雕刻着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盘古开天,有精卫衔木,有嫦娥奔月……四合院的正面坐北朝南,左右厢房,南面则是吊脚楼,四面相接处各有一个转阁。堂屋处在正北的中间。堂屋的左右各有九道窗棂,窗棂上是工匠们手工雕镂出的各种花式和图形。堂屋里供奉着四合院祖宗的牌位,牌位前是不熄不灭的香火。香火上的青烟,在静静地飘荡。”
    云间瑞气三千丈,地上春风十二时。厚厚的一部《望乡台》,演绎了一座川北四合院从完整到破损、从浴火到重生、从平凡无闻到声名远播的百年故事长卷。在全书的第99章,小说中二十世纪即将结束时,这座古老而恢弘的院落以这样的新身份显示出新的活力,焕发着不老的青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