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百炼成钢》:创造一个蓝色的宇宙

http://www.newdu.com 2020-04-07 文学报 张志强 参加讨论

    
    沈从文在1935年给学生王林的长篇小说《幽僻的陈庄》所写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平常却耐人寻味的话:“一个为都市趣味与幽默小品文弄成神经衰弱的人,是应当用这个乡下人写成的作品,壮补一下那个软弱灵魂的。”如今读唐朝晖的《百炼成钢》也有同感。
    巧得是,朝晖恰是沈从文的同乡,85年之后再引用这样的话,也便有了独特的意义。当下关注并描写中国工人已经变得十分少见和稀罕,这个群体的身份是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而逐渐被淡化的,即使是“工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也变得相当困难,作家也渐渐失去了对于这个曾经的身份明确而独特对象的书写欲望。因此,表现后工业社会“工人”题材的作品就显得稀罕而又迫切,稀罕是因为缺少,迫切是因为好奇。就在这时,朝晖花费时日,行走多地,再闭门修炼后的《百炼成钢》就显得更加郑重而又宝贵了。
    这是一部有力量的文学。直逼处于生存困境中的中国工人生活,特别是钢铁工人群体是个需要勇气面对的话题。因为这个产业工人大军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地位和生活变化最为激烈的群体之一,这个群体所面对的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成员的身份异化都使得“工人”这个话题十分沉重而难以下手。
    朝晖在作品中借工人杜建华说出了后工业社会中的产业工人的落寞和无奈:“我们曾经也如雄鹰一样,落在最高的岩石上,飞在天空最高的地方,现在岩石没有了,天空里飞翔的也不是再是雄鹰。”
    正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的尴尬日增,许多作家都躲避和疏离了这个对象的写作。朝晖肯花费几年的时间去采访、观察、深入这样一群已经“面目全非”的工人是令人敬佩和惊讶的,这说明朝晖的文学眼光的敏锐和固执。恰恰因为他选择了一个比较难的题材,而使得这部作品尤其重要。工人的力量和书写工人的力量正是来自于这种勇气与自觉。
    朝晖对“工人”这个词是留恋的:“你看着蓝色烟雾中的工人,激发出来的光,在烟雾的重围之下,工人的影子,灰色的工作服,防护面罩,在蓝色的火光里,跳跃着无数细小的红色火星,工人制造了这个蓝色的宇宙和星系。”“你握住了诗歌的证词:别处的历史模糊,但不会失去警示的药效。”
    作品的力量不仅表现在其内容的份量上,同时也表现在形式的华丽与创新上。在写书形式上,朝晖也给我们带来了阅读的冲击力,读他的作品好似被一种有力的叙事气场推动着,使我们感到了迎面而来的拍击重量,这是由作品的形式带来的感受。
    作品中时时显现的“你”的叙事人姿态,那个你是谁?那个你在记录什么?在奔走着什么?
    被“你”缠绕着终于走完了阅读旅程之后,我们突然明白了这个哑谜的根本就是“间离”。布莱希特在《娱乐剧还是教育剧》中提出“间离”这个概念时,本意就是疏远、隔离和异化。在朝晖的叙事里,“你”的出现,以及那种“口述实录”的方式,起到的作用都是间离之效。为什么要使用间离或者“疏远”的方式来讲述他们的故事?用泪水和笑声,用孤独和幸福直接表达不好吗?当被描写的客体痛苦时,作者也跟着投入情感,与人物同频共振,不好吗?要知道,朝晖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条件,为什么不直接与所写的人物一起哭笑成长?
    这恰恰是朝晖“非虚构写作”的用意,他探索的是“陌生化”叙事的可能。
    (《百炼成钢》唐朝晖/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9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