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夏春锦《木心考索》:用情至深的寻找与追随

http://www.newdu.com 2020-04-03 文汇报 张家鸿 参加讨论

    
    《木心考索》夏春锦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夏春锦的《木心考索》分辑一传略、辑二考释、辑三交游、辑四文谈、辑五寻踪、辑六年表,是他木心研究心得的首次整体呈现。收入此书的《木心的一次自制“年表”》《木心的写作“成名期”》《木心与茅盾》《浅议〈从前慢〉》等文章,我并非第一次读到,尤其是《木心的写作“成名期”》,我读之再三。
    所谓“成名期”指的是木心于1983年恢复写作后作品于第二年被介绍到中国台湾并开始形成一股颇具影响的“木心热”这段时间。不必说木心作品得到哪些编辑赏识、在哪些出版社结集出书,最能引人注意的当是众多读者与作家对木心作品的由衷喜爱。台湾诗人陈克华认为:“他要读多少书,走过多少地方,有多少的历练,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他好像设置了一个高度,文学的,也是人格的。”李进文认为木心诗歌中“那种文字上的转折感,对写诗的人有时候会像是‘触媒’一样”。鸿鸿认为木心诗歌中“那种慢的时间感和细部观察的剖析感”,都有别于台湾地区诗歌传统所能给出的阅读体验。这些读者本身就是作者,他们要么是散文家,要么是诗人。这样形成一股风潮的喜爱,以及如此旁若无人的推崇,可谓特定空间特定岁月里的一朵文学奇葩。在夏春锦用心梳理出的诸多木心往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段如梦似幻的时光。它已然验证了木心作品的丰富,也让木心作品的文体之美,得到最集中、最多元的解读与传送。
    因为喜爱而追读、追随,夏春锦走访木心留下过足迹的地方,拜访木心的亲朋故旧,购藏木心的各种著作,查找木心的各种旧日档案,虽有种种遗憾,但书中更多的是平和的点评与沉稳的收获。木心与茅盾是否是亲戚关系、木心进入与离开上海美专的确切时间、木心何时于大陆发表第一篇文章等诸多谜团,都经由作者的考证,得以更正厘清。我在作者的文字中拼贴出他心目中的木心形象——木心有卓荦不群的见识,比如他认为应该把序跋视为具有一定创作水准的文学作品;木心有独特个性的美学追求,自己的书一定要自己设计封面,绝不流俗;木心喜欢通过书简这一形式,与朋友读者谈文论艺;木心很在意自己文章的谋篇布局与遣词造句……
    夏春锦对木心从喜爱开始,进而孜孜不倦地钻研探究,是一条渐趋明朗的追随之路。是的,我更相信它是一种追随,一种寄托沉淀了人生目标的追随,一种携带着勇气和热忱的追随,散发在本书的每一个暗角和侧翼。关于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对木心“文学的鲁滨逊”的称谓,夏春锦认为“既指出了木心人生际遇的坎坷与丰厚,又由此直接导向木心文学成就的特异与丰实,同时也表达了编者对这位作家始终坚持自我创作立场的钦佩之情。”我以为,夏春锦的这个判断也暗含了他喜爱、追随木心的初心。也就是说,木心的人生际遇、文学成就、创作立场多角度、全方位地吸引夏春锦从最初的喜欢阅读渐渐走向研究探索之路。对夏春锦来说,木心是丰富的、丰满的、丰赡的,是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言说的。
    木心的著作在大陆出版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但是尚有许多读者对木心感到陌生,抑或只是听过人们口耳相传的几句木心诗作而已。但经由夏春锦提供的这条精神线索,却是读者可以对他了然于心的。这就有了我热心推荐《木心考索》的缘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