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没有什么比“我们”更能令我们共情和动容

http://www.newdu.com 2020-02-26 文艺报 何天平 参加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打破了往日的春节气氛。这个前所未见的病毒一手制造的灾难、焦灼席卷全国,置身其中的所有人,无可避免。
    我们应当如何来记录这段特殊的历史?影像大概是留存记忆和启示反思的最理想载体之一。当疫情过后,人们再来回望存于其中的遗憾和苦痛、克制与自省、信念和希望,能够被淘洗出并且镌刻进社会记忆的又是什么?
    影像的记录关乎真实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具有张力的:它既是自上而下的宏观书写,镜头对准更广阔的人类福祉,以及一场大疫所牵动的社会浮沉;也是自下而上的微观生命记忆,那些奔赴一线的“逆行者”,身处疫情中心的“当事人”,以及卷入其中数不胜数的普通人……相互观照才能形成所谓“全景”,影像的介入方能更进一步地抵达“真实”。
    而后者的力量惯常被低估。然而任何一段社会历史背后都关联着一段段独特的个体参与,一如本雅明所言“历史的建构,是献给无名者的记忆”。今天的媒介环境创造了一个可被广泛书写和记录的契机,通过各种各样的“微”样式深入社会的脉络肌理,也延展着人们的认知理解,生成着共感与共情,使得更多参与历史书写的普通人的故事为大众所知晓,而这种不断壮大的影像力量,更显露出举足轻重的珍贵价值。
    实际上,在新冠肺炎抗疫期间,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的关注成为诸多影像作品的选择,这些作品不仅再现了不同个体在疫情期间的思考、情感和抉择,让更多的普通人成为历史书写的主角,发掘出在当下中国社会中影响这段历史进程的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更感召着精神信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或许,在不那么精致的镜头里,人们方才意识到“抗疫”作为一个凝结集体意志的共同行动,个体并非什么都做不了,记录本身便是一种抗疫,没有人会是灾难中的一座孤岛,光影里的无数“中国面孔”,都是特殊时期最鼓舞人心的“武汉日记”。
    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和专业创作者选择以轻记录的方式深入一线,讲述个体的抗疫故事。代表性的如湖北电视台制作的系列微纪录片《非常手记》、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微纪录片《安静,也是一种守护》等。此外,专业制作力量与民间纪实素材实现对接整合,多体现在广电媒体或网络媒体面向全民发起记录号召,并结构化地对大众自拍摄内容进行甄选和再组织。代表性的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融媒体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大象点映联合优酷发起并制作的全民纪录计划《余生一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的《战“疫”24小时》、优酷推出的《中国面孔》等。
    这些影像的推出大多顺应了移动媒体时代更高的记录效率,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以不同个体所置身的独特“空间”为线索,为难以抵达“现场”的更多人提供了大量一手信源线索,从传播的角度而言,这些看似简单质朴的轻记录影像为大众掌握疫情变化创造了一个实时、有效的通道,对于疫情“围困”之下的中国社会图景和民众生活提取出了真实、鲜活的感知。这些信息可能与疫情实况与抗疫进展有关,或是医护人员以及方方面面的社会守护者“逆行”而上的轨迹,也或许是解惑、求助等更多真实细节的描摹,但无论于哪个层面,这些精细化社会记忆线条的书写,都为人们带来了心安,或者给予人们对抗风浪的能量。
    轻记录影像的丰富渗透,昭显着在特殊社会阶段记录个体社会记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纵观这些不同风格、不同侧重的纪实作品,其至关重要的意义并不止于“谁”才是创作的主角这一基本面议题的商榷,更体现着不同层面的社会影响。
    一方面,常常被遮蔽的个体声音,往往体现影响社会进程的真实力量。轻记录影像能够把这些缺席的声音为更多人所关注,内嵌其中的社会动员能力不容小觑。例如大象点映提出记录也是“抗疫”的一种重要方式,发起《余生一日》全民记录计划,拍摄自己在抗疫期间一天内的“任何时刻”。这样的号召并非个案,人民网在其推出的特别直播节目《武汉时间》中也以“疫情中城市”“快乐‘宅’生活”“抗疫暖心事”等主题向大众发起征集,以期从不同社会侧面来展现疫情期间真实的人物故事和社会生活。落实到具体的作品上,自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后开始拍摄的vlog作品《武汉日记2020》,记录下了这一段不平凡的江城生活,镜头下,是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自告奋勇地去做运送物资的志愿者,并表示“直到没人再戴口罩我的志愿工作才结束”;是患者作为父亲想见子女的心切与不自觉后退以避免感染家人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生离死别和熬过绝望迎来的重生……这些看起来寻常的社会生活叙事里,都是不同个体的独特生命记忆,一如有人对这组作品的评价:它记录的或许都是日常,但这些记录赋予了更多日常里的普通人以勇气和信念。
    另一方面,轻记录影像也体现着凝聚大众情感、召唤大众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价值。疫情发生后,央视纪录频道广泛收集大量来自民间的真实“武汉时刻”短视频,并通过多种新媒体平台合作进行集纳播出,其融媒体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彰显积极的社会影响。“见证信念与希望”是这组短视频作品的生动注脚,透过一个个身处武汉的疫情亲历者的镜头,人们得以在这些个体化的记忆书写中完成共情,并且在差异中寻求到所谓“共渡难关”的共同意义:普通的武汉居民过了一个不普通的除夕夜,家里今年的春联有些不一样,上面有一言“临危不言弃”;普通的年轻护士挑战着不普通的工作强度,在一线时需要勇往直前,脱下“战袍”时也有自己的软弱——一看到年幼的孩子就止不住地想哭;普通的医生在抗疫期间过了一个不普通的生日,感慨今年的自己吹不了蜡烛——因为飞沫可能会传播病毒……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可这些“普通人”却在共同守候着一个必须要到来的光明时刻。有同样关切的《中国面孔》,致敬平凡英雄,把镜头对准在抗疫前线承担着不同工种的“普通人”,或是医护人员、军人、建设者,又或是口罩生产工人、后勤人员,爱与温暖贯穿在所有抵抗寒冷的挑战里,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人们共同比肩同行。
    或许有的只是手机镜头的简单记录,又或许只是书写了一段看起来普通的社会生活,但这些不可或缺的个体社会记忆,才让人们真切感知到平凡与伟大之间可能只是一个转身,而记录就是一种共同参与:没有什么比“我们”更能令我们共情和动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