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晓剑:对海南文学有利的事,我都想做

http://www.newdu.com 2020-02-25 海南日报 张惠宁 参加讨论

    
    晓剑
    在海口市南沙路,有一个建有十几年的小区,作家晓剑十多年来就一直住在这里,一间普通的公寓。
    迎接庚子鼠年,晓剑年近68岁,他给自己家大门书写张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庚子切莫成鼠辈,下联是:新岁岂能丧善心,横批是:敞亮活着。
    晓剑1988年来到海南,1989年起至2012年退休,他一直供职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并曾兼任海南省作协副主席。
    年前,2020年1月16日上午,晓剑做了件事:个人向海南师范大学捐资1100万元设立“晓剑文学奖励与扶助基金”,并捐赠了大量的个人藏书、书稿、字画,在海师大新校区图书馆筹建晓剑书斋。
    1月22日,海南日报记者登门专访晓剑,了解他设立文学奖和晓剑书斋的初衷,以及对海南文学发展的看法。
    
    
    设奖只为给海南年轻作家机会
    晓剑,原名王建,1952年出生于河北唐山市,在北京长大。初中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附中,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云南省“插队”。1973年,晓剑在重庆日报发表了他的第一首知青诗歌《家》,1974年在上海《朝霞》发表他的第一篇知青小说《乐大叔》,1983年在上海《收获》杂志发表知青中篇小说《世界》,并且同年担任电影《我们的田野》的编剧。
    “记得1973年我发表第一篇作品时彻夜难眠,非常兴奋。”晓剑说,每个人的成功,主要是靠个人的努力,但对于年轻的写作者来说,需要有机会让大家看到他努力的成果。“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出的第一本书,对文学爱好者来讲,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他们今后的文学创作,将是巨大的推动力。”晓剑说。
    从1988年上岛,到进入2020年,晓剑在岛上生活了32年。回首这半辈子在海南的经历,他觉得有几件事是自己做得很欣慰的事情。一是建省头几年,自己能沉下心来,为海南创作并在北京出版了长篇小说《海南大亨》、编剧并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复仇的女人》以及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红虎符》,这些文艺作品都是反映海南生活的,尤其展示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二是给海南的写作者策划出书,这是晓剑做的对海南文学发展最有意义的事情。从1990年到1999年,晓剑策划出版了“海南作家丛书”,10年间,以每年出版两三本的规模,为海南本岛作家出书。“现在知名的一些海南作家,像孔见、崽崽、张浩文,韩芍夷,邢增仪等等,他们的部分文学书,也是那时候出版的。”晓剑说。
    为这些海南本土作家出书,作家本人不用掏一分钱,而且全国发行。晓剑说,之所以倾力于做海南作家丛书,是为了“形成一个作家群,大家共同推动海南文学的发展。”
    期间,1993年,他还策划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5周年文集、10周年文集,并且负责拉赞助筹款出版。他曾经在《南方周末》发表整版文章,向全国读者介绍海南作家,还请来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文学报的总编、主任召开研讨会。
    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但“海南情怀”是晓剑喜欢的标签,“对海南文学有利的事情,我都想做,也一直本能地在做。”他说。
    晓剑说,倾其所有设立文学奖,就是为了给海南年轻作家机会,鼓励他们勇于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
    海南需要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文学对我来说,就像生命对水的需要,一日不可或缺。”晓剑从19岁至今创作了50余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以及散文集、诗歌集等,在中国一些著名的文学杂志如《人民文学》《当代》《收获》《十月》《中国作家》等都发表过作品并且荣获过国家及省级文学奖10余个,著作虽多,但是他说,自己和海南仍然缺少好作品,这些年来,海南文学有发展,但没有跨越式发展,一个表现就是没有能引起全国轰动的文学作品。
    “刚建省时,海南并没有多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在已经很多了,海南文学的创作者也成百上千了,但是海南文学的问题仍然是缺少叫得响的好作品,尤其是本土题材的好作品。当然这也是全国性的问题。”晓剑说。
    退休后近几年,晓剑个人生活连遭打击,父亲、母亲和妻子相继在几年内因病去世。2015年之后,除了写了一篇悼念妻子的2000字的散文,他几乎一直没有再动笔,而是陷入了长久的思考——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未来和关于文学等。
    “我现在就想多做好点事,留个善名。”他说。
    作为一个作家能留个什么样的善名呢?“我的亲人生活都过得很好,不需要我的财产,何况这财产也并不多”。晓剑把北京的房子卖了,并且把现在住的房子和一些资产委托好律师,准备待自己百年之后,全部祼捐出去,以此设立了晓剑文学奖。这其实正是他长久以来为海南文学做实事的最大结果,当然,也是他的夙愿。
    晓剑说,海南的文学刊物并不多,除了《天涯》和《椰城》,以及当地报纸的副刊,年轻人发表作品的平台并不多,因此要用他的能力去创造机会,扶植爱好文学的人。用他的财力给他们发奖,鼓励年轻人爱好文学,写出好作品。
    “当然不是说通过奖励就能让年轻人马上拿出好作品,而是希望他们以后可以!”他说,“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海南,当更多的人关注海南的时候,海南的作家就会赢来更大的机遇。”
    晓剑文学奖只设两个奖项
    晓剑说,晓剑文学奖只设两个奖项,一个是文学奖,一个是文学评论或理论奖。不再细分小说或诗歌等文学体裁。两大类各分一、二、三等奖,一等奖是3万元,目前是海南奖金最高的常设文学奖项。
    “文学奖的一等奖只奖一个人,不搞并列作者,这样评委也会很认真评。”晓剑说,他不参与评选。晓剑文学奖的评选将由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和海南作协的专家联手组建评委团队负责。
    “目前评奖的实施标准还没出来,比如是奖励作者,还是奖励作品;奖励作者年纪限定在45岁以下,还是55岁以下;评委是终身评委还是一年一换,等等,但大抵可以确定的是晓剑文学奖是奖给长年在海南生活的作家。”晓剑说。
    晓剑说,他写作的素材来源,一个是他的个人经历,另一个就来自于道听途说,那些街谈巷议,“鸡鸣狗盗”,远比苦思冥想丰富有趣得多。“下乡时,在农村那么封闭的地方,如果没有老人讲故事、说轶事,那生活多么乏味!”晓剑寄语年轻的文学爱好者,要主动深入生活,更要在大时代背景下去用心体会社会万象,捕捉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故事。
    问及晓剑今后的写作,他说,“这几年没写,并不等于我没有思考。我们这一代人永远有要诉说的冲动和愿望,终究,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人物档案
    晓剑,本名王建,祖籍河北南宫,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曾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1985年进入武汉大学作家班学习,1989年调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工作至退休。
    晓剑于1973年开始公开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已在《人民文学》《当代》《收获》《十月》《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天涯》《香港文学》等杂志发表大量中短篇小说,在《诗刊》等杂志发表上百首诗歌,《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及《中篇小说选刊》多次选载其作品,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北京日报、海南日报都曾刊登过其作品。
    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等50余部。此外,还曾任院线影视剧《我们的田野》《九月》《复仇的女人》《红色娘子军》《七品芝麻官》等的编剧。
    曾获国家及省级文学奖10余个,并有作品被翻译至美国、日本、意大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