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在字里行间苏醒过来的严复——读《活色严复》

http://www.newdu.com 2019-11-12 国学网 张家鸿 参加讨论

    《活色严复》,陈美者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定价30.00元
    陈美者的《活色严复》是一册厚重的小书。小书之“小”指的是篇幅与体量,整本书不足七万字。厚重之“重”在于它是作者全情投入的心血之作。严复难写,因为他所处的是新旧交替的时代,也因为他自己是个贯通中西的人物。要把一个复杂的个体置放于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进行考量、省视、探究,进而品咂出其精气神,实非易事。传记写作的难度,不在于走传主走过的路、读传主写的译的书,而在于如何走进传主的心里,触摸他的脉搏,聆听他的心跳,感受他交集百感与杂陈五味。
    读过《活色严复》,我印象最深的是严复的科考经历。如果说严复的一生有缺憾的话,科举的屡战屡败当是其中之一。即便是在1880年被李鸿章调至天津水师学堂任职之后,他依然于1885年回闽参加科考,尽管结果还是名落孙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足可见其勇气与毅力。然而,其心中的痛楚与挣扎也是不难想见的。更有意思的是, 1910年严复受到朝廷恩赏被授予“文科进士”。次年,辛亥革命枪声响起,授予他进士的这个朝廷画上句号。对一生汲汲于功名的严复来讲,这样的履历与结果岂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道明?只见陈美者写道:“对严复来说,心中的某些东西也被击溃了。清廷授予他的这个名分,亦成了一个遥远而伤心的念想。”我也是从这句话起开始认定,陈美者笔下的严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否则“活色”二字从何而来?
    他疼爱外甥女何纫兰,视如己出,一会儿担心她身体不好,一会儿又期望她有所进步。他对杨度的为人深恶痛绝,斥其首鼠两端,筹安会开会、请愿等事情他均未参加。他既看好袁世凯又反感袁世凯,因此常处于左右徘徊的境地之中。他晚年一直在为返回故乡还是定居北方而犹豫不决,左右摇摆。他年轻时用心于西学引荐,晚年才忽然意识到孔孟之道是最好的矿藏。他和郑孝胥的友情跨越几十年,有分有合,有喜有悲,有亲密有隔阂。
    更为难得的是,这册小书写的不止是一个严复,写出的还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法马尾海战中,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战斗中福建海军全军覆没,船政二十多年积攒起的家当毁于一旦。在铺垫过这样的背景之后,再请严复登场亮相,就让传主有了发声的可能。比如他反对求和,因为求和会让本就伤了国本的中国雪上加霜。比如他认为国家平时不留意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一旦发生战事,则必定无人可用。最有见地的莫过于他认为“所可悲者,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困耳”。由此可见,严复对战争的失利的表层及深层原因的分析不可谓不独到深刻。李鸿章、袁世凯、吴汝纶、林纾、郑孝胥等诸多晚清重要人物,均在书中有多少不一、轻重不等的登场。即便是简单的几个镜头,也能起到有力支撑起传主的作用。
    为历史人物撰写传记,最怕的是作者持有后来人的居高临下。居高临下者主要在于占据道德制高点之后的惯性批判。这样的批判难免让笔触拐弯、让传主变形,甚至让传主成为作者可以随意涂鸦、捏造、篡改的人物形象。当读者明显感到随意的臆想与虚构多过基于文献资料的探究与考证,传记已不是传记。此外,传记写作还忌讳隔靴搔痒,沦为由时间串连起的材料堆砌和累积。如此一来,则文字是疏离的、文本是拼凑的、传主是僵死的、灵魂是虚无的。很显然,《活色严复》没有居高临下也不是隔靴搔痒。一册传记倘能在读者心中树立起一个真实的传主,是足以令作者欣喜甚至自豪的。
    迎风站在马头江岸,走过细长曲折的郎官巷,读过严复翻译的西学著作,琢磨过严复人生的种种际遇,并把这些与传主有关的点点滴滴,存放于心中经过多年的发酵、提炼、结晶,陈美者才让沉寂于历史深处、安躺于故纸堆中的严复,在字里行间苏醒过来,进而传递出低沉的慨叹、肆意的笑声、隐约可感的哀伤、清晰可见的壮志。陈美者的文字自有一种引力,把读者拉扯住专心地听她讲故事。这种引力不是似有若无的,几可算是强烈的存在,让人有置身现场的灼热感,离开时产生明显的若有所失之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