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新中国70年巨变的内在逻辑 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列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建成覆盖近14亿人的社保网,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70年来,中国的奋斗之路,犹如一幅前后相继的长卷,有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有气壮山河的建设浪潮,有波澜壮阔的改革探索,有拥抱世界的开放襟怀。 在这条路上,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实现历史巨变的掌舵者是中国共产党,航路则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谓的 “中国模式 ”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条道路,见证中国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人民日报》2019年7月18日)
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5月21日,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针对相关热点问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美国的 “90天临时执照 ”,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把我们自己能做的事做好,美国政府做的事不是我们能左右的。这样的回答,从一个侧面生动表达了中国企业面对风险挑战时的骨气、底气与企业家精神,引发网友广泛转发与热议。 同样在近日,国务院国资委一则点赞国企创新文章的微博,让无数网友心潮澎湃。“从设计图纸开始,造出了占全球市场份额 2/3的中国盾构机 ”“当年被超高压卡住了脖子,但现在,我们连特高压都搞定了 ”“石油勘探、开采、炼化、输送都曾一度落后,领先是 ‘干’出来的 ”……一项项落后、一次次封锁,却成就了一件件科技自立、创新自主的传奇。 回首来路,中国人民遭受过的磨难和牺牲、绊脚石和拦路虎,不够多吗?但中国人民何曾因为艰难险阻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和前赴后继的拼搏?从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起 “人民当家作主 ”的新中国,从百业待兴中闯出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的改革开放新路,在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靠着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勇毅笃行,不让任何外在因素打乱我们的节奏、步伐,我们才取得一个个胜利,把一个个困难踩在了脚下,踏出了大道。 当此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时,尤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壮大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改善我们人民的生活,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不断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人人都是普通之人,人人都可做非凡之事。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是创造奇迹、诞生英雄的时代。 (《人民日报》2019年5月25日)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贵州石阡、四川康定、广西左江 ……截至今年5月中旬,中西部的283个县摘掉了 “贫困帽 ”。至此,全国436个县告别贫困,占全部贫困县的52.4%。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决胜全面小康,亿万人民信心满满。 这样的 “脱贫奇迹 ”也让越来越多人看到,新中国70年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我们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70年来,从一穷二白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卓越的发展能力充分诠释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制度效能。 (《人民日报》2019年7月22日)
用历史滋养 “新的时间 ” 新春伊始,《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第二季热播,能记诵2000多首诗词的女高中生惊艳大众,很多人在微信中玩起了 “定制专属诗 ”……传统诗词,以这样的形式让人们感受诗心、让时代浸润古意。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渴慕,由此可见一斑。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统的箭,说到底是射向未来的。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和眼光来传承发展,才能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以“正考父三命而俯 ”的故事,告诫领导干部要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以王国维的 “治学三境界 ”,勉励党员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俯拾即是、信手拈来的用典,正是对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典型。 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需要激活 “价值基因 ”。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奇迹,却也伴随着心理失衡、价值失序、行为失范等问题,而矫正价值航向、涵养价值共识,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需要舒展 “生活场景 ”。传统文化既不该仅仅置于展厅,更不该胡乱堆放库房,前者只适于观赏赞叹,后者更无异于明珠投暗,而是应该真正成为融汇于日用伦常中的 “活的文化 ”。 (《人民日报》2017年2月8日)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4000多字的内容,84次提到 “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赢得现场如潮的掌声,更激起回响、激发共鸣,焕发亿万人民的坚定信心和奋斗激情。 “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讴歌我们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传递着人民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 光荣属于人民、感情系于人民、力量源于人民、奋斗归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尊崇和热爱,宣示的是人民政党根本的政治立场,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大的政治优势,体现了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高原则。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这是铿锵的宣示,更是坚定的行动。 今年全国两会上,修改宪法,目的是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党和人民意志;机构改革,目的是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成立监察委,目的是确保权力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这些重大政治议题、顶层制度设计,无不把人民利益作为最终价值指向。 由此回溯党的十八大以来,普通人与日俱增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新时代写下温暖注脚,更兑现了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承诺。 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 ”这个根本思想,为“人民的美好生活 ”不懈奋斗,我们就能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人民日报》2018年3月22日)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