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艺“问题式”的时代新变——略论习近平文艺论述的创新性(3)

http://www.newdu.com 2019-10-08 《文艺论坛》2018年第1期 金永兵 参加讨论

    三、以“伟大”范畴为核心,倡导“崇高现实主义”书写伟大时代
    现实主义创作随着新时期现代主义的发展而受到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受到评论界的严重忽视,尽管这些年现实主义创作仍然蓬勃发展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进入新世纪以后,文艺界发展情形有所变化,现实主义创作强势回归,很多现代主义作家日益向现实主义靠拢。今天,也许过去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流派,无论是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或新写实,作为一个整体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一种创作精神,现实主义不但没有远去,而且具有茁壮的生命力,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所需要的文艺精神。正是基于对现实主义精神的肯定和当前创作实践的有效总结,以“伟大”范畴为核心,习近平提出一系列与现实主义创作相关的文艺思想,我将其命名为“崇高现实主义”。
    1.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
    习近平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33)他还进一步指出,“无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利益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34)可以见出,习近平的“人民文艺”的艺术要求离不开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他提出的艺术创作“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这一命题,所要处理的是艺术与生活关系问题,这是现实主义最核心的命题之一,在习近平那里生活又与人民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即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35)可以说,习近平的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源泉论关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论述一脉相承,体现了现实主义文艺精神的一个基本要求。
    在今天申论现实主义精神,不是要简单地回到过去或者只是理解为一种个人审美偏好,而是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深入生活才能真正落实文艺为人民,不但要在理性认识上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还要在实践行动上深入了解人民美好生活的真正需求,“走人生活,贴近人民”,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这里,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与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是高度统一的;二是深入生活,艺术才能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也就是说,这里的崇高现实主义是与人民文艺的要求内在一致的。
    2.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具有引领时代的“新史诗”品格
    “崇高现实主义”面对的是当下的文艺现实状况,要回应的是现实文艺创作的问题与倾向。新时期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文艺自然主义创作态度流行,这对于打破之前的禁欲主义文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之后欲望泛滥,以描写下层、描写原始为名,大量的创作往往只是在关心底层的遮羞布下释放力比多之恶,以批判为名记录、展示欲望与贪婪,满足的是窥淫式的欲望宣泄或狂欢式的感官享乐。而且,这一现象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和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愈演愈烈,打着探求人性深度的旗帜,可是只见欲望难见情感,只见丑恶难见良知,只见兽性难见人性。文艺精神贫困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一些文艺创作甘愿当市场的奴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鄙俗之气盛行,低俗、庸俗、媚俗之作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对此,习近平曾有过精彩描述: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36)这样的艺术创作没有生命力,当然也不可能出现这个伟大时代伟大复兴所需要的“伟大的作品”。
    诚然,“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37)也就是说,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习近平关于“崇高现实主义”的思想正是希望针砭当前创作不良倾向,指引未来发展方向,书写伟大时代。
    “伟大”一直是习近平思想的关键词,“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民族”“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实践”“伟大的胜利”“伟大的复兴”“伟大的作品”,等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伟大”出现了75次之多,这样的高频词充分表征着习近平对这个时代和人民生活的胸襟气象、精神气派和美学风格的体认。在追求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前所未有,日新月异,面对这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史诗般的变化”,习近平提出“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要“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38)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需要大力张扬的不是感性与欲望的解放,而恰恰是力量之美、崇高之美、理性之美、信仰之魅,需要艺术家坚守艺术理想,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的真善美,“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这个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需要“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39),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成为人们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民族伟大复兴并不会自动到来,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探索、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创造,文艺家应该勇担重任,“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40)一方面,“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文艺家要抬高自己的笔调,“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41)。“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去“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42)同时,文艺家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另一方面,文艺创作要有精品意识、“高峰”追求,只有伟大的作品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具有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和形式创造力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创作,是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是真正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而不是靠市场炒作,跟风媚俗,昙花一现,各领风骚三五天。
    3.塑造英雄、塑造典型
    塑造典型,这是传统现实主义的一个基本方法和创作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下了大量关于典型的论述,国内学界相关论述不胜枚举。习近平关于典型的论述别开生面,高度重视文艺典型的意义与价值,他说:“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43)
    这里,他从两个方面丰富了典型理论:一方面,在他那里,典型不仅是文艺生命力、艺术魅力之源,更重要的是,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表征着一部作品的高度,一个时代的艺术高度,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其中既包括艺术形式技巧、审美品位,也包括艺术家及其时代的视野广度、精神力度和思想深度。换句话说,艺术要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就需要塑造艺术典型。“伟大的作品”离不开艺术典型的塑造。
    另一方面,艺术典型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中国故事”,来自于伟大的人民及其伟大的实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时代的雕塑者。习近平深情地说:“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44)因此,要“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提炼生活”,这其实就是要求塑造艺术的典型人物。这里,习近平尤其重视塑造中华民族的英雄,礼赞英雄。他提出,“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不但是历史上的中华民族的英雄,也包括今天伟大民族复兴实践中的英雄。当然,艺术典型绝不是只限于英雄典型,反面人物同样可以成为艺术的典型人物。但是,英雄作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代表,无疑是最具有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同时还应看到,强调塑造英雄典型,提倡“崇高现实主义”,是习近平面对当下大面积出现的反对崇高、亵渎英雄的文艺“恶搞式”不良创作倾向的大力纠偏与匡正。
    此外,“崇高现实主义”的理论渊源和实践经验及其美学品格不仅仅来自于现实主义文艺传统,这一新的艺术理想还来自于独特的中华美学精神,旨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坚定时代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