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黄建新:甘做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垫脚石

http://www.newdu.com 2019-09-25 文艺报 许莹 参加讨论

    
    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在这一重要历史时间节点,不少电影人纷纷拿出诚心之作为祖国庆生。在近期献礼的电影作品中,有两部电影不得不提,一部是于9月20日于全国院线业已上映的《决胜时刻》,另一部是即将于9月30日上映,由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7位导演联手创作,将7部短片合为一体的集体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这两部备受好评、引人关注的影片,都与同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电影《决胜时刻》的监制兼导演(另一位导演系宁海强),也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制片人黄建新。在中国传媒大学附近的一家后期公司,黄建新如约在这里同记者会面,结束采访后,他又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在这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将进入最后的制作冲刺阶段。
    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
    做过许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黄建新,决定将视角转向普通人。在他看来,这些默默无闻坚守在本职岗位上的普通人,深切感受着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每个个体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种通过情感和故事感动人而非述说道理的方式,更加贴近电影的艺术本质,也更能够打动百姓。这一想法得到了电影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陈凯歌和黄建新是最早介入到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项目中的主创工作人员。由谁拍,拍什么?思前想后,二人选定了7位导演,新中国成立70年,每10年由一位导演负责拍摄。而“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正是该片开宗明义的主张,所谓“历史瞬间,全民记忆”,便是全中国人都知晓或参与其中的事件,所谓“迎头相撞”,就是情感的直面撞击。按照这一原则,选定了30余个事件,通过大家再次筛选与7位导演的各自认领,最终敲定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2015年9月3日天安门阅兵及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阅兵等7个事件。这7个事件不仅适合视觉化呈现,更能够发挥导演各自的优长。与过往先有剧本再有导演意见的做法不同,这部影片是先有导演想法再由编剧操刀完成,其中有的导演还承担了编剧工作,薛晓路就是其中一位。
    
    与许多含有“和平”、“建国”、“建军”等词语的名字一样,黄建新的名字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建设新中国。几经风雨的中国不断发展向前,黄建新至今仍记得,10岁那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满街都是举着报纸号外的人,处在上升期的中国,每一项与国家利益相关的事情都足以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1984年,还在剧组做助理导演的黄建新,大着胆子和吴天明说:“大家都想看女排比赛。”可是,彼时一部戏几十万的成本,落下一天工期追都追不回来。要想看,必须提前把活儿干完。当时,剧组在沱江拍摄竹排上的戏,人在竹排上摇摇晃晃,难免放慢行动的速度,可一说大家干完活儿就能看女排,组里几个汉子脱了衣服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二话不说开始干活儿,大家用两天的时间完成了三天的任务量。女排奥运会夺冠那天,剧组买光了小镇里的啤酒,大家喝得七扭八歪,心里甭提多高兴了。那部影片名叫《没有航标的河流》,彼时中国电影刚刚开始在世界各大奖项中崭露头角,吴天明凭借此片在第四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人物的丰富性是弘扬主旋律电影的生命线
    在研究中共党史的过程中,黄建新意识到有一段历史很特别。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在市郊的双清别墅待了6个月之久,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建立国家机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是和谈,和谈不成解放全中国。这段历史虽然在《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影片中也有所涉及,但始终都没有细致展开叙述,《决胜时刻》应运而生。影片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建构了三个层面:除了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为代表的第一个层面与以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毛人凤等为代表的第二个层面,影片还设计了以陈有富、孟予、田二桥等为代表的年轻人层面。黄建新谈到,“戏剧舞台上,两方人员较量、交锋才能构成故事,在电影《决胜时刻》中,毛泽东在北京,蒋介石在溪口,李宗仁在南京,他们彼此之间不见面,只是通过指挥行动来完成各自角色的塑造,所以我们设计了毛主席的警卫队长陈友富去抓特务等情节,这些情节成就了不干瘪的、有情感的、有交叉人物关系的电影状态。”此次电影《决胜时刻》,特意邀请到何冀平编剧,无论是话剧《天下第一楼》还是《德龄与慈禧》,她对人物的敏感与精准把握,让她成为电影《决胜时刻》编剧的不二人选。当然,最终成片也有一些变化,黄建新具体谈到,田二桥在原剧本中刚上战场并没有牺牲,片中他让田二桥给毛主席写信说他想上前线,毛主席看后给陈毅打了电话,田二桥一上前线就牺牲了。这种改变让观众不禁为田二桥年轻生命的逝去而感到惋惜,他没能打死一两百个敌人,可能只打死一两个敌人,但他依旧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英雄。
    与普通人物的伟大相对应,伟大人物的普通同样重要。影片《决胜时刻》中,毛主席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给女儿讲如何捕小鸟,令人感到亲切。全片中毛主席哭了两次,一次是任弼时给毛泽东等四位同志拉小提琴,通过他们一同爬雪山、过草地等艰苦岁月黑白画面的叠画,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惺惺相惜的友谊;另一次是田二桥牺牲时,毛主席只说了一句“他只有16岁”。黄建新正是通过普通人物的伟大与伟大人物的普通这一双向表达,深度诠释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不少看过《决胜时刻》的观众,都对影片结尾彩色开国大典的画面感到赞叹。黄建新介绍说,拍摄《建国大业》时他就想找到彩色的开国大典画面,去俄罗斯寻找时遗憾得知,当年拍摄的胶片在一场大火中基本都烧毁殆尽,无奈只得在新影厂找到一些黑白影像使用。后来,黄建新偶然在网络上发现了毛主席参加开国大典时的彩色片段,他打听到俄罗斯当年拍完从其中选取了一些镜头挪用到其他纪录片里,这部分底片被保留下来。他迅速派了一个小组到俄罗斯寻找关于开国大典各个版本的镜头素材,拿回这些时隔70年的胶片时,大家发现到处都是点儿,不少还有大的划伤,单纯使用数字修复技术清晰度又太差,正好国内有一家研究4k技术的公司帮了大忙。当修复完成的开国大典彩色画面第一次出现在黄建新眼前时,他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毛主席的眼神、神情、举止被鲜活地搬上了银幕。
    哪怕是做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垫脚石
    从业40余年来,黄建新实现了多次华丽的身份转变——从编剧到导演,从导演到监制,再从监制到制片人。随着身份的转变,黄建新有了不同的体验与全新的思考。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机构改革,黄建新在中影第四公司主要负责合拍片,与美国团队合作拍摄了《杀死比尔》《木乃伊3》《追风筝的孩子》等。黄建新在同国外合作时发现,国外的电影制片制度与国内的电影制片制度完全不同。彼时中国电影正处于低谷,《真实的谎言》等美国影片于内地上映,我们的国产片几乎就没人看了。黄建新认识到,中国电影工业亟待发展,他愿意为中国电影工业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哪怕自己只是中国电影工业前进道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过去,内地电影多是导演统管,监制这个职位并不被认可,大家甚至不知道这个职位是做什么的;现在,业内人都在说要找一位监制来控盘。这一职位就是要保证钱都用对地方,保证电影制作全流程从前端到后端的贯通,给导演集中精力拍片子提供保障,在对作品负责的同时,也对投资者负责。黄建新欣喜地看到,因为规则的透明、契约精神的存在,大家越来越能够服从电影生产、电影本体的诸多特性与要求。如今,一项电影项目可能牵涉百十家公司,一位优秀的领头人是确保项目正常运转的前提。
    
    这些年来,外界对黄建新的转型有一些争论。他曾经拍出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三部曲”《黑炮事件》《错位》《轮回》,90年代的“都市三部曲”《站直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以及世纪之交以来的“心理三部曲”《说出你的秘密》《谁说我不在乎》《求求你,表扬我》等,其中的诸多隐喻被知识分子津津乐道。黄建新不愿意将过去主要拍摄的作者电影和现今的主流电影混为一谈,他说,“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的作品是两个决然不同的逻辑。在过去的电影里,大家很难看到好人和坏人的清晰界限,后来做主流电影我在这方面很明确。你想发展电影工业,必须要做主流电影,表达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也是理想价值观,正义战胜邪恶就是其中一种,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有差距,但是主流电影会给观众希望而非绝望。为什么功夫片中的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能被全球熟知?事实上,他们都是通过讲述一个不断成长的小伙子最后把恶霸打死的故事,满足了观众对惩恶扬善的期望。只有中国电影工业强大了,好莱坞电影才不会对中国电影产生威胁。坦白讲,前一阶段我拍的片子,知识分子很感兴趣,但老百姓几乎不知道,也看不懂。当今的大众电影市场越来越强调分众理念,主流的商业电影模式大概有十几种,它们都是有具体针对性的,受众很明确,所以也可以计算成本,估量观影人次,这些类型片不一定都赚钱,但是类型片可以重复生产,像《美国队长》可以拍好几部,艺术电影很难复制,它几乎就是惟一的,《红高粱》《黄土地》《背靠背,脸对脸》也就只有一部。我们真的不能回避电影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它需要观众真金白银买票进入影院观看,但主流电影也绝不能代替作者电影,作者电影就是深刻的、有独立思想的,甚至是有天分的人创造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在思想和艺术手法方面可能领先我们10年、20年,但是它会给我们深刻启迪,影响我们终身,作者电影的价值是永远存在的。”
    采访临近结束时,黄建新笑谈,“你看,我们不是不能拍出《哪吒之魔童降世》《战狼2》《流浪地球》这样的片子嘛!”他把掌声留给同行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把掌声留给他。倏忽想到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在听闻《我和我的祖国》拍摄《相遇》故事后专门发来的寄语:“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我们的工作要奔世界先进水平!以上邓稼先说,许鹿希记。”——中国电影人,加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