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科幻 > 评论 >

再读金涛《暴风雪的夏天——南极考察散记》

http://www.newdu.com 2019-09-24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微信 唐叶 参加讨论

    1984—1985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打破艰难险阻横渡太平洋,来到南极,历时半年,在地球最南端的冰雪世界里升起了五星红旗,揭开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的序幕。《光明日报》特派记者金涛作为考察队随行记者,将考察见闻以及我国首次对南极和南大洋的考察进展即时发回国内进行报道。在他的科学考察记中,从生动而又激昂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南极除了寒冷的天气,还有科考队员高昂的斗志、火热的心,以及南极独特的地质面貌和令人向往的自然生态。
    作为第一个随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登上那块神秘大陆的记者,金涛驰骋于新闻界和出版界,横跨科普界和科幻界。《暴风雪的夏天——南极考察散记》是他20世纪80年代在南极之行中写出的科学考察记,于1986年12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1999年此书作为湖南教育出版社《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的一种,易名《向南!向南!——中国人在南极》,并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这是一部在文坛上享有极高声誉的科学考察记。这部考察记包括22章,共计15万字,作者通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优美的文笔为大家揭开了南极大陆的神秘面纱,将科考工作者严谨而有趣的灵魂刻画得细致入微,同时将南极大陆珍稀动植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许多野外探险爱好者认为,科学考察记不过是将见闻客观地记录下来,只要遵循一定的写作形式供读者参考就可以。其实不然,本文将从科学考察记的内涵、写作要求、文体特点等方面对《暴风雪的夏天——南极考察散记》进行解析。
    科学考察记的溯源与分类
    作为从科学游记独立出来的一种文章样式,科学考察记是科学工作者为了揭开某种尚未探明的自然现象或者是对地球上某一地区的自然情况进行科学考察的忠实记录,科学考察记要求结构严谨、语言准确,在记叙、说明时,着重阐释事物的成因、内涵及其相互联系。考察得出的结论,可作为科学研究的依据或参考材料[1]。科学考察记对于指导人们从事科技生产活动和旅游开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是因为科学考察记不仅能够提供第一手的信息,使人们据此对科技或旅游事业进行进一步的选择和开发,还能够提示某种尚未探明的自然记录,或者介绍某种创新成果,以及传播最新的科技资讯。此外,它还能针对某一地域的考察情况为后续所采取的研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所以,不少科学考察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重要的科技类文献。
    我国的科学考察记起源于古代帝王的巡游和旅行。《穆天子传》是我国文字记载中最早的旅行考察记,记录了周穆王姬满游历天下之事,对我国古代部族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自魏晋时期到封建社会,随着人们对地形、岩石等地理要素的认识逐渐加深,以叙述和测量各地物产、山川为主的考察著作开始增多,并且开始加入对史实的考证研究,西晋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的《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都是非常著名的科学考察著作。在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近现代科学发展而兴起的考察记有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这些作家具备丰富的地理学知识,足迹遍布名山大川,其著作旨在描摹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分布及发展规律。到了近现代,科学考察记则是在白话文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体,有较强的科学性,其学术价值几乎等同于学术专著。
    科学考察记按照考察对象的不同分为地质地貌考察记、古生物考察记、自然现象考察记和历史文化考察记等;以写作特点为标准可分为史实考证型考察记和概貌介绍型考察记。[2]32
    史实考证型考察记是作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考察,对一般说法提出异议并予以纠正,确立新的科学结论的考察记。[2]33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作者通过亲历各地考察,搜集大量历史古迹、人物逸闻撰写而成的。史实考证型考察记的特点是注重事实依据,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以及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概貌介绍型考察记常用于对某一特定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的综合考察,从文体特征来看更接近于散文体裁,文章框架闲适舒缓,笔法轻灵活泼,金涛的《暴风雪的夏天——南极考察散记》可谓此类考察记的典范。作者通过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被考察地区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对这些情况进行客观描述,考察对象得以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阅读性和参考性并存。此外,这一类考察记有着科学游记的特性,随着考察者的行迹所至来记录,要求作者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物产资源、自然景观、地质概貌。概貌介绍型考察记具有普查性、纪行性、纪实性和直观性的特点[2]33。
    按照对考察对象的分类,《暴风雪的夏天——南极考察散记》既有对地质地貌的考察,也有对生物的探究,还有对自然现象的记录以及对人文风情的思考,可以说是一部融合了科学考察、风景介绍、文学描述于一体的作品,全面翔实地展现了南极风貌以及我国科学家对南极的理性探索,具有极强的阅读性和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
    《暴风雪的夏天——南极考察散记》的创作特点
    按照写作范式来划分,《暴风雪的夏天——南极考察散记》属于随着作者的行踪进行记录,按照时间顺序和考察对象类别写成的考察记。在考察记中,作者以《光明日报》副总编辑电话中的一句“到南极去”作为开头对考察得以成行的原因进行说明,接着便将其如何对南极产生兴趣,如何通过努力拿到前往南极的许可证的过程娓娓道来,一个为梦想坚持不懈,不忘初心的人物形象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图1《暴风雪的夏天——南极考察散记》(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12月)
    全书共22章,约15万字,包括:到南极去;地球最南端的城市;最后一个晚上;它的名字是海盗;前面发现了冰山;你好,乔治王岛;初访南极洲;新年之夜;邻里之间;访问企鹅的王国;风雪长城站;冰海探险;象岛和磷险;挺进南极圈;别林斯高晋海的风暴;登上雷克鲁斯角;乔治湾的死火山;舟中夜话——一个海洋生物学家的自白;大海的礼物;崛起在冰原的长城站;再见,南极洲;茫茫天涯路。金涛笔下的南极是富有生命力的,整部南极考察记注重真实记录,每一章的标题都紧扣南极考察这一主题,用优美清新的语言来展现南极的宏伟壮阔。作为一部概貌介绍型科学考察记,《暴风雪的夏天——南极考察散记》非常注重遵循该类型考察记的四个特点:普查性、纪行性、纪实性和直观性。
    在考察记中,作者广泛取材,对一路前行经过的城市,都以真实生动的笔触加以叙述。在“地球最南端的城市”一章中,作者通过对所考察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态和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出乌斯怀亚这座背山临海、富有南美情调的小城全景,读者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南美风情鲜明的特点,这体现出考察记的普查性这一特点。在描述乌斯怀亚著名的比格尔水道时,作者写道:
    这里的景色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号称世界公园的瑞士。比格尔水道像个波平如镜的湖泊——当然是天气晴好,无风无浪的时候,它悠闲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那样宁静,那样安详。对面,戴着银色雪冠的峰峦和黛青色的山坡,在蓝天和海水的映衬下,壮观极了。从码头上乘游艇,可以一直驰向海湾深处,那里有岩石裸露的海豹岛和鸟岛,成群的皮毛黝黑的海豹挤成一团,躺在阳光下睡懒觉。
    纪行性的特点在文中更是随处可彰,例如在第三章“最后一个晚上”中,记述了船队离开补给的乌斯怀亚港口继续前行的情景,将众人行迹所至之处一一介绍之余还突出刻画了众人的情绪变化:
    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也许是意识到明天就将离开乌斯怀亚,暂时告别人类的文明世界,等待着他们的南极是没有人类居住的冰雪王国,因此,他们十分依恋这风光旖旎、热情友好的小城。那窗户里透出的温暖的灯光,那笼罩在暮色中的房舍,无不在他们心头引起对遥远的祖国亲人的怀念。
    第十五章“别林斯高晋海的风暴”中,在描写船只遇险时,作者还原了真实的险情,非常具有纪实性:
    “拉不上来就砍掉它”!船长张志挺大声命令,副船长徐乃庆和政委周志祥带着船员飞快地下到后甲板,那里是一片狼藉,堆放整整齐齐的缆绳搅得如同一团乱麻,有40多米已被拖进海里。那船尾橘红色的五吨吊车被削掉脑袋,驾驶台的舱盖不见了。而且,海浪仍在气势汹汹地翻过船舷,冲上甲板,朝人们身上猛扑过来。
    在考察记中,体现直观性特点的场景更是数不胜数,每一个对南极风貌的描写,都是直观生动的,例如第六章“你好,乔治王岛”中作者描述乔治王岛的其中一处企鹅岛,灵活多样的描写手法使读者宛若身临其境:
    这就是有名的企鹅岛。在岩石裸露的山坡和积雪消溶的海滩,栖息着数也数不清的企鹅。从望远镜中望去,一群群企鹅有的伫立在浪花飞溅的海边礁石上,有的群集在披着雪被的山坡上,还有一些喜欢登高远眺的勇士,跑到山坡的最高处,当然那些山坡的海拔不算太高。
    简而言之,《暴风雪的夏天——南极考察散记》作为一部规范的科学考察记精品,除了具有考察记上述四个写作特点,还包含了大量科研工作者克服艰险,在恶劣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索的场景,文中不乏对科学工作者认真严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的刻画和对科考队员排除万难、沉着冷静的场面的真实记录。
    这部南极考察记之所以能成为传世作品,离不开作者精准的眼光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作者认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相辅相成的,科学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应该向人文科学学习。研究客观事物,应该把要研究的东西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考量,就像写好考察散记一样,把天文学、化学、历史、文学、宗教和民俗糅合在一起,才能延伸科学研究的深度。所以在考察记的撰写过程中,作者侧重于对考察对象的了解和知识的积累,侧重于探讨和揭示考察时所观察到的对象和事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做到了对真实情况既有直观的叙述,又有科学的论证。规范的表达和丰富的知识点穿插在对南极风貌的描写中,体现了作者对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第十章“访问企鹅的王国”中,作者在介绍企鹅王国时,先通过刻画企鹅憨态可掬的形象以及自己在火地岛当地人圈养地的见闻,说明企鹅的适应能力极强,然后插入《航海日记——达尔文环球考察日记》中对企鹅习性的描述,再谈及企鹅的种类及分布。可以看出作者的知识面相当广阔,论据充实且条理清楚,对企鹅的了解非常精准。
    在金涛的考察记中,不仅有对自己经历的描述,也有对所到之处趣味性故事的叙述,还有对采访对象专业的涉猎,这背后是他对南极圈生物和地理环境的知识储备。
    正如前文所说,概貌介绍型考察记有科学游记的特点,虽然文体接近于散文,但是在描写考察对象的时候并没有像散文一样合理想象或者随意夸大,叙述是真实自然的,并且强调直观性和形象性。在金涛的科学考察记中,不管是对科研工作者的描述还是对地质概貌的叙述,其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丰富的编辑经历都让写作锦上添花。
    结论:知行合一是科学考察记创作的重要保障
    从科学考察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知识和信息的真正来源是“行”,而不是死的书本,不“行”就得不到有用的信息资料。在一部科学考察记的创作中,作者进行实地考察并真实客观地记录只是其中的两个基本环节,要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考察记,还需要综合一个人多年积累的学识、意志力、身体素质还有心理品质。
    纵观金涛先生科学考察记的写作,可以得出这样的认知:考察者本身的理性思维、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文学功底以及对于命运中机遇的把握,都是一部成功且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考察记的必备因素。因为科学考察记的写作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写作,作者除了需要亲临现场、实地调查,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过硬的意志品质,这样才能凝练成一部具有科学参考价值且脍炙人口的著作。所以,读万卷书,只是迈向成功的开始,也是不可或缺的奠基石。在南极的暴风雪中,能够每日笔耕不辍,记录下实地考察中的点点滴滴,源于作者的毅力,源于大环境中科考队员的相互鼓励。所以,时至今日,这部经典的考察记对当下的考察记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笔者认为,科学考察记的创作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应该具备精准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拥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纯净心灵,关注祖国乃至世界前沿科学研究的进展;其次要走进科学领域,了解科研工作者,时刻跟进他们的研究进程,把对科学的关注落实到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上;再次,要拥有对生活的敏锐判断力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力,科学考察记并不是像科学童话、小品般坐在房间里就能够写出来的,“行”才有效,所以,考察者亲身参与是首要的,只有勇于迈出脚步去亲身经历,才能用自己的感官去捕捉尽可能多的信息,去磨砺意志,练就强健的体魄;最后,在艰难的环境中进行考察,需要时刻记录,做好时间规划,抓住灵感乍现的瞬间记录下文字,获取第一手资料,不能单纯依赖自己的记忆来对信息做整理,而且要具备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传统,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脍炙人口的科考作品。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科学考察和旅行探险活动的次数不断增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科考写作和传播中来。科考爱好者不再只有科学家和记者,而是发展到了各行各业。科学考察与写作不再仅仅局限于记录考察事件本身,也开始传播科学考察者在考察过程中展现的人格魅力,致力于让社会大众知晓科学考察的深刻意义。
    《暴风雪的夏天——南极考察散记》中,践行着“知行合一”理念的金涛将南极之行的自然风光、奇妙生物和科考人员的生活点滴直观翔实地记录下来,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展现了赴南极探险科考的工作人员不畏艰苦、积极勇敢的精神面貌。时至今日,这部考察记对如今的考察记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唐叶,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现为中国科普研究所理论室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外科普动态及青少年科学素养监测和评估。
    参考文献
    [1]林文勉,程克夷,程国安.基础写作辞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11.
    [2]喻健.科学考察记的写作[J].新闻爱好者,2007(10):32-33.
    本文转载自《科普创作》2019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