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阿多诺最重要的理论贡献被主要归到社会学、音乐批评和传播学领域。在社会学方面,作为德国社会学协会的主席,他在与科隆学派的实证主义论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让社会学除了经验研究之外仍然保留了批判性的价值;在音乐批评方面,他对贝多芬、舒伯特、马勒、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和爵士乐的批评让音乐成了一种可以称得上是哲学的艺术,至今在世界音乐理论界,围绕着《新音乐的哲学》进行的争论仍然没有得出最后结论;在传播学方面,他在美国期间开创的文化工业理论是战后传播学理论的几大理论基石之一。 如果没有阿多诺的文学活动,西德50年代的文学就是不可想象的。在“内心流亡”文学、“砍光伐尽”文学、“四七社”等现象中,阿多诺都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这里要提到一部在西德曾经非常重要的杂志,它至今对于国内读者而言还是陌生的。这就是创刊于1954年的《音调》(Akzente)。在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德国学生都与文学几乎彻底断绝了关系,能读到的作品只有由占领国(尤其是美国)审查机构选择过的少量小说和诗歌。即使在战争中间,因为法西斯的缘故,很多重要的经典作品也在已经销毁或是待销毁之列。西德文学青年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如饥似渴地阅读英语和法语文学,不断进行形式试验,以寻求一种新的文学语言,这一过程被《音调》记录了下来。这份文学杂志由瓦尔特·霍勒雷和汉斯·本德尔创办,60年代中期成为最重要的文学杂志。当时居领先地位的文化刊物是《水星》《月份》《法兰克福评论》。它们只是附带发表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与这些刊物相反,《音调》只限于刊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文章。《音调》创刊后最先讨论的话题是诗歌问题,在理论上视现代诗为对消解人的个性的社会的断然拒绝,在现实中视现代诗为诗人保障之个性自由存在的最后一个空间,为50年代联邦德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50年代迷惘的青年人中间,有这样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创作文学作品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胜利者和失败者同样带来精神创伤,在德国,忏悔的意识深埋在每一个饥饿的幸存者心中。即使在“马歇尔计划”开始前,饥饿到极点的德国人也在思考:德语死了吗?那是他们的祖先,他们伟大的歌德、海涅、席勒、施莱格尔、荷尔德林、尼采都使用过的美妙语言,但也是希特勒和戈培尔使用的罪恶语言,是纳粹进行反犹宣传的语言,在这场历时12年的大灾难中,德语被彻底糟蹋了。此外,显然东德和西德的语言也成了两种不同的语言。作为施害者与受害者,如何言说与用什么语言言说,都是亟需解决的难题。阿多诺的“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无疑给很多想要用诗歌来表达情感的人以巨大打击,但很快策兰的《死亡赋格》给他们带来了希望,甚至后来阿多诺也重新解释了这个警句的含义。在《形而上学的沉思》一书中,他写道:“长期的痛苦有得到表达的权利,就像一个受折磨的人不得不尖叫一样;因此,说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不能再写诗可能是错的。”但这不表示他认为战后的所有诗歌都是值得原谅的,比如在当时与策兰齐名的表现主义诗人齐格弗里德·本恩,在战争时期曾表达出亲近法西斯主义的倾向。阿多诺认为如果对于战后揭露出来的令人发指的法西斯罪行(比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熟视无睹,仍旧继续在那里低吟浅唱,温情软语,推崇主观,返回内心,这样的诗其实就是欺骗和伪善。在阿多诺看来,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存在后即便要写诗,也得要有新的形式新的语言,对诗的本质要有一个新的理解。本恩的诗歌不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给整个人类带来的震惊,拒绝文学的社会性本质,强调诗意“纯粹”,鼓吹艺术与历史生活相分离,属于被阿多诺批评的诗歌种类。 另一个问题则是50年代中期的长篇小说危机。1954年在一次由一个文学杂志组织的对联邦德国当前文学意见的专家调查中,阿多诺很不客气地在评审意见中指出了当前长篇小说的问题。没过多久,这条意见就扩展为以《当代长篇小说中叙述者的位置》为题的文章,在文中,阿多诺批评说当今世界已是如此复杂纷繁,多变异常,仍从19世纪文学模式的角度,已经不能去表现和反映当今世界,因为“世界历程已不再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历程”,仅从一个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角度已经不再可能“暗示现实”,不再可能把握住世界的脉搏。此外,早期战后小说在面对历史的问题上明显带有回避倾向,作家假设德意志民族被分成了两个对立的世界,其中那个好的德国的最高境界是歌德的人文主义。许多德国人都更愿意接受这种两极论的观点,因为在对抗纳粹野蛮思想的过程中,把自己归入好的阵营,是一种精神减负。在阿多诺这篇文章的刺激下,首先在“四七社”成员中爆发了第一部真正具有革新性的、全民关注的长篇小说——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后来在法兰克福诗学演讲上,格拉斯也以《奥斯维辛之后的写作》向阿多诺的格言作出了回应:如果还有可能或一定要写的话,也只能按照阿多诺的那个告诫,即只能以写来反抗。 用如此短促的篇幅介绍阿多诺的文学思想和影响显然是不够的,但我想,对于那些依然把文学的力量和责任记在心上的人来说,重新阅读阿多诺一定是值得的。尤其是那些随笔中令人抚卷沉思和振聋发聩的格言警句,会让读者在获得真理性启示的同时,也获得解谜般的快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