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乌托邦与……“视差之见”

http://www.newdu.com 2019-08-12 澎湃新闻 李公明 参加讨论

    
    《视差之见》,[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季广茂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629页,79.00元
    在面向大海和渔村的南方,在酷热难熬的6、7月,读什么不可以,为什么偏偏要拎起斯拉沃热·齐泽克,还是那部600多页的《视差之见》(季广茂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齐泽克的理论书向来以晦涩难懂著称,这部书据说是他的哲学理论之代表作,尽管译者在“后记”中说该书与齐泽克此前著作有“质的差异”(态度更加冷静、客观和理智,思路更加清晰,行文更加流畅……),但是读起来还是很费劲的。不过我也注意到,我手上的这部已经是“2017年11月第4次印刷”,这说明老齐在中国读书界还是挺有市场,毕竟是激进左翼的学术明星。其实,光是目录中的那些词语,什么“被太阳烤焦”、“兵临城下”、“权力与抵抗的视差”、“危险?什么危险?”等等,已足以让我拎起了这部大书。
    “视差之见”,书名原文是“The parallax view”,很准确简捷。我想起美国历史学家布鲁斯·卡明斯的《视差:美国与东亚的关系》的原书名是“making sense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直译只是“认识(或理解)美国与东亚的关系”,译者却用了“视差”这个概念。卡明斯在2002年的“平装本前言”中提到,该书的目的是既从东亚一方,也从美国一方认识双方复杂的互动关系,这就是观察者位置的差异;在“导论”中还提到对美国与东亚双方互动关系的考察必须首先去除自己的视觉中的“黑斑”,因此可以认为中译本的书名是有根据的。所谓“视差”(parallax),就是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产生的位置或方向上的视觉差别。在齐泽克这里的“视差”的意思当然更明确,也更哲学、更深奥:“视差的标准定义是:客体显而易见的位移(在某个背景下,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位移源于观察者位置的变化。观察者位置的改变提供了新的视线。”(26页)接下来就是“随之而来的哲学迂回曲折(philosophical twist)”: 黑格尔、拉康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存有论,凝视与盲点,反射性迂回曲折,反射性短路……马上就上来了。译者在“后记”中有解读,简单来说,齐泽克认为“视差”不仅是因为观察者位置的变化,而且也是因为被观察客体的变化;观察者的“盲点”不仅是主观的,也是因为观察对客体造成的影响使客体“返还”给观察者的。这里当然涉及到关于“现实”的理解,对于齐泽克来说,任何现实都是“符号性现实”。在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可以说明现实是如何在被观看中改变的。“在朝鲜非军事区南面,有个罕见的观景点。那是剧院般的建筑,有大屏幕般的窗口,面朝北方。……仿佛是为了配合这种虚构,朝鲜在这个剧院的前面建造了一个如假包换的赝品,即一个由排排雅舍组成的模范村落。一到夜幕降临,尽管空无一人,雅舍里面还是华灯齐放。这不就是有关框架(frame)自身的符号功效的纯粹例证吗?……这里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只是透过框架来观赏,现实就摇身一变,成了自身的表象。”(46—47页)我相信这个例子大可以举一反三,因为被观看而造成的现实表象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并不缺少。可以说,“知识的增长并不能克服视差,因为视差构成了我们的‘现实’”。(“译者后记”)因此,尽管我们在观看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时候还是要提醒自己要“换个角度”、“换位思考”,但是我们不应该相信真的可以彻底消灭视差,在涉及政治的斗争中更不可以天真地以为可以用“兼听则明”来说服对方承认“真相”。说到这里,忽然想到这本中译本封面上的作者头像,虽然只有半边脸、一只眼睛,但是读者不会感到有任何怪异之处,因为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视觉思维——很自然会在头脑里把另一边脸、另一只眼睛补充上去;但是回到该书的核心概念“视差”,可能会有全新的发现:其实你并不能证实这个形象也和常人一样有两只正常眼睛,你更不知道如果有的话,那只眼睛的状况如何。这似乎是对于齐泽克在该书中反复论述的“视差分裂”的最好的形象隐喻。
    齐泽克从“视差”出发,建立和完成了他独特的存有论,其中包含有视差客体、视差分裂、主体分裂、视差与实在、视差与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等理论“装置”,揭示和强调普遍存在于自身中的差异。据说“如此一来,他使自己原本分散的哲学见解融为一体”,并使自己与其他当代哲学家区分开来、卓然独立。(参见同上)话是这么说,齐泽克“做哲学”的方法还是一以贯之:在灵光飞溅之下旁征博引,文艺、宗教、哲学、政治等领域无远弗届,无数的例子、片段、笑话随口拈来,想要一本正经地读出个完整的理论构架和前后逻辑关系并非易事。可以相信的是,“视差”讲的就是哲学、政治学等等。哲学不是教你某种知识,而是启发你学会对思维的思维,以及对想象的想象,还有就是以“视差”看待视差;政治学并不需要你背诵教条,而是需要你明辨是非、抛弃怯懦、拍案而起。其实,对于不是专门研究齐泽克的读者来说,与其捧着这本书逐章细读、苦思冥想,倒不如东顾西盼、率性而读,可能反而更有收获。齐泽克曾经说,对于研究罗尔斯或黑格尔的人来说,是否认真读完《正义论》或《逻辑学》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像皮埃尔·贝亚尔说的,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象的某一个特征上,让那个特征渲染你的整个进路,这是产生某种真正新东西的唯一方法。这可能是齐泽克的读书秘诀,我们也不妨学着点。但是有时候齐泽克也会抱怨人们并没有真正地阅读他的书,而只是在寻找一些可以以他们的方式阅读的短句和段落。当然他这么说的语境往往是因为看到立场对立的双方在同时指责他的观点。
    不管怎么说,有时候我们真不必问自己是否读懂弄通了齐泽克,需要问的是,这位左翼斗士和嬉皮士给你带来什么灵感,是否鼓起了你的勇气?假如你和齐泽克一起走向沸腾的大街,你会希望自己和他做些什么?就如眼前这部很厚的书,还可以用来做什么?猛然想起几年前看到的一幕情景:在城市马路中间有很多年青人坐在地上看书,那种感觉很奇特、很令人感动,书本走出了课堂和图书馆,阅读的行为有了全新的涵义。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且还有书作为某物的可能性,比如在某些脆弱的猝不及防的时刻,书、尤其是很厚的书可以被用作抵挡的另类盾牌,也可以作为某物被用力地投出去。这令我们想起导师的名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特定情境中的书——某物就从批判的武器转换为武器的批判。忘记齐泽克在哪里讲过,大意是在危急关头,那些潜藏在深渊的⼒量会猛然冲破理智的压制,让身体爆发出理智无法解释的疯狂行为。对于旁观者或审判者来说,无论如何看待和评价,必然会出现种种“视差”,有很多东西必定是无法产生共识的。
    还有就是翻译的问题。有评论者认为该书的翻译基本上还是不错的,但也具体指出了一些误译和漏译的地方。应该说,对于像齐泽克这样既沉迷于理论漩涡同时又脑洞大开、口不择言的思想家来说,任何翻译上的误失都是难免的。有些概念的翻译真的很难,比如“cynic”,旧译“犬儒派”,译者在该书译作“狗智派”,咋看很难听,但是译者以一大段译注说明在齐泽克这里的“cynic”与古希腊和19世纪以后的“犬儒主义”有根本的区别(7页),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顺带要说的是,齐泽克在另外两本书里对他说的“犬儒主义”有更清晰和更能触动我们的描述:1,在威权统治下,邪恶依赖人们的默认来维持和进行着,“人们很清楚那个虚假性,知道意识形态普适性下面掩藏着特定的利益,但他拒不与之断绝关系”(《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40页,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我们知道权威中没有真理,但我们继续玩它的游戏,继续服从它,为的是不扰乱事物的正常运行……。’真理在功效的名义下被悬置了:对体系的最终合法化就是,它还有效。”于是“在理论上(在学院的实践或写作中),随便怎么解构,随便解构什么,但在日常生活里,要玩主流的社会游戏!”就这样,“当我们以为自己玩弄了权威的时候,我们恰恰成了它的牺牲品”。(《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3—4页,尉光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这样就很明白了。但也有一些概念的翻译虽有出新之想,但是反而不如旧译。如该书把“big Other”译作“大对体”(28页),如果不附原文,真的难以捉摸。这个“big Other”之前有人译作“大他者”,我认为是更准确易懂的。
    在齐泽克关于观看、视差、行动与命运的政治学分析中,时间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他很独特的贡献。他从卡通世界中看到两个截然相反的、与我们日常现实的逻辑背道而驰的情景:1,一只猫走进悬崖的上空,两脚高高离地,却并不落下。只有当它向下俯视并意识到自己的脚下并无坚实的大地时,才会跌落;2,某人目睹了他人开着一辆汽车过去,他向开车的人发出微笑和招手示意,过了很久之后才意识到那人开走的汽车是偷他的,微笑顿时变成愕然。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时间上的延迟,前一种是“看到”是事情(跌落)发生的前提,后一种是“知道”来得太迟。那么,他马上延伸到对政治学问题的分析,很值得摘引在这里:“某个政治制度陷入深重危机,却能苟延残喘,这仅仅是因为它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死去。难道不是这样吗?到了某个时刻,那些当权者(如同我们通常说的那样)‘对自己的信心丧失殆尽’,不再相信自己,承认游戏已经结束。这个时刻是至关重要的。……当权者可以延长自己对权力的绝望掌控;战斗可以继续下去,伴之以成河的鲜血与遍地的尸体,即使游戏已经结束。同样的权力结构解体的政治过程还为第二个过程提供了案例,在那里,意识与事物的实际状态发生了错位:当权者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时间已经结束,他们正在观赏的过程正是他们自己的葬礼,所以他们微笑和招手,就像那个白痴,向着偷走他的汽车的窃贼示意……”(331页)还有比这更精彩、更真实的权力崩溃前的景象吗?视差理论在这里成为鼓舞反抗者的批判的武器。
    齐泽克的批判性是全方位的。他批判资本主义,也批判西方的左派精英;他批判国家的压迫性,但却肯定国家干预对于经济的作用。站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毁灭性影响的批判立场上,他仍然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极力讽刺“福山主义者”(Fukuyamaist)。他认为今天面对的困境无论是自由民主式的全球资本主义或者是回归传统价值的做法都⽆法解决的。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作为激进左翼思想家,齐泽克提倡的对权力压迫的反抗也是全方位。他对今天西方的左翼主流很瞧不起的地方是认为他们只会或只敢关注像性别、环保等文化问题,他甚至提出要探索某些“新的人民自组织形式”,认为这可能事关我们的⽣死存亡,那种人民自组织既不受传统国家的控制,也不听命于市场。你可能会说这是一种乌托邦,但是齐泽克不这么认为。什么才是乌托邦?齐泽克有一种说法乍看起来是我们意料之外的,但是稍微想想就明白这是真的:他说人们总以为事情可以按它们现在的样子永远继续下去,不管什么全球变暖、移民问题等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再勒紧点裤腰带,我们就能生存下去——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乌托邦”。答案是:“我们必须采取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参见《专访齐泽克》:“末日正在靠近,但没人相信它会发生”,来源:finance.sina.com.cn)他总是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观察世界,提出不乏独特性与尖锐性、当然也是充满争议性的见解。
    虽然不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仍然应该在南方的太阳下面对大海和渔村,这时候你还记得由Boyzone小组演唱的那首英文歌曲《No Matter What》吗?“无论他们如何称呼我们 / 无论他们如何诋毁我们 / ……我不能背叛我的信念 / 我知道我们的爱将永恒/……无论他们如何告诉你们 / 无论他们对你们作什么 / 无论他们教给你们什么 / 你们坚信的才是真理 / …… 无论那里如何荒芜 / 一个梦想正在诞生 / ……无论他们如何判决我们 / 我将永远和你在一起 / ……无论太阳是否明亮 / 或者天空是否蔚蓝 / 无论结局如何 / 我不能背叛我的信念 / 我不能虚伪地活着 / ……无论如何 / ……对我来说,这就是一切。”听起来这也应该是坚定的左翼斗士齐泽克愿意点唱的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