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写外国文学史,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真正能从本国读者需要出发,体现我国学者本土意识的文学史著作,对作者的文化视野与学术素养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近出版的《美国小说:本土进程与多元谱系》(以下简称《多元谱系》)便是这样的一本著作,它不仅对我们深入了解美国文学、解读和理解美国小说的生成和嬗变的各种复杂元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对我们反观现当代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纵着剖,横着切 翻开这部756页的厚重著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达九页的目录。但长长的目录丝毫不给人冗赘、繁复、芜杂之感,相反倒是层次清晰,条分缕析,思路井然,语句凝练。每一章标题下都配有副标题,既有宏观概括,又有微观阐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印第安谱系一章聚焦土著文明与外来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清教谱系着力探讨美国小说创作发生的深层动因,语言谱系探讨美国英语为美国小说的本土化打上的外部标签,黑人谱系、犹太谱系、新老华裔谱系、拉美裔谱系、印度裔谱系、日越韩菲阿等亚裔谱系给美国小说熔铸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美学表征,而后现代谱系、大众文化谱系、生态谱系和政治谱系则共同构成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外部因素。各种谱系虽不是以均质的文学形态出现,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推进和影响着美国小说的本土化进程。对于这样一部大部头的著作,读者却能够很容易地抓住作者的学理思路和主旨重点。论述中,这部著作把文本与文学现象、文本与文学史交织在一起,既有内在的逻辑和规范,又不拘泥于文学史写法的既有形式和套路,有血有肉,有理有据,有内有外,有详有略;既高度概括,一目了然,又锱铢必较,泾渭分明,信息量大又全无枯燥之感,线索繁多又无杂乱之感,不得不叹服作者的独运匠心。 一般来说,文学史的编写有几种约定俗成的模式,作者通常采用线性的叙述模式,按照时间顺序对文学发展的历程作纵向的梳理,以展现文学现象发展的连续性、延续性;又或者以百科全书的样式,分门别类地囊括各种文学思潮、各种文学题材、各种文学样式。国外的文学史著作也概莫如此,从斯皮勒的《美利坚合众国文学史》到艾略特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和伯科维奇的《剑桥美国文学史》,都能找出这样的痕迹。《多元谱系》却另辟蹊径,抛开分门别类的等级分配,先是大刀阔斧地横向在当今美国文学这颗大洋葱上拦腰切出一个剖面,将各种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主流的非主流的、严肃的通俗的都推到前台,在横向解剖出现象的同时,每章又向纵深探析,以期透过表象,看到内在腠理和骨髓的深处,看出其内在的纹理关系。这种纵深开掘、横向比较的写法,展现出的不是关于文学史的一条条线性的线索,而是一种空间感、立体感和多维感,让读者不仅看到美国小说的源和流,也看到了其横向展开的谱系和脉络,展示出一个发展到今天的美国小说全景图。 收得拢,放得开 虽然是个全景图,但《多元谱系》绝非包罗万象,鱼龙混杂,而是取精用弘,收放自如。作者虽纵横捭阖,旁征博引,但也深谙简约之道。《多元谱系》开篇就阐明其重点放在美国本土小说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之上,主要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美国小说的生成以及少数族裔小说的心理构成、美学特征及其对“主流”小说的影响乃至进入主流的过程。作者探讨美国小说的本土化进程,探讨美国小说如何摆脱英国气派,最终形成真正美国本土气派、有很强辨识度的美国小说。这其中的过程和因素是繁杂而众多的,要想讲得清、说得透谈何容易。但作者采用谱系一词来勾勒美国小说本土化进程的全貌,揭橥美国小说本土化的诸多侧面和各种要素,成就了《多元谱系》的又一亮点。 正如杰姆逊所言:“谱系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消除关于所谓线性历史、阶段论和目的论式的编纂史学的传统的理论顾忌。”《多元谱系》共分14个章节,各部分之间既浑然一体,又相对独立,既统筹兼顾,又重点突出。作者的思路是开放的、发散的,但下笔却是严谨的、内敛的。就时间来说,《多元谱系》囊括了从哥伦布发现北美新大陆之前就已存在的印第安口头文学到如今作为亚裔文学的一股新鲜力量正在悄然崛起的日、越、韩、菲、阿等在内的所有美国文学;就类别上来说包括了口头文学、严肃文学、通俗文学和族裔文学;就内容上来说,跳脱了从文学层面阐释文学样式发生发展过程的束缚,结合了美国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历史研究、政治研究、生态研究等多个批评视角,综合考虑到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族裔、政治、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真正实现作者所说的“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去研究由多元文化催生出的美国本土小说这个现代的宠儿”。在作者这种宏大的构思下,撰写美国文学史通常要考虑到的“美国文学史与美国历史的关系”“美国严肃文学与美国通俗文学的关系”,以及“美国文学与美国英语的关系”这些矛盾或障碍都巧妙地得到了化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多元谱系》这部著作是真正的跨学科、跨文化的跨界之作。 既在此山中,又在此山外 总的说来,《多元谱系》打破了以时间为经的传统文学史写法,以谱系为经,以专题为经,以历程为纬,以现象为纬,从文学发生学、美学、文化学、生态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个批评视角出发,对美国小说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交叉论证,跨界审视,纵剖横切,多面呈现,从而实现了立体多维的论证效果。 从《多元谱系》的精妙构思与凝练辨析辐射出去,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思路,作者之所以能够做到深入浅出、驾轻就熟,与作者宽广的学术视野与深厚的文学文化修养密不可分。虞建华2004年在评论朱振武的《在心理美学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论》时说道:“作者学术视野广阔,理论功底深厚,不但见解独到,而且文采横溢,实在难能可贵。”著者朱振武既是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又是作家、翻译家和评论家,在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翻译学研究等领域都令人称道,这就使得他能跳出一般文学研究学者的窠臼,以更宽广的关怀、多重的身份和多种的角度看到更多的侧面。 显然,《多元谱系》的作者已经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关于美国小说本土化进程的完整的知识谱系。在作者看来,没有比较,就不能有鉴别,就不可能看到美国文学的源与流;没有对世界文学、文化、历史和思想史的熟稔和观察,没有这种行走在多个学科间的跨界视野,是不可能看到美国小说从亦步亦趋到半推半就,从挣脱桎梏到实现独立,再到引领文坛的整个嬗变过程的,也不可能看到其来龙与去脉。所以作为学者,我们不能把自己局囿在狭隘的小圈子里或逼仄的单一知识体系中,庶几方能跳出学科藩篱,打破学术壁垒,冲决传统桎梏,摆脱思维定式,成为有文化自信、批评自觉和话语创新能力的真正的学者。这些都是我们在《多元谱系》中看到的,也是我们寄予厚望的外国文学学者乃至中国学者的国际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