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塞罕坝的文字已读过不少,但仔细读了冯小军、尧山壁合著的《绿色奇迹塞罕坝》(河北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版)之后,还是被深深打动了。这部长篇纪实文学用聚焦的方式,从小处落笔,从细处着墨,仿佛一地碎银映照着塞罕坝无数个闪光点。塞罕坝是人间绿色的奇迹,然而这奇迹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是如水滴石穿,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绿色奇迹塞罕坝》正是向读者展示了这些点点滴滴,见证了奇迹是怎样发生的。 作品以时间为轴线,串起散乱的珍珠。该书从塞罕坝1962年开始创业写起,直到2017年领取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全面书写了塞罕坝的创业史,是一部人类精神的史诗。但作者并未采取大开大合的写作方式,而是把笔触深入到角角落落,着眼于小视角、小局部,乃至小人物。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没有讨巧,肯下笨功夫,用脚底板写作,将足迹留在了塞罕坝的每一片土地。所以,该书的采访显得格外扎实可信。在书中,育苗的、造林的、看林的、营林的、技术工、社会工、管理人员、宣传干部、家属子女等等,凡塞罕坝涉及的各色各种人士,无不纳入作者的笔端,描绘出一帧帧真实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森林世界图景。 这些看似细微散乱的细节,组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美丽的项链。《六女上坝》的故事就是这条项链中间的一颗珍珠。陈彦娴是六女中的杰出代表,在上世纪60年代初,她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将青春和激情投入到塞罕坝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一干就是一辈子。书中她和父亲的对话让我们看了热血沸腾。在联合国颁发“地球卫士奖”仪式上,陈彦娴作为塞罕坝代表发言,成了塞罕坝的标志性人物。此外,作品对主要创业者刘文仕、张启恩等人赋予较多笔墨,在不同的时间段串联了他们的人生故事,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铺展,但他们命运的坎坷、奋斗的艰辛、意志的坚定都得到了生动地展示。经历过淬炼的灵魂才是崇高纯净的灵魂,他们在艰蹇多舛的命运中矢志不渝,更显其人格光辉。 《绿色奇迹塞罕坝》以细节取胜,好看耐读。该书共分作13章,整体上既有时间上的纵向延伸,又有横向不同着眼点的侧重,比如第九章“锅碗瓢盆交响曲”写塞罕坝人的日常生活,第十章“坝上伉俪”则写了一组联结同心的爱情故事,每一章都由多个小故事组成,每篇都很短,也就千字左右。作者善于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注重细节,讲述了一个个或生动有趣或感人至深的故事,反映出塞罕坝人丰富博大的内心世界。如《难忘一毛钱饭费》一章,短短几百字,写张启恩场长一次来林场检查工作,正赶上吃午饭,就和职工一样排队买饭,结果吃完就急匆匆走了。食堂管理员曾学奇心想:怎么吃饭不给钱啊?心里就有了一些瞧不起张启恩的意思。“正这样想着的工夫张启恩回来了,一边走到曾学奇对面一边抱歉地说道:‘你看我这记性,忘了交饭钱。’说着给了曾学奇一角钱:‘不用找了。’”短短的篇幅居然也有回环曲折,把食堂管理员的认真、张启恩场长的廉洁都如实烘托出来了。另外如《狼哭》《不是野人胜过野人》《坝上女汉子》等,都写得很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写护林的《巧斗》《守夜》等章节有细节、有对话,活灵活现,现场感十足。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故事时秉持着客观、真实、平实的态度,讲究对事情真相的还原,没有人为拔高、美化、煽情,没有给人物脸上涂油彩,生活气息浓郁,非常接地气。像《林场户口和“老丈人村”》《“驴粪蛋”和“三大王”》《工棚里的哨谱》等,真实反映了林场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在艰难困苦中顽韧的意志和不乏乐观的生命底色。 《绿色奇迹塞罕坝》可谓一部落细、落小、落实的书,凸显出感人的艺术效果。塞罕坝是一个人间奇迹,《绿色奇迹塞罕坝》不仅书写了创造奇迹的人的崇高伟大,而且让读者看到他们在生活中是如此真实、亲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