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关键词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2)

http://www.newdu.com 2019-07-19 《求索》2019年第4期 金永兵 参加讨论

    二 马克思主义文论关键词研究的问题及突破点
    我国目前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中对核心概念、术语、范畴的“关键词研究”较为薄弱。主要著作可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内容的辞典式研究,这类作品较少,较具代表性的有奚广庆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辞典》、陆梅林等人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等。它们虽以马克思主义为内容,但对文艺理论学科聚焦不足。第二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内容的专题性关键词研究,如潘勇的《时空交织下的本雅明“灵晕”概念解读》、张谡的《“政治无意识”:詹姆逊文本阐释学的“元理论”》等。这类研究大都是单篇论文,但限于篇幅,无法进行充分深化与展开。第三类是内容包含但不限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如廖炳惠编著的《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金永兵等著的《当代文学理论范畴导论》等。不过,这类著作中虽然出现大量聚焦于文学理论的作品,但由于内容覆盖较为广泛,因而无法聚焦于马克思主义。
    从世界范围看,在今天整个世界理论退潮的历史境遇下,聚焦于核心理论概念、术语、范畴的“关键词研究”在西方现在有着比较强劲的发展势头,被认为是推进文学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途径。但就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词研究”而言,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辞典式或资料式研究仍然居于主要位置,马克思主义文论关键词研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既具有基础性意义,又具有前沿性特征。
    具体来说,首先通过这些关键词回到马克思主义原典,在对原典的阐释中厘清概念范畴的基本理据和根本涵义,并注重“概念群”的考察,点、线、面相结合,打破理论范畴的孤立性。借助关键词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诸多关键词并非孤立地生成和存在,而是植根于多元而丰富的关系之中。正是依托众多具有奠基性意义的概念或命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才真正具备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不断生长、发散、扩充的可能性契机,并最终衍生出了多元而丰富的关键词。此外,在具备不同意涵与指向性的诸多关键词之间,还存在着相互指涉、彼此促发的“互文性”关联。这样的理论表现形态,是我们进入立体、丰满、充实的理论体系的路径。
    其次,从思想史的脉络中发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键词的来源或影响因素,在历史化的过程中寻求理论动机。我们可以从词源学角度对特定概念和术语追根溯源,揭示词语的生成语境和演变图景。一方面,注重其历史回溯,沿着历史的长河,追寻和勾勒每一词语的渊源和发展脉络,建构这些术语本身的知识谱系;另一方面,注重考察这些关键词与西方文化传统及当时社会的关联,了解西方学者在创造和运用这些概念时所持有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挖掘相关学科的思想家对这些关键词的表述,揭示其意义在不同语境中的转换,特别是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内的革命性转换,借用阿尔都塞的话来说就是“认识论断裂”。
    最后,通过研究这些关键词的理论谱系及其涵义在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历史迁延,探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民族化、地域化、时代化的特点、倾向和阐释效力。马克思主义文论虽然在总体上具有某种思想底色上的近似性,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诞生的理论思潮各具不同的生成语境、历史动因与理论特色,其中的同一与差异正表现在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之上。以关键词的方式切入其中的历史性理论内核,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新面貌。
    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关键词的研究本身来说,必须着力从两个方面进行变革:一方面针对那些对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的辞典式关键词研究,必须打破其孤立性,不仅凸显“关键词”中“词”的特性,还凸显其在话语体系中“关键”的一面;另一方面又必须深化对“关键性”的理解,认识到“关键点”不在于出现频率高、出现时间早,而是它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
    首先,努力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话语这一庞大话语集群在当代的“中国言说”,使概念、理论群具体延展、共振联结,以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正如董学文认为的那样,不仅要避免“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解释成静止不变的东西,解释成编织所谓:‘中国化’知识体系的材料”;还要避免“把西方现有各种学说‘嫁接’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上,当作所谓‘中国化’最新最高水平的成果”[3]。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并没有很充足的、富有生命力的内生概念资源。而那些非内生的外来理论资源必须被进行足够细致的“拆解分割”和“重新定位”才能实现。对西方输入的理论资源进行关键词分析,固然是要明确这些理论概念在西方话语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但是它更是要通过这种谱系梳理使我们看到中西话语场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了解如何能将这些理论资源置于中国的话语场中使用。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对于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来说,“关键词”的“关键点”不仅在于它们能将多元的理论群勾连在一起,还在于这些“关键词”正是多元话语资源与我国社会总体话语体系相联结的“焊点”和“纽结”。
    其二,在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中,使关键词研究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揭示文论关键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建设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论本身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阐释和深化,而关键词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我延伸、自我补充的“生长地带”。它既是理论的“入海口”,又是理论支流的“分岔口”:正是通过文论关键概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已有其他概念的结合和共振,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理论思潮才汇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大川。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反对将自身体系绝对化、抽象化,将自己封闭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因此马克思主义在诞生之初就具有理论史上罕见的包容性和生发性。把握这一特征,实际上就是从一个侧面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而关键词研究正是将这一特征的根源具体化、理论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其三,在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中,关键词研究以文学理论为切入点,而非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为切入点进行研讨,固然我们依然必须在这种研究中注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但是这种关注是以文学为出发点的注重,而非简单的以政治经济解释文学。反过来讲,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文学理论层面的关键词研究实际上也并不是一种不讲经济,不讲政治,不讲哲学的“圈地式”研究,它反对那种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一个层面的画地为牢式做派。正如伊格尔顿所言,“文学理论并不是一种依靠自身的理性探究的对象,而是用来观察我们时代的一种特殊的观点”[4]。因此,“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之间的关系,依我看来,是马克思主义批评当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5]。文学理论层面的关键词研究可以说是一种试图从美学层面入手来探究马克思主义之中尚未被开掘的精微之处的理论切入。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创作过独立的美学或文论著作,马克思主义文论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完善。这种完善会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话语、哲学话语的理解。
    最后,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中,始终坚持当代化视角,即一方面关注如何通过关键词研究激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当代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关注如何使这些理论成果服务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进而服务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键词研究所强调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包含着过去历史的逻辑,即唯物史观下按照社会总体结构、社会关系、想象关系进行话语实践考察的逻辑,也同样包含着未来历史的逻辑,即关键词研究是着眼于一种针对文学现实和社会现实的理论介入。不论是对关键词及其背后话语演变逻辑的开掘与描画,还是考察具体文化运动和文化实践在社会总体结构中的视角和立场,在这些理论运作和理论生产背后的一项决定性因素应该是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真正介入到文学文化生产,是在过去之中发掘、雕琢出属于未来的种子,为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文艺研究、文艺政策、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提供具有生发性的思想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