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小镇青年:一种态度,一种表达

http://www.newdu.com 2019-07-17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小镇青年:一种态度,一种表达
     
    《与时代谈谈心》(音频书)聚焦文化现象、社会心态,以大时代为底色,以轻阅读为指向,与年轻人360°无死角对话。
     
    为读者提供一个触摸时代、感知社会的窗口,以坦诚、真挚的姿态观察世界,以文字推动更多人理解、包容社会的多元。
    近两年来,“小镇青年”时常成为舆论的焦点。刚刚过去的7月,央视《聚焦三农》栏目推出专题《小镇青年图鉴》,报道了“小镇青年”这一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的“特殊人群”;近日,有媒体发布《相信不起眼的改变:2018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现状白皮书》,以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小镇青年成长、奋斗的生活轨迹和心理状态。为什么“小镇青年”一下子成了热词?小镇青年背后有着怎样的时代图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对于“小镇青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大概存在这样一个模糊的共识:即生活在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中小城镇、年龄在20到40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首次“出场”,可能是在电影领域。在2015年,电影《捉妖记》以24.39亿票房登顶当时的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人们忽然发现,三四线以下城镇贡献了超过40%的票房。接下来,无论是创造56.8亿票房奇迹的《战狼2》,还是在一二线城市收获一地鸡毛却仍然票房大卖的《前任3》,背后都有“小镇青年”的倾情支持。电影只是起点,从网络海淘、电子游戏、新能源汽车,到知识付费、网红经济,小镇青年在许多新兴领域都展现出强劲的消费能力。“得小镇青年者得天下”,如今已经成为商业领域最令人信服的设想和预言。
     
    预言确有根据。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在于尽管一二线城市人均消费能力强,但中小城镇却拥有更多人口,市场规模也就更大。再加上小镇青年不需要为买房置业投入过多资金,同时享受着相对低廉的物价水平,自然拥有更充裕的现金流用于消费。2017年,《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其跨年演讲中,首次系统描绘了基于小镇青年群体的未来商业图景。在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往往是企业家能够最先发现一种商品、一片市场的价值。然而“小镇青年”的标签背后,绝不仅仅只是商业、消费,以及由此衍生的大众娱乐、眼球经济。“小镇青年”拥有远为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小镇青年”消费能力的提升,可以看作是我国居民消费转型升级的一部分。生活条件更好了,选择更多了,美好生活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这样的需求不仅包含物质层面的,更包括精神层面的。“小镇青年”也许不善于利用社交媒体放大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日渐增长的消费能力,反过来也能把内心的价值偏好、情感认同投射到互联网时代的大众媒体当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愿意听长相平平却勤奋努力的毛不易唱起生活的酸甜苦辣,他们愿意陪“村花”杨超越一起流泪、一同成长,他们也有更多闲暇把自己的生活片段放在短视频平台上与他人分享……“消费”很多时候也是一种“表达”,让许多生长在大城市的年轻人看到不一样的生活态度、不一样的情感诉求,以及对未来不一样的期待。
     
    “小镇青年”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他们构成了今天中国社会所要打造的“橄榄型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换句话讲,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小镇青年”,他们日常生活的变化、成长道路上的点滴,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能否实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目标,映照着转型中的中国,能否走上一条更高质量、更均衡、更充分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意义上,“小镇青年”在消费领域和文化层面的“出场”,呈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切口。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给某个群体贴上标签,“80后”如此、“90后”如此,“小镇青年”也是如此,有标签就意味着不完整、不全面。对“小镇青年”的许多概括和描述,很多时候或许显得单薄、片面,远远没能呈现这样一个群体丰富而多样的面貌。但这样的标签反过来又能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提醒我们关注这样一个年轻的群体,关爱他们的成长、重视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发展的舞台,创造一个更加优质的成长环境。
     
    这正是:小镇青年日日新,美好生活别样红。
     
    (文 | 彭 飞)
     
     
    我想谈谈
    小镇青年、下沉市场、“到农村去”……
     
    近几年,围绕三四线城市命名的标签和口号逐渐流行起来。小镇青年,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它并非一个固定的群体,其所包涵的人群是流动的。
     
    随着社会观念的日益放开和大众思想的回归理性,当代青年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提升。
     
    大城市代表着身份和档次,在大城市能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不错的收入,成为“城里人”,是过去很多人所向往的生活,能得到许多艳羡的目光,但背后却要承受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焦虑。相反,大部分三四线甚至被网友调侃的十八线城市所拥有的慢节奏生活状态和较低的物价,反而成了大城市的奢侈品。
     
    现代物流和交通的发达,既降低了生活成本,也解决了人们通行往来的现实困境,如果说以前是“城外人”想到城里去的话,随着观念的转变,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往城外去。从一定层面上说,所谓的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其边界正在日渐模糊。城市身份的边界模糊,必然带来小镇青年群体的流动。可能,今天你是大都市白领,熬夜改稿,过一段时间,就成了“小镇青年”,听着毛不易,刷着杨“村花”。越来越多的人打出“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往次级城市涌动,正是如此趋势。
     
    近日北京发布了新版租房合同示范文本,对违规群租房进行了重点强调,但群租房的处理也就意味着房租的上涨,租户压力无疑又将增大。于是有网友感叹:“在北京工作的每一天,都是为了以后离开北京。”
     
    在刚过去不久的618电商大战中,天猫平台成交增速前十城市中,新疆北屯、山东青岛、新疆图木舒克分列一、二、三名,其他还有湖南邵阳、广西玉林等城市。这些我们以前根本不会关注的三四线城市,如今却正在成为消费的主战场。
     
    一面是大城市的疲惫坚持,一面是小城市的强劲消费,这正是当代青年的态度和表达。我们越来越看重生活的舒适度和精神生活的自由度,城市属于哪一“线”并不重要,外在的体面也不重要,活得自在才最重要。小镇青年并非仅仅只是标签背后的商业化赋名,它的背后,其实更反映出年轻一代对生活方式的重新阐释和鲜明态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