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Colette)生于1873年,是法国杰出的女作家、女性主义者。她一生追求独立和自由,用作品发出了女性独立的先声。柯莱特在法国乃至欧美享誉很高,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指出柯莱特是西方少有的脱离丈夫姓氏、以自己的名字著称于世的女作家。我国对柯莱特的作品译介不多,其短篇小说集《面具后的女人》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 柯莱特生于法国南部勃艮第的一个乡村,她只上过高中,但从父母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20多岁时写成“克罗蒂娜”系列小说,书中的情感真挚自然,当时比左拉的书还受欢迎。由于当时女性出版的困难,作品以她丈夫的名义发表并被他占为己有,柯莱特后来离开丈夫做起了舞台演员、编剧和记者。她敢爱敢恨,挑战社会禁锢,和艺术家、贝尔伯夫侯爵夫人保持了多年的恋情,两人在一次演出中因表演亲昵行为后遭受巨大的压力。 虽然一度生活坎坷,柯莱特从未停止写作。她丰富的生活经历为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一生写了50多部小说、话剧和散文,深得纪德、普鲁斯特等人的赏识。法国评论家安德烈·比利称她为当时法国最伟大的散文作家(这里的散文,是和韵文相对的广义文体)。她笔下的人物克罗蒂娜的衣着和言行甚至引起巴黎女性争相模仿,她的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根据《琪琪》改编的同名电影斩获了9项奥斯卡大奖。柯莱特在晚年担任龚古尔文学奖主席,去世后法国为她举行了国葬。 在法国,柯莱特被看作乔治·桑以来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她始终关注女性的命运,呼吁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她对女性境遇的呈现细腻真实,对人物的内心把握准确自然。她塑造了诸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追求身份的独立、情感的自由和肉体的快感。在一个男性主导的世界里,大胆突破社会成见,确立自身的存在。 柯莱特没有简单地将女性置于男性之上,或是对男性进行报复。她看到爱情、婚姻的复杂与矛盾,熟谙人性的脆弱和两性关系的艰难。对于女性和婚姻,她表现出警醒和谨慎,作品里蕴含的矛盾和复杂性赋予作品丰富的阐释空间。 柯莱特自始至终带着女性的自觉,探索女性的身份和意识。她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表现女性命运的乖舛和困境,也浪漫地营造了一个由女性构成的超逸性别的美好世界。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把柯莱特称为“私密的反叛”。柯莱特推动了法国现代女性主义思潮,激励了后来的女性主义者,比如波伏娃等人,为法国文学打下女性主义的传统。 柯莱特以女性主义著称,这往往掩盖了她的文学成就。她小说的建构、人物的塑造和语言修辞能力都是非凡的,短篇小说尤其精湛。《面具后的女人》一书收录的27篇小说大部分只有寥寥数千字,通过摹写生活的典型场景,为我们打开现代生活不为人知的经验。 在小说《前妻》里,爱丽丝和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在一起很少顾及自己的感受,直到她遇到丈夫的前妻,这个显得自在而优越的女人让爱丽丝产生了捉摸不透的心理感受;《手》讲述了一个匆匆步入婚姻的女子幸福地睡在丈夫的手臂上,偶然发现丈夫的小拇指有点畸形,这个细节让她感到恶心,感情随之面临破裂,而丈夫孔武有力的手则成为被囿于婚姻的她无法逃避的象征;同名的《面具后的女人》写一个妻子在丈夫面前保持矜持,却悄悄地去化装舞会消遣,不禁让读者思考为何女主人公需要一张面具?是因为生活本身给她施加了无形的面具吗? 这些小说的叙事和结构巧妙,轻描淡写之间埋下伏笔;作品富含象征和隐喻,笔触明快而含蓄,充满讽刺与辛辣的同时显得理性而冷静。小说的语言凝练优美,虽然偶尔显得繁复,却具有某种直接性和感染力。柯莱特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具有高度同一性,纪德称赞她“自始至终无一败笔,无一赘语,无一俗套”。 柯莱特的小说不依赖于曲折的故事或奇观,大部分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尽管部分作品也涉及犯罪或谋杀,但作者的志向似乎在于剖析日常生活的横切面,敏感地抓住人物心理的流动,向内挖掘人性的深邃、矛盾,乃至诡秘。她摹写游移不定的细微而险峻的感受,形成陌生化的效果,让读者和主人公一道获得一种“精神顿悟”。 通过新颖而浑然天成的小说人物和场景刻画,柯莱特向我们展示的是永恒的人生际遇,这是剥除了偶然性的世界,一种经过提纯的真相。她的作品揭示出日常生活里的某种必然性,作为虚构的小说因而比现实更真实,正如帕慕克在《天真和感伤的小说家》里说的。 柯莱特书写个体经验,发掘日常中被遮蔽的真相,为复杂的人性尤其是女性的经验开拓了深度和广度。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小说的现代使命是挖掘和扩展我们的内在性。在这个意义上,柯莱特的作品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代性、可读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