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陈平原和冯黎明都对当下的关键词研究秉持这一观点。详见陈平原:《学术史视野中的关键词》,《读书》,2008年第4期;冯黎明:《理论同一性之梦的破灭:关于〈关键词〉们的关键问题的反思》,《文艺研究》,2010年第10期。 ②包括“洪子诚主编的《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南帆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廖炳慧编著的《关键词200:文学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赵一凡主编的《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周宪编著的《文化研究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王晓路编著的《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汪民安编著的《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不仅如此,200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推出一系列‘文化研究关键词丛书’,从历史语义学角度对关键概念进行文化语境上的梳理,其中包括陶东风著《文化研究》、汪民安著《现代性》、曹卫东著《文化与文明》、季广茂著《意识形态》、王瑾著《互文性》等。此外,《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外国文学》、《南方文坛》等刊物则专辟了‘关键词解析’、‘概念与术语’、‘当代文学关键词’等研究专栏来揭橥文化研究中核心术语的生成语境。”详见拙文《文学研究中的关键词批评及其价值反思》。 参考文献: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3][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英]Thomas McLaughlin.文学批评术语[M].张京媛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5][英]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英]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张卫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7]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唐)孔颖达著,李学勤编.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南朝)刘勰.文心雕龙[M].王志彬译.北京:中华书局,2014. [10]郑毓瑜.引譬连类:文学研究的关键词[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11][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M].郭沂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2](清)戴震.戴东原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13]胡适.胡适全集(第6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4]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15][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M].杜国清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6]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7]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8]王晓路.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9]胡亚敏.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0]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2]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14卷)[M].胡逢祥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3]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