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会议综述】语音单位与音系范畴研讨会(天津·2019)

http://www.newdu.com 2019-04-26 今日语言学 秦鹏 参加讨论

    
    2019年3月23日,由天津师范大学语言、心理与认知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语音单位与音系范畴”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研讨会开幕式由语言、心理与认知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行德教授主持,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钟英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钟英华校长致辞
    研讨会邀请到了海内外从事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的11位专家作大会报告,来自全国14个省份的150余名语言学、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四个环节进行,与会专家就语音单位和音系范畴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紧张而热烈的讨论。
    第一环节由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时秀娟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陈卫恒教授、南开大学石锋教授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张洪明教授就语素、音节和韵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陈卫恒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什么是音节”与“什么是语素”的关系》。报告认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结构体,其基本单位,即音节和语素的定义应该从它们相互结合的角度来看。音节是与语素具有整齐的匹配对应关系的最小自然语音单位。从不同词类的语素音节数对世界语言的类型考察,从中挖掘深层规律,可以发现,音节和语素既有“数”的关联,也有“类”的关联。报告还认为,脱离语音束缚的纯语义的“语素”是不存在的。
    
    陈卫恒教授作报告
    石锋教授报告的题目是《音节是什么?——音节的语言学定义的思考》。区别于以往从切分角度划分音节,报告论证了从自由组合、最小单位和音段结构三个方面对音节下定义的可行性。认为音节处于语音和语义的交汇结合处,音节以下、语素以上的语言单位组合均受规则限制,唯独音节和语素的结合是自由的,而从逻辑上推论,音义结合可看成经历了备选入选和赋值调整两个逻辑阶段。
    
    石锋教授作报告
    张洪明教授作了《语音学的“韵律”和音系学的“韵律”》的报告,追根溯源,分别从语音学和音系学的角度对“韵律”这一术语做出区分和解释。报告认为,语音学意义的“韵律”指的是超音段成分类型及其表现,音系学意义的韵律指的是韵律结构层次单位的构成及其关系。此外,重点探讨了与语音层次相关的韵律单位,即韵素(mora)、音节(syllable)、音步(foot)和音块(phonological chunk)的定义问题。其中,音块是音节以上、韵律词以下,经常捆绑在一起但无语言学理据的一类单位。
    
    张洪明教授作报告
    第二环节由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尹玉霞博士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爱军教授和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兵教授分别就儿童的轻声语音研究和维吾尔语的形态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李爱军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普通话轻声感知和产出:成人和婴儿的跨语言研究》。通过三组轻声感知实验,对荷兰语成人和一岁内婴儿,以及普通话一岁内婴儿进行测试,发现荷兰语成人和儿童都能区分轻声与非轻声的差异,显示荷兰语被试可能将普通话轻声与非轻声差异作为轻音和重音对立来处理。相反地,一岁内普通话婴儿却尚未对轻声与非轻声敏感。另外,通过两岁儿童的轻声产出的研究,可以看到已经有轻声变调意识存在,尽管在语音上还存在不到位的问题。
    
    李爱军教授作报告
    李兵教授作了《维吾尔语中性词干的音系功能——兼论音系和语音的关系》的报告。报告认为,维吾尔语元音和谐对于认知音系和语音之间的关系具有理论意义,元音和谐是在抽象层次上发生的音系过程,中性词干对后缀元音交替表面看来不可预测,却从音系规则能找到整齐规律,源于其含有的元音和谐特征[αback]是早期语言里继承来的音系成分,不因语音层面元音的中性化而消失。音系和语音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存在。音系是由规则和机制组成的由底层形式推导到表层形式的自主计算系统;语音是音系的物质表现,本身由音系决定。
    
    李兵教授作报告
    第三环节由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陈鹏飞博士主持,北京大学王韫佳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曹文教授以及同济大学梁洁教授、王磊博士就上声变调及低调发音问题进行了探讨。
    王韫佳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北京话连上变调问题再探》。报告从变调上声和阳平的关系入手,通过声学实验发现,上声变调和阳平处在不同的焦点语境(如词内、不可停顿词边界、可停顿词边界)显示明显差异,且当变调上声和阳平差异显著时,它们对前后音节的协同发音作用也有显著差异。总体的实验结果支持非充分变调的上声更接近真正的上声而不是阳平的论断。另外,非充分变调上声的存在可以作为连上变调成因以及上声底层音高目标的证据。
    
    王韫佳教授作报告
    曹文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一字之差 理念殊异——谈普通话上声的语音学和音系学描写》。报告探讨的是普通话上声的语音描写、五度值记调和音系描写的对应问题,通过声学和感知的实验,认为单字上声的前降后升是必要的辨识线索,“上声低平”的说法不可取,语音应描写为“低曲调”或“低凹调”,音系上记为/L/。
    
    曹文教授作报告
    梁洁教授和王磊博士一起作了题为“How to pronounce a low tone: A lesson from Kaifeng Mandarin”的报告。报告以开封话为研究对象,通过语音实验考察低调的语音和音系表现。开封话的去声类似于普通话的上声,声学上表现为一个低降调或低曲调。低调调头的降和调尾的升都是作为突出其低的特征而存在的,因为低调在感知上处于弱势地位。在对比焦点的语境中,这种借助调形的变化来加强低调特征凸显的机制被强化。作者认为,不单纯依靠语音数据而从音系上考虑,把开封话去声看成一个低调L是更好的处理方法。
    
    梁洁教授作报告
    第四环节由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姣雷博士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张吉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方教授和香港浸会大学黄良喜教授分别从跨语言材料、元音、声调等方面就语音单位和音系范畴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张吉生教授作了题为《从跨语言语调看语音与音系的互补和差异》的报告。认为语音学与音系学二者都是研究语音的系统,但有不同的关注重点和研究方法:语音学关注语音的产出和实现,侧重语音表征的实验描写;音系学关注语音的系统布局,系统的规则和別义功能。采用抽象手段提供规则和制约条件。通过汉语、德语、苏格兰英语、非洲语言以及手语的材料来论证,一些音系现象无法从表层语音找到深层规律。
    
    张吉生教授作报告
    胡方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语音单位与元音复杂性》。报告采用证据导向的研究方式,以不同方言元音为例探讨如何从语音产出的角度对语音基本单位进行定义的问题。主张摒弃传统关于单复元音的机械分类,提倡元音动态理论。报告指出,一些方言里,升峰和降峰双元音性质不同,前者是一个元音序列,有两个声学目标,后者是一个动态元音,有一个声学目标。在另一些方言中,央化双元音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对普通话1.5-3岁儿童的语音产出数据观察也支持元音动态理论。
    
    胡方教授作报告
    黄良喜教授作了题为《介面:声调特征与发音特征根》的报告。指出音段的发音特征和超音段的声调特征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起首辅音的清浊直接影响了其后元音的基频,在声调语言,如汉语松江方言、非洲的Ngizim语中,进一步影响了声调特征。报告尝试建立起音节起首辅音清浊特征与声调特征产生介面关系的超音段理论模型,并以港式英语和新加坡英语所反映的两种声调系统为例,检验声调扩散现象,对该模型进行了音系推导和理论预测。
    
    黄良喜教授作报告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路继伦教授主持了闭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丹青教授做总结发言。他对研讨会把语音学和音系学问题放到同一个会议上探讨,对发展中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前沿问题进行审视和探究,对一些报告的详细个案研究,对研讨会的坦率热烈的交锋等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是很好的现象,将促进学科发展的新思考。刘教授从库藏语言学的角度表达对音节这个基本单位的看法,认为中国境内语言的语音类型特征和国际通行的音系学理论所依据的语言类型,这两者之间呈现差异和张力,正是促进反思一些语音和音系基本概念的重要动因。指出汉语各方面的类型特点要基于汉语事实(库藏)本身,而没有必要为每一个普通语言学的概念范畴都找到汉语的对应物,也不能抛开普通语言学为汉语建立独一无二的理论。一个概念范畴是否入库(存在),是否显赫要有一系列的标准,概念对规则的描写至关重要时才有必要存在。
    
    刘丹青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
    
    李行德教授致闭幕词
    本次研讨会也得到国内外其他一些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法国科学院的François DELL教授同意会议手册转载和翻译他的书评;香港城市大学徐云扬教授因事不能参会,但表达了他对研讨会主题的看法并寄来了双语书面发言“Some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netics and phonology”(《关于语音学和音系学关系的一些想法》)。
    为了增进与会者对目前汉语音系学和语音学研究方法和论证规范的认识,经原作者同意,研讨会会议手册中特地转载了近年来在音系学和语音学方法论上进行过比较全面思考的文章,包括石锋教授的《语调研究是实验语言学的奠基石——语调论坛总结报告》、张洪明教授的《韵律音系学与汉语韵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胡方教授的《汉语方言的实验语音学研究旨趣》、François DELL教授的《On recent claims about stress and tone in Beijing Mandarin》及其译文(《近期关于北京官话中重音和声调的新观点》,鲁雅乔译)以及胡建华教授的《什么是新描写主义》。
    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潘海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教授,南开大学阿错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顾钢教授、李汝亚教授等出席了会议并参加交流讨论。会议报告内容丰富,讨论深入热烈,深化了与会者对于语音单位和音系范畴关系的理解和认知。
    会议图集:
    与会专家交流
    01
    

    02
    

    03
    

    04
    

    05
    

    06
    

    07
    

    会议合影
    

    声明:本文转自天津师范大学·语言、心理与认知科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Theoretical Psycho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Science)的微信公众号“TPCS”,已获转载授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