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陶东风:《“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研讨会综述》,载《文艺争鸣》2000年第4期。 ②肖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第25—26页,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李欧梵、汪晖:《什么是“文化研究”》,载《读书》1994年第7期。 ④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话语与中国语境》,载《文艺研究》1998年第7期。 ⑤[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第6页,高晓玲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⑥[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第3页,徐亮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⑦[澳]格雷姆·透纳:《英国文化研究导论》,第3、210页,唐维敏译,亚太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 ⑧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第1页,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⑨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第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⑩(11)张江:《强制阐释论》,载《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12)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第1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金惠敏:《听霍尔说英国文化研究》,载《首都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14)[澳]马克·吉布森:《文化与权力:文化研究史》,第2页,王加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5)张江:《强制阐释论》,载《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16)[澳]马克·吉布森:《文化与权力:文化研究史》,第243页,王加为译。 (17)(18)(23)张江:《强制阐释论》,载《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19)(20)[英]斯图亚特·霍尔等编:《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第17,377页,孟登迎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 (21)段吉方:《论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向”》,载《文学评论》2014年第2期。 (22)[美]本·阿格:《作为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第14页,张喜华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4)参见金惠敏:《抵抗的力量绝非来自话语层面》,载《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 (25)武桂杰:《霍尔与文化研究》,第97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26)托尼·本尼特:《本尼特:文化与社会》,第25页,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28)张江、毛莉:《当代文论重建路径:由“强制阐释”到“本体阐释”——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6-16。 (29)(30)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第13,12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1)张江:《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32)金元浦:《文化研究:学科大联合的事业》,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 (33)[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第617页,徐亮等译。 (34)罗钢等编:《文化研究读本》,第2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澳]格雷姆·透纳:《英国文化研究导论》,第3,210页,唐维敏译,亚太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 (36)张江、毛莉:《当代文论重建路径:由“强制阐释”到“本体阐释”——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6—1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