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悠悠廿载磨一剑,历历慧光照大千——《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编撰回顾

http://www.newdu.com 2019-02-18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 参加讨论


    笔者历时24载积累著成《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精装本35万字),抚今追昔,感慨系之!本书编撰历时既久,其间所涉师友人物和学林往事亦多,有关资料搜寻整理不易,其中甘苦唯有笔者自知,故对编撰历程略作总结,以飨读者,祈方家教正。
    一、缘起与传承


我对汤用彤先生道德文章的景仰,源于自幼所受家教。1956年家父读研究生,师从陈旭麓和冯契先生。而冯先生正是汤用彤的得意门生,也是汤一介师最为契赏的当代哲人。汤师言其走上哲学研究道路的原因之一,就是冯契智慧说的影响。1996年我负笈北大,立雪汤门,前缘似早已注定。

我做汤一介先生的弟子和助手18载,一直留意搜集有关本书的材料,并在整理《汤用彤全集》并撰写汤学系列论著基础上写成初稿。汤先生审订后,屡催出版,但我对拙编总是心感不满,不断修订完善。如今终于问世,惜汤师未及亲见,怅憾何及!

本书是中华书局继黄永年、缪钺、严耕望、金景芳之后,推出的又一部著名学者的“编年事辑”。“编年事辑”大体属于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所言“人的专史”中“年谱”一类。以“编年”或“事辑”命名的年谱,古已有之,但两者合称的开山之作,当为1936年历史学家张荫麟所撰《沈括编年事辑》。后以1981年出版的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最负盛名,被奉为典范,学界由此而形成为现代杰出学人撰“编年事辑”的传统。

《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
《缪钺先生编年事辑》
《严耕望先生编年事辑》
《金景芳先生编年事辑》
作为史书体裁的“编年事辑”,兼具年谱和传记之长。其与“年谱”“学记”的共同特点是,作者多为传主的故旧、哲嗣或学术传人。如,蒋天枢是陈寅恪先生高足,曹旅宁是黄永年先生门生,缪元朗是缪钺先生哲孙。正如清华大学刘石教授《“编年事辑”与当代学术史》一文所说:“他们对所记述的对象既有真切的了解,更怀深厚的温情。深厚的温情是其撰著的动力,真切的了解是其著作质量的保障,那么对于今后研究这一时代学术史的人们而言,这类著述的作用之特殊和贡献之巨大,就是不言而喻的了。……职是之故,我希望有更多的‘编年事辑’问世。这类著述之于当代学术史建构的价值不用说了,其中蕴含着的尊崇先贤、发扬师德的古士君子之高致美行,用今天的入时语来说,也绝对是一种满满的正能量,很值得表而出之。”(刘石:《“编年事辑”与当代学术史》,《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9日第15版)“编年事辑”丛书的相关评介,可参见《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诸刊系列文章,于兹不赘。

二、内容与特色
作为“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汤用彤求学、治学、教学、办学之经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本书从学术史与生活史相交融的新视角,展现汤用彤人生各阶段的风采:自幼深厚家学渊源造就的扎实国学功底,青年时留学海外建功中华的雄心抱负,中晚年在西南联大等院校治学治校及其对北京大学学科、学风建设的奠定之功。尤其是他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之家训贯穿一生:为复兴中华和解决文明冲突而不懈探求新知;为维护民族尊严和推动现代化进程而积极参与社会启蒙和改造;为北大复校鞠躬尽瘁,于危难中出任“老北大”的末任校长,领导北大度过新旧更替的过渡时期,成为“新北大”开山校长……。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人文宗师在专业领域里沉潜精进的身影,及其推进中国文化发展的踏实足迹。

汤用彤先生
由于汤用彤不喜记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前人介绍也都很简略,所以其行迹多已模糊不清。本书挖掘出来的不少史料系首次发表,丰富了汤用彤的形象,也纠正了以往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如他在各地行止年月等。他到南开任教之年,通常说法是1926年。本书则结合其手稿与哈佛大学档案等史料,考实他是在1925年8月上旬抵达南开。又如,鉴于他主校北大的相关研究多有空白,而专门查阅数千份鲜为人知的原始档案,厘清了此间主要活动。

本书力求体现资料性、学术性、传记性、可读性四者之统一,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为依据,大量使用手稿、档案等未刊材料,并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客观陈述的方法,辅以必要的考辨和评论,努力做到论从史出。立论认为,汤用彤的全部学术系在过渡时代背景下展开,以解决如何实现新旧顺利过渡的时代问题为其核心,并推动了这一时代学术发展的新陈代谢,从而其学术人生鲜明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汤用彤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学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他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和教育理念对我国人文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皆有深远影响。经过本书的考察研究,汤用彤的学行历程和学术分期基本得以厘清。

本书系从浩如烟海的各类史料里钩沉索隐、详考甄选而成,注意把汤用彤的学思历程放在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考察。希望有助于学界更好地把握汤用彤的生平和思想,初步解决相关资料分散匮乏的问题,为学人研讨他的为人为学提供便利,也希望通过这一具体的个案,让更多世人了解一代文化宗师的成长道路。因涉及文献繁多,很多内容限于篇幅和体例而没有收入,拟于以后补入《汤用彤年谱》。

三、过程与方法
本书编写之初是最有利时机,汤用彤的一些学生及当事人仍健在,尚可求证。但更多细致的资料包括未收入《汤用彤全集》的文稿,除汤一介师家藏之外,还有不少文章、讲义、笔记、书信和相关记录等,已散在诸方。其收集整理工作十分困难和漫长,由此我也深刻体会到著书不易,整理好史料也非常之难。每理清一个问题,往往如同在写一篇考证文章。若找他某一时段的材料,就要遍查该时段所在地域和所属学科的报纸、期刊、图书、档案等资料,并发掘他与所属精英群体的关系,使其形象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更具立体感。

例如,为研究汤用彤西学素养和学习经过,我不仅通览其外文手稿,还专赴收藏他所有外文书的武汉大学,从哲学院资料室数万册书中逐一翻阅,鉴定出他的全部外文藏书;为呈现他在某校工作的情况,就耐心遍查该单位的档案和出版物;为寻找他与学衡派的材料而翻遍整套《学衡》杂志;涉及他与某友交游时,则遍览该友的文集、日记和传记;为理清“哈佛三杰”、“岁寒三友”的学术互动,就遍阅陈寅恪、吴宓、钱穆和蒙文通等人的材料;而汤用彤交往密切的师友和门生,如白璧德、兰曼、欧阳竟无、熊十力、冯友兰、梁漱溟、胡适、傅斯年、向达、任继愈、冯契、季羡林等人有关史料,皆在搜检之列,这也是本书耗时24年才编完的一个原因。

《学衡》杂志
为了更加真实而完整地还原汤用彤的一生,我在尽可能全面掌握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访问等方法,挖掘湮没的历史细节,重新考订其平生治学经历和主要事迹,订正了以往诸多误记,以使历史原貌更加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尽可能搜齐相关的全部资料,包括他已刊、未刊著述及学界研究成果和各种记载,涉及各类原始材料数千万字。

作为纯粹的学人,汤用彤向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的治学,完全不求世俗之声名。高山仰止,心向往之,24年来对汤著的整理研究已化入我生命中,读书、思考、体悟和写作成为我存在的基本表现形式。为写本书积存的资料虽已累箱盈箧,几近等身,但毕竟廿年未磨成一剑,自愧无地!拙作以“文章千古事,不写一字空”为准则,虽尽发愚诚,仍自属奢望。然疏误之处,若蒙方家赐正,无论只字片言,皆我之师。

四、收获与展望
在编写过程中,我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诸刊,发表《“哈佛三杰”考辨》《陈寅恪赠汤用彤文题记》《汤用彤、吴宓与天人学会》等文章,并撰成《汤用彤年谱简编》《汤一介学术年表》等文,这都为本书的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汤一介师对本书编写倾力相助,即使卧病在床仍手不释卷地尽心校阅,在逝世前审订完初稿并作序。全书从材料到观点,大都经历了汤师的精心指导和严格把关,因此也可视为师生合作。

此外,张岱年、季羡林、饶宗颐、任继愈、乐黛云、汤一玄、张世英、杨祖陶、张岂之、杨辛、罗明锜、黄心川、楼宇烈、许抗生、武维琴、杜维明、陈鼓应、余敦康、庞朴、陈来、李中华、乔清举、魏常海、王守常、叶朗、赵敦华、郭齐勇、周桂钿、张学智、王博、孙尚扬、高山杉、余佐赞、孟繁之诸先生都热心提供材料和各种帮助。在出版审校的五年中,起初李天飞为本书责任编辑,仔细审阅了初稿。他调离后,又由中华书局古籍部刘明责编成书,他们都提出不少中肯的修订意见。对辛勤付出和关爱的各位师友,我深怀感激,非言语所能尽表。惟有精进不懈,多出优质成果以为报答。

拙著《汤用彤与现代中国学术》(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是我研究汤学的总纲,着眼于汤用彤与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关系,而本书则重点在他的生平活动及其思想述要。自入汤门,我协助汤一介师编成了《汤用彤全集(7卷本)》《汤用彤全集新编(11卷本)》《汤用彤学记》《会通中西印》《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汤用彤卷》《汤一介集》等书,并经汤先生诸师指导写成《汤用彤与20世纪宗教学研究》《汤用彤评传》等系列著作,以透视从汤霖、汤用彤到汤一介师三代学人在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成就、地位与影响。

本书出版既是我汤学研究的总结,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今后拟在尽快把汤用彤、汤一介先生遗稿整理出版的同时,以研究汤先生父子及其师友的百年学术思想递嬗为切入点,延伸到当代哲学文化领域:一是在汤先生父子对汉魏晋南北朝儒、道、释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梳理三教关系史。二是由对汤先生父子及其师友们的研究,扩展到近现代文化史领域。这类问题在我求学北大之前就很感兴趣,如今在新起点上,衷心祈盼这项工作能为中华文化返本开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略尽绵薄。这也是学术良心的“无上命令”要求学人必须负起的责任。

↑点击书影进入京东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当当购买
《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
赵建永 撰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27928
68.00元
内容简介
汤用彤先生作为“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其求学、治学、教学、办学之经历,是中国学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全书力求体现资料性、学术性、传记性、可读性四者之统一,以翔实可靠的一手文献为依据,大量使用手稿、档案等未刊材料,采用客观陈述的方法,辅以必要的考辨和评论,细节考证甚见功力。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记述汤用彤生平事业和学术思想的编年体著作,材料详备,论从史出,可信、可引、可学,堪称权威精品读本。

作者简介
赵建永,天津社科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目录
序(汤一介)

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卷一(1893—1921)

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卷二(1922—1936)

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卷三(1937—1948)

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卷四(1949—1964)

附录一  忆锡予(钱穆)

附录二  研究目录

后  记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