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

http://www.newdu.com 2019-02-02 《中国文学批评》(京) 丁国旗 参加讨论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文艺创作
    打印 推荐
    一、什么是本质属性
    所谓事物的属性,就是事物的固有性质,包括其特性、特征等等。事物的属性是通过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才表现出来的。每一事物都有多种属性,这些属性在认识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的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能等量齐观的。逻辑学专家曹予生曾经撰文对事物的属性作了非常清晰的辨析,他指出了事物属性的分类情况:
    
    曹予生认为,“事物属性本身无所谓固有与否,特有与否,本质与否;对事物本质作如上分类,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的结果,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各类属性在认识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而作出的逻辑规定。人们有了这些逻辑规定,运用这些逻辑范畴,去认识事物,就有助于概括事物,区别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在他看来,“每一个事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但是,每一个事物的本质却不是它的各种属性的总和。事物的属性都表现本质并不等于事物的属性都决定(或规定、组成)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则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集合。本质与本质属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果这个集合中只有一个本质属性,那么这个本质属性就是本质。”“如果这个集合中有若干个本质属性,那么这些本质属性都从某方面规定着本质,都是本质的某一方面,它们的集合就是本质。”①
    从曹予生的论述中可知,一个具体事物,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性质与关系,我们可以把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都叫做事物的属性。事物与属性是不可分的,事物都是有属性的事物,属性也都是事物的属性。另外,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如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这是人的本质属性。而人的其他属性,如无毛、两足、直立行走等则是人的非本质属性,因为这些属性仅仅有区别的意义而无质的规定性。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集合”,这就是说,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有时人们甚至可以根据需要把事物的某一属性提到首要地位即作为本质属性去研究。认清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多元特征,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对文艺属性抑或本质属性的多元理解
    关于文艺的属性问题,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学者将文学的多元属性概括为以下内容,即诗学属性(诗艺性)、美学属性(审美性)、心理学属性(情感性、想象性、虚构性)、语言学属性(语言疏离性、文采性)、社会学属性(意识形态性、阶级性、倾向性)、哲学属性(原道性、载道性)。②应该说,这一概括对文艺属性的把握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文艺属性实际存在的状况而言,这些显然并不全面。除以上已经提到的属性外,学界还提出过文艺的艺术属性、人学属性、文化属性、生产属性、商品属性、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民族属性、世界属性等等。这些属性,虽分类有别,说法不一,但不同属性之间有些在内涵或外延上存在交叉互渗的现象,如意识形态属性与阶级属性、审美属性与艺术属性就是这样;而另有些属性则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如民族属性与世界属性的提出,源于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学”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也就成为文艺的重要属性而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
    以上这些属性,都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反映出了文艺的一些特性,同时也显现出文艺属性多元存在的客观事实。然而,这些属性对于文艺而言,其地位和作用是有差异的,问题在于,虽然要认识文艺的本质,就必须从文艺的本质属性去研究,但在这些属性中,哪些是文艺的一般属性,哪些是文艺的本质属性,学界却并没有相对一致的看法。于是,学者便各自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从各自的认识和理解出发,将文艺诸多属性中的一种作为文艺的本质属性,进而提出了自己关于文艺本质的理论观点,这样势必导致人们对于文艺本质问题的理论争论。例如,新时期以来,国内学者对于文艺本质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论争即是这些争论中比较突出的一个。
    就已有的认识而言,人们一般将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看作是文艺的两个最基本的属性。文学作为一种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③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然而,文学又与哲学的、政治的、法的各种意识形态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它又有审美性,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苏联文艺理论家阿·布洛夫就曾指出:“意识形态原则上只有在各种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实质就在于这种审美方面”。④应该说,“审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从某种角度看,是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文艺的本质特征的。
    当然,就我国文艺批评与理论发展的客观实际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确存在着此时可能偏于意识形态,彼时则又偏于审美的情况。新时期之后,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虑,我国学者在苏联理论家的影响下,将文艺的本质属性界定为“审美意识形态性”。表面上看来,这一界定似乎已是比较科学,可以终结相关的论争了。但“审美意识形态”其实仍然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复合词,“审美”和“意识形态”在这里,既可以是平等关系,也可以是修饰关系,在创作实践中究竟该如何把握二者的轻重,本身又要复杂得多,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很难做到将审美与意识形态兼顾到无懈可击、不偏不倚。加之学界对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的具体表述的理解存有争议,对文艺本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产生持续较长的争论也就不意外了,这一说法至今仍悬而未决,难有定论。
    实际上,文学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⑤对其本质属性的不同理解也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文学艺术而言,其属性是多元的,其本质属性也可以是多元的。正如文艺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的,抑或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这些都是人们对于文艺本质属性的基本界定。这些多元的属性在不同的时代所处的地位虽有不同,但它们对于文艺的重要作用却没有原则的不同。这就从另一角度再次证明,文艺的本质属性并非只有一个,而是有若干个,并且“这些本质属性都从某方面规定”了文艺的本质。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文艺各种本质属性的不同认知、界定与判断,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不同的文艺立场、文艺道德观和文艺本质观,这实际上关连着一种文艺究竟是谁的文艺、是为谁服务的文艺、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文艺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三、文艺本质属性的时代性、具体性
    无论是对意识形态方面阶级属性、政治属性的强调,还是对艺术表现方面的审美属性、艺术属性的强调,或是对文艺作为一种创作活动而呈现的生产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强调,都关联着不同时期人们对于文艺问题的特殊认识。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于文艺不同属性的重视与强调,反映出对于文艺本质属性的不同认识,这一现象本身既突显了文艺、文艺观念与时代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显示出人们对于文艺本质观念及其属性的认识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体现出文艺本质属性所具有的时代性、具体性特征。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近80年我国文艺观念的发展过程可以作为例子予以证明。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开篇即提出了召开文艺座谈会的目的所在:“今天邀集大家来开座谈会,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⑥由于目的明确,所以“讲话”在论述中非常清楚地解决了文艺是为“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服务的这一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并提出了文艺服从于政治的理论命题以及“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⑦的评价文艺的基本标准。而关于“文艺服务于政治”的“政治”,毛泽东同志也非常具体地指出:“今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⑧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是将文艺的政治属性作为民族解放时期文艺的本质属性的,而这时文艺的政治属性又是以“抗日”这一更为具体的革命任务所决定的,体现出了鲜明的“革命文艺”的时代特性。
    笔者认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论影响,一直持续到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这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和任务提出的文艺工作的总方针,用以取代过去一直沿用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二为”方针的提出,与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0月3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所阐述的思想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同志不仅作出了“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⑨这一重要论断,同时根据这一论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任务以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重要命题。可以说,“二为”方针之所以成为新时期之后较长时期内我国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其历史地适应了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直接相关,与其适应了新时期之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密切相关。“二为”方针反映出新时期我国文艺发展新的属性与新的特征,同样是文艺本质属性时代性、具体性的一种体现。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⑩这就告诉我们,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对文艺在不同时期的位置及其本质属性的认识和理解,是必须结合具体的时代需要与时代任务的。
    从我国文艺发展的事实可以看出,文艺方针政策的调整与人们对于文艺本质属性的理解,是随着不同的时代发展特点与具体的时代任务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在某一时期强调文艺属性的这一方面,也不会在另一时期又毫无原因地去强调文艺的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人们之所以热衷于探讨文艺的商品属性,与《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将社会主义经济定性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事实无法分开。正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存在,才为人们探讨文艺的商品属性提供了契机,这同样证明了文艺本质属性的时代性、具体性特征。
    可见,对文艺不同属性的界定具有时代特征或具有时代的功利性、具体性特征。看不到文艺本质属性与时代的关系,就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文艺的本质属性,因此,从抽象性理解还是从具体性即从现实性理解文艺的本质属性,对认识文艺、发展文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学术意义。
    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属性的新界定
    对文艺本质属性的界定,除了要在面对文艺对象时进行静态考量之外,还必须考虑文艺自身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根据时代的需要,并在尊重文艺特性的前提下,对文艺的本质属性作出相应的界定,从而以新的文艺定位为旗帜,发挥文艺的历史使命与担当,使其更好地为时代与社会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在有关文艺的系列讲话中对文艺“人民性”命题的理论阐述,就科学总结和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体现出对新时代我国文艺发展阶段及其特殊规律的新的认识,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具体性,从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繁荣发展我国文艺事业的新的指导方针与理论遵循。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中,“人民”一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大家知道,画家也不是用水彩来画巨大的历史画的),它的历史个性以及那种赋予它以独特性质并使它表现一定的人民精神的东西——这一切对诸侯等级的辩论人说来都是不合心意的”,因为它“是历史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表露”。(11)他还说过,“出自英法两国下层人民阶级的新的散文和诗作将会向批判表明,即使没有批判的批判的神圣精神的直接庇佑,下层人民阶级也能把自己提高到精神发展的更高水平。”(12)显然,马克思是在与封建贵族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人民”这一概念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艺的创造者,列宁曾明确指出“艺术属于人民”,人民才是文艺服务的对象。在他看来,无产阶级作家的写作,“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13)毛泽东同志同样十分重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他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14)他还十分看重作家对人民的态度问题,认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15)邓小平同志也十分强调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他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他还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重要论断。(16)由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重视文艺与人民的密切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们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但从理论体系上对文艺“人民性”的命题进行系统阐释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提出来,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有关文艺问题的系列讲话中才真正实现的。
    早在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7)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问题,为当前我国文艺工作把正了方向盘。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18)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19)总之,围绕文艺的“人民性”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本质特征的重要内容。
    首先,对“人民”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讲道:“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20)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他进一步阐释:“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21)显然,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的内涵落到了实处,使文艺的人民本质有了“具体的人”的现实对象,正是这无数的“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的集合”成为文艺创作围绕的中心。正像马克思的价值理想所关注的起点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22)一样,习近平总书记将文艺的“人民性”本质与“具体的人”相连结,既有对艺术典型塑造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从感情上与人民群众心心相通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切实投入到“具体的人集合”的生活即人民的生活当中去,与一个个具体的人建立联系,去感受他们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对于他们的爱,就要既是行动上的,又要是思想深处的,即,必须是真心实意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23)
    其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实践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4)显然,要解决这一矛盾,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25)这句话从人民作为文艺服务的对象、作为表现的主体、作为判定作品好坏的“专家”等几个方面改变了过去我们对于“人民”及其地位的诸多看法。比如,让人民来评判作品,过去从来没有哪一种理论表达出对于人民群众如此信任,对其文艺判断力给予如此高的肯定,可以说,这是对文艺的人民性本质属性的最好注解。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体现在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文艺作品上面。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26)这就是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离开人民,文艺创作将无所适从,文艺创作的内容与创作灵感的获得只能来源于人民,这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最根本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27)文艺必须服务于人民。正如生产商品是为了消费,消费者是上帝一样,对于文艺而言,人民就是作品的上帝,作品的好坏、作品存在的价值、作品的效益都取决于人民是否喜爱与需要。这些论述都是从新的视角对文艺的“二为”方针作出的具体阐述。
    最后,强调文艺要反映时代,是文艺“人民性”本质的又一体现。反映时代就是反映人民,歌颂时代就是歌颂人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28)因此,他提出,“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29)可以看出,反映时代,歌唱祖国,礼赞英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人民性”本质的进一步提炼与升华,是对文艺的“人民性”创作思想的新的阐释。他提醒广大文艺工作者:“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30)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以上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本质属性的解读只是粗线条的,但透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性”文艺思想与理论界关于文艺本质属性的各种抽象性理解不同,他悬置了各种对于文艺属性的抽象界定与争论,为其找到了更加具体的现实根基,从而也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与其之前的文艺论述区分开来,反映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艺本质属性“人民性”的基本思想,终结了过去学界纠缠于文艺的阶级性还是人性、审美性还是意识形态性等抽象概念的逻辑推演模式,打破了那种试图寻找文艺本质的普遍有效性的认识误区,尊重新时代我国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将理论阐释与文艺实践结合起来,彰显了理论的现实品格,提高了理论的针对性、阐释力。对新时代文艺本质属性“人民性”的这一界定,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属性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任何文艺都是一个时代的文艺,任何文艺的本质属性也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艺自身不断发展的逻辑。“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文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底色,唯其如此,才能推动我国文艺在新时代的持续繁荣与发展,做到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艺,不断推出新时代我国文艺的典范之作,更好地展现文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功用,彰显文艺的担当与使命,为时代留下足痕,为历史留下回音,为民族复兴贡献强大的精神支撑。
    注释:
    ①曹予生:《关于“本质属性”概念——与李先焜同志商榷》,《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6期。
    ②周波:《论文学的多重特质与多元属性》,《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11页。
    ④阿·布罗夫:《美学:问题和争论》,凌继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41页。
    ⑤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6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7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9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7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9、5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1页。
    (13)《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7页。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0页。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9页。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9、211页。
    (1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页。
    (18)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页。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3页。
    (2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7页。
    (2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第12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3页。
    (2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8页。
    (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1页。
    (2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3-14页。
    (2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9页。
    (2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6页。
    (2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3页。
    (29)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第9、8页。
    (30)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第7页。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理论突破研究”(15AZW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