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作者+编者:谈陈应松的中篇《投亲记》

http://www.newdu.com 2019-01-25 《小说选刊》 newdu 参加讨论

    《投亲记》创作谈
    文学的自我拯救
    陈应松
    感谢《小说选刊》再一次选载我的小说《投亲记》。我写的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但我以下的随感似乎与这个小说关系不大。
    一个进入商业化文学的时代来临,纯文学的冷清是社会精神出现深刻剧变的反映。作家总是在谈论版税、印数、网红文学(不是网络文学),谈论科幻、穿越,谈论谁的见面会推介会请了谁谁,谁谁推荐了谁的作品,谁的新书使用了什么新的行销方法,谁谁在国际上捞了个什么奖,排行榜满天飞,都有着自己的算计。视野开阔了,但都与名利有关,不关乎真正的作家、真正的作品和真正的文学。各种文学讨论会、笔会,都是主持者和主办单位年度工作的需要,再多也无法被人记取,而八十年代一次在房间的交谈也会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如今各种文学会议、采风的横幅内容与文学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关系,没有谁在认真读小说,没有谁认真考虑这个时代文学应当有何作为?好作品那么多,阅读和研究的却不多。
    我也参加了几个纪念会,关四十年文学的。我听到的关键词是: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理想主义激情。如果翻开八十年代的作品,我在里面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激情和理想,虽然单纯,但纯真、纯洁、纯粹,有力量。各种技术的试验,各种流派的践行,各种思想的碰撞,让我们恍如隔世……
    对我这样的在21世纪初才成名的作家,也有感慨,世纪之初,一种好的、新颖的文学出现,一种新的生活场景的小说出现,一种新语言的出现,文坛总是以敏锐的热情和期待已久的表情接纳并推介。我特别感谢《小说选刊》,他们推介了我许多神农架系列的作品,并且总是放在头条。这种刊物的热情直接影响了作者的写作激情,也引领了一个时期的写作风向。当然,《小说选刊》一如既往地推介年轻作家如80后、90后的作品依然不遗余力,满怀热忱与责任感,一些我喜欢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作家的作品预示着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到来。
    但整个文坛并非如此。抽空读了一些刊物和一些小说,感觉如今作家的整体叙述疲惫,激情消失,理想主义的表达消失,甚至技术主义也消失。小技巧盛行,无法自圆其说的故事方法盛行,起码的探险意念也没有,特别缺乏的是叙述冲动和格局思考。对生活不再强调,对经验不再重视,对人类自身的命运也少有关注。缺少“角落里的写作”。在生活的边地和边界上,在生活的幽暗之处,缺少游弋、驻足和窥探的人。好多文学的发生地荒凉已久,被残忍遗弃,杂草丛生,鼠奔狼蹿。扎堆写作、聚光写作、时尚写作、闲逛写作、优雅写作、学术写作盛行。没有看到灰头土脸的写作、热汗涔涔的写作、一身泥水的写作、田野调查的写作、独居一隅的写作,静如梵音和动如雷暴的写作。
    我认为写作就是把生活的皮剥开,把生活的心挖开。如今在现实大口吞噬文学的重要性和正当性的贪婪中,文学要表达自己的诉求何等艰难,作家劳动的价值被贬损被漠视甚至遭到嘲笑是现实之一种,作家参与公共事务的努力在当下比较艰难。作家是一个偏冷的专业团体,不具备对社会生活发声的条件。咋办?那么作家就更应当以作品参与时代的价值重建,但是,我们成了重建的旁观者,远离施工现场。
    如今由于人们奢谈社会道德,各个阶层的人都在拼力维护各自阶层的利益。所谓道德崩溃,就是大家在一条船上,心不在一起,随时有跳船和抢救生圈的冲动,产生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竞争生态。作家在几十年的拼搏和政府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已经衣食无忧,有可能进入更高的阶层,有的则因为善于经营,已经牢牢地进入了行政体系中,对自己生活的固守和对社会秩序的迷恋与担心,口里有人民,行为上隔绝了与人民的互动与尊敬。有一部分作家的写作成了大众消遣,疯狂敛财,还有一部分作家的写作成了无人理睬的社会角落里的呜咽与哀鸣。作家的两极分化如此严重,令我们担忧和寒心。
    回到80年代?不可能了。在目前小说写作遭遇冰河期、省市级文学期刊自High的窘境下,我们今天在作家中谈良知和责任感,有些奢侈和滑稽。因为在作家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的时候,自救是主要的现实。我渴望自我拯救的好作家和好作品的出现,渴望既有灵魂热度又有技术力度的好作品的出现。
    《投亲记》编后记
    小碧是个好女孩
    苗秀侠
    陈应松老师的小说,只要一亮相,便会给文坛带来一番震动。比如这部中篇小说《投亲记》。
    去年在照金参加中国作协举办的现实题材作品研修班时,正好和陈应松住隔壁。陈老师起得早,会在二楼大厅的几案上,写一会儿毛笔字。同学们围着看他泼墨,笑得稀里哗啦的。得空向他约稿,他简短回答,好!
    这个“好”字,在今年的七八月份,伴着《投亲记》兑现。
    小说写了一位女青年为人生找出路的故事。题材不新,但人物很鲜活,脱开了老题材的窼臼,写出了人性当中的宽容,通篇充满着扑面而来的善意。
    小说的主线人物叫李小碧。她十几岁的年纪,从外地来投亲,投到叔叔的门下。小碧出身寒微,父亲早逝,母亲蜗居在家,小碧下放的地方在缺米少柴的山里,因此,她要找个有米面和蔬菜的地方,便想到了叔叔。从一个角度讲,李小碧是朝着生命的出路投奔的。而叔叔呢,已是风烛残年,跟养子生活一处,疑似寄人篱下,不具备收留小碧的条件。但叔叔终于利用有限的旧交,帮她在离城八十里的一个生产队继续做下放知青。
    这样一个辗转而来的外省知青,背景微弱,阅历稚嫩,但她花朵般的年岁,仍然令乡村耳目一新。金洲大队第七生产队的村庄,并不富裕,但至少比小碧原先下放的山里要好许多,小碧是满意的。更让她倍觉温暖的是,她不用住进潮湿寒冷缺菜少粮的知青点,她入住到一户姓朱的农民家里。这家人非常善良,红砖瓦屋门前还挂着“光荣军属”的牌子,小碧睡在朱家当兵儿子满强的房间,享受着这家人给予的关爱,她背井离乡的心里顿觉温暖一片。这让人想到戏剧电影《朝阳沟》里的场景:银环下放到山里,被拴保一家人呵护备至。所不同的是,银环是以拴保未婚妻的身份住进拴保家的,而小碧,她就是队里的知青,她入住的人家,是大队干部安排的,和她八竿子打不着。她被朱家以亲人的身份客气着,厚待着,尊重着。朱伯朱妈拿出好吃好喝的,尽着她用;满强的妹妹草妹子还把洗脸水端给她。小碧忐忑了,她开始挣扎,但就如寒夜烤火一般,她舍不得那份暖意。小碧是个好女孩,她的心和脚步被暖意牵引,不知不觉走进一场局里。
    这个局是当兵的满强回家探亲时显现的。满强探亲归队后开始给小碧写信,小碧觉得搞笑,但想着朱家对她的好,出于善良和礼貌,她仍然给他回信了。既然接了第一招,后面自然是见招就拆,以至越拆越乱。哪怕搬离了朱家,和满强是男女朋友关系的事,仍然在金洲七队被坐实。
    为这场局画上休止符的,是小碧最终的嫁人。小碧的叔叔去世后,从部队回村的满强,全程包揽下来丧葬之事,俨然以男主人的身份,帮束手无策的小碧解决了各种问题。小碧内心呼喊着“一定会还他的”,结果最终拿自己去还了——她嫁给了满强。这份嫁,尽管布满了看得见的骗局,但在一群可怜人面前,骗局也显出了温情,而为骗局埋单的小碧,只是认命般地成全了那一群给她设局的人。
    淡然处置灾难,宽容接纳,是小说表达的主题之一。那帮设局的人,出发点也很单纯,只是千方百计达到一个善良的愿望,为此,他们忍辱负重。没想到的是,愿望达到了,但结果并不理想,他们集体感到羞愧,也因此,在小碧回城后要求离婚时,根本没有丝毫的阻拦。这是设局者的认命。
    小说到这里,似乎开始新生活的李小碧,可以长出一口气了。不然。小碧心内却是放不下生病的满强。满强疯了,尽管他的发疯跟小碧无关,但小碧就是放不下,差不多也把自己折磨疯了,直至满强离开这个世界,变作一座坟。“都是过去的事了,什么都不需要埋怨。”这是李小碧最后给自己的答案。
    小碧是个好女孩,她接受命运的安排,并且以德报怨。《投亲记》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小说,折射出苦难岁月里人们身上弥足珍贵的善良和感恩,通篇有扑面而来的暖意,传达出一股温暖的力量。
    有暖意的小说,是好小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