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新媒介生态下文艺评论如何响亮发声

http://www.newdu.com 2018-12-26 文艺报 许莹 参加讨论

    新媒介的高速发展,为文艺评论开拓了更为辽阔的公共言说空间,然而,“人人都是批评家”的年代里也暴露出评论公信力衰减的危机。12月15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主办,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文学院承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媒介生态下文艺评论的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新媒介生态下文艺评论现状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文艺评论的发展与再审视等议题展开讨论,为新媒介生态下文艺评论如何响亮发声建言献策。
    新媒介为文艺评论带来机遇与挑战
    一条微博、微信、朋友圈,几行感想、随笔、小短篇,只言片语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在新媒体时代不可低估,传统文艺评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谈到,对于过去传统的文艺生产与传播媒介,我们还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办法进行管理,但我们必须正视,当下对新的文艺形态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与方法。网络的出现使得文艺批评的主体、载体、工具、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
    新媒介对文艺评论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杜学文将新媒介生态下的文艺评论分为赏评、舆评、理评三种,并通过分析其各自特点建议三者应取其优长、相互借鉴。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谈到,新媒介生态下的文艺评论具有强大的互动性、纪实性与数据支撑,传统评论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与大家广泛互动,也要接纳新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带来别样的声音。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彭文祥则以《网络文艺批评的“入场”与“在场”》为题作主旨发言,通过厘清“网络文艺”这一概念,认为网络文艺批评亟需“入场”与“在场”,“入场”是基础、前提,“在场”是文化姿态和价值发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文艺评论应多些真诚少些“套路”
    什么样的文艺评论才能打动人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谈到,他所关注的几个新媒体评论人,和传统评论写作的“套路”不太一样,他们的评论没有那些条条框框,视野非常开阔,总是从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作品,并且见解锐利。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边国立呼吁文艺评论要求真,“热情的褒奖与赞美常常掩饰了各种小问题,以肯定题材的名义忽视缺憾使得创作中一些明摆的问题屡屡发生,任何时候求真都是评论不可忽视的根本价值取向。河北省影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汪帆谈到,许多文艺批评家在寻求专业化、学者化、规范化、学院化的历史进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了“象牙塔”,与创作实践渐行渐远。在新时代,把握好现实生活的本真世界与文艺作品的艺术世界的关系对重塑文艺评论家形象非常重要。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裴亚莉认为,文艺理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历史本身的丰富性。她举例谈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最终促成了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崛起,但也促成了第五代电影导演在创作过程中过度关注形式的弊端;上世纪90年代对形式语言转向的讨论影响广泛,导致这一时期的学者偏重研究的科学性,却忽视了火热的社会现实与电影文本的互为建构关系。她认为,无论载体如何变化,切身性的写作才是赢得读者的根本。
    回首来时路 砥砺再出发
    文艺评论自身的建设既需要关注当下,也需要回眸总结。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谈到,改革初期,评论家们热情关注社会现实,对创作中的虚假矫饰进行针砭时弊的抨击;社会转型期,文化研究更加关注文本与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文本之间的互动以及审美实践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彼此借力;新世纪以来则更偏重于从类型角度探讨现实题材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编审高小立认为,新媒介时代下纷繁的文艺评论最考验观众,我们都在思考变与不变的问题,创作精神、评论精神、评论良心不可改变。最大的改变是传播,新媒介评论最大的特点在于即时性,更多侧重某一个点进行解读。阅读能力、审美习惯上更接近口语,更加关注阅读量和关注度。传统评论往往是过去时的评论,更多注重形而上的基于本体特征、现实批判以及对比学在内的哲学层面的评价。当下文艺评论基于技巧,很难深入作品本身,新媒体评论要加强监管自律。《中国电视》编审陈芳认为,未来的趋势是新媒体评论与传统文艺评论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新媒介时代下,大家都在思考变与不变的问题。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薛晋文认为,无论平台如何变化,媒介依旧是为传播内容服务的,文艺评论工作离不开历史意识与专业知识。《当代电视》杂志副主编王军强谈到,面对新媒体语境,文艺评论家要打磨好批评利剑,就必须练好内功,强化职业操守,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忌无视或割裂文艺作品与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评论的过程就是折射其社会良知的过程。文艺批评引领大众文化审美、推进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宗旨和初心不会变,提升权威性和公信力、增强评论的有效性仍是文艺批评需要长期执守的导向与准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