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高考1977观后感》由读后感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篇范文:高考1977观后感 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一部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主演有: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陈甫德。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足足等了十一年,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1977年月1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最后,老迟看到了这么多人考上了大学,欣慰的笑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己,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第二篇范文:高考1977观后感 今天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后,内心只有一种感觉——感动。 十年的文革动荡,破灭了广大学子的大学梦,而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无法体验那种梦碎的痛苦。 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宣布恢复高考的时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希望就此诞生了。 高考1977中,一批因文革而发配至东北劳作的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受到过上层领导的阻拦和胁迫,但他们热血沸腾,以绝食相威胁,决不能在希望面前留下遗憾。那种对高考的执着鼓舞了我,给我树立了榜样。 看完整部电影,有一个片段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就是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情景。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雪天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但半路上拖拉机抛锚了,时间不等人,他们便索性跑步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一路上充满艰辛,但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有几个学子摔倒后实在无法走了,就大声鼓励其余考生,脸上全是遗憾,那一嘲令我十分感动。他们追赶的是一列希望列车。 影片无时无刻都折射出一系列社会劣态。“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主人公老迟起先面对知青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没有他的盖章谁都不许参加高考。老迟层层阻拦知青参加高考,而其目的只是为了不减少“北大荒”工程中的收入。直到女主人公陈琼的父亲为了女儿高考,冒着风险伪造证明,并把证明和一封给女儿充满深情的信寄给老迟。老迟这才被打动,并开始支持高考,最后成了知青们顺利参加高考的关键人物。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这是影片中最动人的一句话。高考,让他们的命运得以改变,再次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他们从没畏惧过,跟他们比,我们的条件太好了,一心一意学习,没有任何干扰,我们又何必畏惧?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我们应该向前辈学习! 现在,恢复高考已经30多年了, “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说明高考已经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所以在现今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下,我们应懂得珍惜,用汗水书写这段美好的时光。 第三篇范文: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 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习被整整耽误了11年。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定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让他参加了高考。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学习,选择了高考。当我们毫无意义的咒骂中考时,1977年的学生却在努力的学习,以学为乐是我们当代学生难以做到的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四篇范文:电影高考一九七七观后感 很久没有进影院看电影,最后一次还要追溯到学生时代。 之后,电影都是在网上下载的,包括这部高考一九七七。 “革命委员会主任”,对于现今高管云集各种官衔辈出的时代显得如此生僻,却可以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反革命”,这是中国最大的帽子,在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甚至可以为此断绝亲情往来。 我相信电影里的情节来源于真实,更为夸张和不可思议的故事都曾经存在又消散过,只是不为人知。 那一时期,人们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最终实现了。 我们现在,通过高考改变的恐怕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 那一时期,人们相信学习是实现理想的唯一手段,崇拜知识。 我们现在,学习是种珍贵的品质,被人唤作能力。 恢复高考三十多年,高等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给人造成的影响却再不可高过一九七七年。 即便我对电影里感情戏的造作设置叹恨不已,它损害了整部电影的格调,但不影响整部电影对我的感染。 知识没错,时代错了。 回到现实,知识也改变了高学历的朋友们,思维模式,乃至生活模式,却不敢评论是好是坏。 这种感慨只有身处其中的你我明白,我想今后我们中的某些人也会再拍摄一部高考三十年的电影,演绎一下我们这代人的迷茫和痛苦,理想和压力。 高等教育在,学校在,无数的学生在,身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有时甚觉可笑,有时又甚觉悲凉…… 第五篇范文:高考1977观后感 好久没流泪了!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的感慨。是的!我们好久都没流泪了。 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这是一片炽热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知识分子挥洒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唯一共有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不屈。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高呼劳动人民万岁,劳动最光荣的年代。可是只有劳动改变不了中国的贫穷,只有劳动是满足不了中国一代青年的梦想的。 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有一股小小的火苗开始蔓延,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空穴可以来风,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出现在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外传来,这片火终于迎风而起,燃烧了着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1977注定改变这一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当这片火迎着北国的风熊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 是的,他们要考试,他们要改变命运。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十一年的时间,不能;场长的反对,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厨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 当拖拉机坏掉,当时间急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用脚步丈量这抵达梦想之路。他们在雪中奔跑,在林间穿梭,一个跌倒,另一个拽起;一个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们就这样狂奔,从黑夜奔向黎明,从现实奔向梦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强生想要读书,便去书库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书不成,反遭惩罚,然而,一句:这是你的包吗?让他没有白费力气,是的,这是一个这样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里留了几本书。是的,知识本就有着这种力量。 带着“历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着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复习资料给自己的女儿陈琼,可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面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心痛,这是时代的罪过。为了帮助想要考试的孩子,他又应求冒充招生办的主任,最后又为了自己的女儿伪造了一张证明。这是一个父亲的力量——不顾一切。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顽固的场长老迟最终被这群孩子所感化,最终被这种渴求所感染。是的,当渴望改变命运的雄火燃起,当渴望梦想的灵魂翻山越岭,这便无所不及,无所不动。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被困了十一年的灵魂终于破茧而出,我们要高考!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高考,想到了我们的高考。我们或许曾经抱怨,高考这座大山压制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的,1977的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的高考依旧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我感谢高考,他让我走出了狭隘的农村,他让我拥有过那么多的激情与梦想,他让我曾度过了三年繁忙充实的岁月。曾经,我也曾抱怨,高考,掠夺了我最美好最失意的岁月,但今天,回过头观望,才发现,那时有着太多的美丽,太多的憧憬。 高考1977,这群年轻人最终冲破了一切,抵达了梦想。每颗为梦想而流的泪水都将浇灌出世间最美的花蕾! 第六篇范文:高考1977观后感 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抄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截然对立。 比如,30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对那一代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可以把历史演进的动因归结到某个个人身上去吗?因为某个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起过关键作用,就可以用一种夸张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吗?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但这是一种被道德化了的历史意识,很难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哲学得到其他代际人群的共鸣。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对伟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种抒情的言说方式,似乎很难被作为晚辈的观众所普遍认同。人们面对历史,任何时候,仅有激情都是不够的。历史的发展也很难用善恶、恩威这些简单的道德概念来解释。大多数情况下,看待历史还是更需要哪怕有点冷漠,却相对比较中立和稳妥的客观和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头那一幕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邓小平复出的桥段,就远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说服力。它用一种不动声色,又质朴内敛的影像呈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中间忽然停电,知青用脚踏车发电继续收看新闻简报的段落,应该被看成是本片的一处神来之笔。它把知青内心那种期待变革的饥渴和焦灼,不露痕迹却又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电影叙事。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有点名不符实。所谓高考1977,主要角色当然应该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但实际上,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两个父亲。一个是孙海影扮演的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一个是赵有亮扮演的历史反革命陈甫德。从性格和气质上说,这两个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但却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当然,老迟最后转变了。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看到老迟亲自开着农场拖拉机送知青赶考的嘲,我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前面这句鲁迅曾经讲过的话。影片开始,思想僵化的老迟像是飘浮在历史天空中毫无生命气息的一粒尘埃,而到影片最后,他终于向着人性的光辉敞开了胸怀。相比之下,陈甫德的形象就显得苍白了许多,这个肩负着历史十字架,却极富自我牺牲的父亲形,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结尾不知所终。对此我曾不无遗憾地说,这个人物的结局,不应该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号,而应该是一记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的惊叹号。 与这两个父亲息息相关的,是那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永远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撒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 而陈甫德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也许这是出于陈甫德的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犯科的下三烂,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 与两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农场中那个整天哇啦哇啦叫唤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了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个组织权威的象征,是中国集权时代话语霸权的独特符号。从大喇叭里传出的是组织权威的声音,它可以随时随地昂首阔步地闯入每个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响,所有个人空间立刻四分五裂,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也会在组织强大的声浪中土崩瓦解。 第七篇范文:高考1977观后感 本来应该不是适合我的片子,该是妈妈她们看的,因为妈妈对这个感触特别深,经常拿她自己当年高考时怎么勤奋学习来说事儿,我估摸着她看了怎么也得哭一场,说笑说笑,不过看完以后觉得,妈妈不见得会哭,她是个比我还要倔强的女子,再说这个电影的主题和她的经历似乎差得有点儿远,她的问题是抓不出时间来复习,倒是我自己看得热泪盈眶。 其实不太喜欢陈琼这个角色。周显欣倒是挺水灵的一个演员,看着特眼熟,一开始还以为是小郭襄杨幂,后来又发现她长得很有点巩俐的味道,最后发现都不是。撇去外貌不谈,这个人物的内心虽然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苟同。陈琼的父亲陈甫德是中学数学老师,有历史问题,陈琼的母亲甚至因此而被迫与她父亲离婚,是那个时代非常可怜的典型知识分子,但是连她妈妈过世时都叫她记得要告诉她爸爸,来世还要和他在一起,做女儿的却死活不肯认父亲,见了爸爸只口口声声要历史出身证明,没有就赶他走,这孩子也实在是偏激过头了。要不就是这里头还有我所不知道的内情,比如只是不想爸爸被别人发现?毕竟当她知道父亲真的离开黑龙江的时候还是哭得梨花带雨了(不过当时我还以为是因为她收到她爸爸那张伪造的历史出身证明而激动地想去相认而已,幸好后来老迟说那张证明其实根本没给陈琼看过,是他直接放档案里头了),看来还是爱着爸爸,只是被出身问题连累许多年(看老迟对她一向的态度和偏见就很不满,确实很憋气),内心产生了强烈到我不能接受的抵触情绪,连背人处咋然相见都不肯叫一声爸。如果换了我,我是不会这样抵触我爸爸的,毕竟是生我养我的人,怎么忍心跟他就这样生分了,她是那个时代出生的孩子的悲剧典型。周显欣的声音十分低哑,应该是那样忍隐着辛苦成长的孩子的嗓音,当她追到车站哑着声音哭出“爸爸”的时候,听着真的很心酸。 老迟让人很憋气。孙海英老是演这样的倔老头,让人又气又笑。别着公章在腰,“我不给你盖章你啥也干不了”,平时闲着没事就开会,喇叭里一套一套的广播着,可以说是唠嗑,但又有板有眼的。而且精明透顶,刘副主任是假的,公章是假的,他都能看得出来。一开始觉得他很黑心,拼命想把那一群已经耽搁了11年的孩子留在农场陪他,什么手段都使出来了,简直像个老不死的瘟神,实在不能理解潘志友是怎么跟他混在一起的。但最后老迟还是被陈甫德的一番话说通了,“地里一耽搁就是一年”“如果你的孩子被耽搁了11年”先是放走陈甫德,接着撤销测试,然后替远在上海报不了名的强子报上了名儿,又问小潘准备好上考场的车没有。当知青们哭着喊着拼死拼活赶到火车站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车开走的时候,早晨还在抱怨“不知道能给我剩回几个小兔崽子来”的老迟像神一样地驾着拖拉机出现,带领大家直奔考场了,毕竟还算是个讲道理的老顽童。最后和招考办的人商量陈琼的问题时,“还回去干啥我就在这写了呗”随身带着的公章终于派上了用场,“你要是为了你女儿你敢吗?”“我敢”“我也敢”终于变成一个可爱的老头子,还拿出一张纸来叫人家“帮人帮到底”查分数,“这有你孩子?”“这都是我孩子!” 陈甫德是最让我感动的角色,我估计我爸妈对我是真呢好呢,要不我也不会体会得这么深。总之陈甫德绝对是一个好父亲,看他哭着在纸上写“琼儿”二字,我心里真是骂死那个不孝女了。父亲千里迢迢跑到黑龙江来,不就是为了给她送高考复习资料吗?为了女儿甚至铤而走险,跟三儿串通假扮成招考办的副主任去给老迟做工作,真是为了孩子什么都肯做了,最严重的干脆就是后来的伪刻公章,给自己开了张假证明寄过去,好让女儿放心参加高考,结果好心办坏事,还好老油的老迟随机应变替他应了这个罪,也成全了他对女儿的一番心意和期望。 反而是陈琼和潘志刚这两个家伙,似乎对高考并没有家长们那么急切的渴望,陈琼不断表示考不考不要紧,她只要留下来陪志刚,即使不嫁给他也要守着他,守着她的爱情。而志刚也是为了他的爱情而报考,他只负责把陈琼骗进考场,自己则留下来陪老迟守着农场,实现他对老迟的承诺,啊晕你们两个……结果陈琼最后竟然考上北大数学系,讽刺绊刺,北大不是以文科出名的么! 后来众人追赶火车当然是全局的高潮,拼命向前跑,跑不动了互相拉一把,再跑不动的就边哭边让其他人继续赶路,非常感人。以前一直弄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拼命赶着77年那趟高考,后来才明白其实还是因为那个时代留下的创伤,让人觉得万一错过了这次又不知道哪年才有机会了。三儿也是个特令人感动的角色,一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立刻送到三分农场,陪着强子冒天险去书库偷书,火烧燎原的时候又骑了十几里路的单车把恢复高考的广播送到荒野,在火车站见众人怎么还不来而急得跳脚,男儿膝下有黄金,却肯为了“11年一次”而跪下来哭着给岳父老儿求情,请他老人家高抬贵手不要放火车离开,只是那老人家可没老迟这么油条,古板如斯还是狠心挥下了放行的绿棋。幸亏三儿赶着让他媳妇儿给老迟打了个电话,老迟才会开拖拉机赶来送大家去考场,非常仗义的一小子。 老迟最后得意洋洋地在喇叭里广播着孩子们的录取通知书,仍是往日唠嗑的风格,说一句、骂一句,到底是个讲道理的老顽童,给电影增添了一抹人性化的喜悦。 我对高考也是深有体会的,非常惨痛的经历,不敢与人说,现在还常常为此而做恶梦。 第八篇范文:高考1977观后感:每个人都该体验一次高考 刚看完电影高考1977,有人说这是献礼片,也有人说太煽情了。我,一名大三的学生,却是一个没有参加过高考的学生,可能与别人更有一种不同的心境吧。 我在06年3月,因参加了小语种考试的提前招生,就被whu提前录取了。当时whu的小语种都是提前单独招生,高考之后也不招生的。当时我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在网上查找全国小语种招生的招生情况,很多很好的学校如北外,上外,外交学院之类的都没有给我们学校名额,毕竟我们又不在省会,也不是省里的一流学校。后来我就凭着我们学校是湖北省示范中学这一条,总算是由一个条件了,我就自己下载了whu的表格,然后自己去找了我们校长签字,然后寄到whu招生办。参加考试,等待结果,结果很幸运的就被录取了。当时原本是想为高考练兵的,结果就一步到位了。后来因为有些同学觉得我在学校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刺激,毕竟我已经有学校了。而且高三地狱式的魔鬼训练,我实在是不想参加,whu的预录取通知书上也说的是不准参加高考,所以后来就没怎么上学了。后来06年6月 2日前往北京外交部参加了当年的外交部开放日活动,高考的那天我正在北京前往宜昌的火车上。说不定如果我当时在家的话,可能我也会去考场体验下。呵呵说来很奇怪,到现在我都没有看过06年的高考题。不想看,曾经看过几眼06年的语文题,但是却觉得看不下去。当时学校有的老师为了安抚大家,就说像我这种没机会参加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当时我听了也就一笑了之,但是现在真的觉得没参加过高考是个缺憾。 说实在的,心里现在很复杂。看了电影,在当年高考真的是改变命运的事。因为那些人参加高考就可以去上大学了,学习知识,建设祖国这是宏观的说法,但是从小的方面来说,他们不用在农场劳动了,他们可以回家了,可以见见家人了。十一年的压抑终于可以爆发了。总之,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中的老迟,也就是他们的头,一个整天把公章挂在腰间的领导,最开始对于这种恢复高考,招生改革是很排斥的,因为他知道这消息一出,那些农村上的青年都蠢蠢欲动了,都想去考试,心思就不在农活上了。但是他最终还是给与了理解,并且在最后关键的时刻开着车把那些人送到了考场。 第一个让我震撼的嘲是,老迟带领青年们开垦荒地,用火烧野草。这时一个青年骑着自行车过来,胸前挂着收音机。然后他把收音机高举起来,喊着让所有人都听广播,广播中着说着恢复高考的决定。所有的人都振奋了,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希望。借助风势使得火迅速蔓延,但是我想当时这个振奋的消息一定以更快的速度在人们中传播,这种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这种渴望一定把每个人都燃烧了。 第二个嘲,青年陈琼的父亲,一个被视为历史反革命的数学老师,想帮助大家都能顺利报考,就去和老迟交涉。老迟说过,地里的活一耽搁就是一年。他说,那人耽搁呢?十一年要耽搁多少人呢?把知识还给民众,这是没有人可以阻挡的。我们国家也正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 第三个嘲,青年们做拖拉机去火车站,准备赶考。结果拖拉机半路上坏了,眼看时间不够了,所有人都在雪地里狂奔。大家都使尽全身力气奔跑,也有跑不动的,只能跪在路上,哭喊着让大家好好考。但是他们还是晚了,火车开走了,即使当时他们的朋友向火车站站长下跪,希望能让火车晚点开,但是还是晚了。所有人都呆了,站都站不稳了,这时,老迟开着车赶到,让他们赶快上车,亲自把他们送到了考场。大家在奔向考场的时候,还不忘回头想老迟,说声谢谢。我想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真心的感谢老迟。 最后,他们很多人考上了。我想,很多人的命运就这样改变了。说实在的,现在感觉好像高考,这一考定终身,改变命运的光环有所暗淡了。社会更加多元化,学习发展的途径更多样化,机会和选择越来越多,高考好像也被很多人鄙视,也有人觉得是对学生的压迫。我觉得,时代在变化,高考也是一直在变,在改革的。但是众口难调,我们国家各个地区,各个省市发展情况,教育情况差别还是很大,所以高考很难做得绝对公平和科学,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努力把这项考试尽量做得更好些,更科学些。前几日,看新闻说教育部说今年要改革。说实话,我都有点习惯看到这中消息了。从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就经常听说中考要改革,高考要改革。但是老现在,到底效果如何? 我很幸运,我虽然没有参加高考,但是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我也是高考改革的受益者。小语种举行提前招生,就是为了更进一步的选拔人才,听力,口语,面试,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被纳入考扯围。从这一点来说,我还是要感谢这种改革的。但是,我想有了中国特色之后,一些质量不高的学生也的确混进了好的大学。这也是改革带来的不公平的地方。例如whu的小语种提前招生明年就要改革了,又改成需要参加高考的形式。我想这又改革,可能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我现在也感觉到一种悲哀,我见过的大学生,明白活着的还是比昏昏沉沉的少。我记得在小学,老师经常会让我们每个人站起来说说我们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很声音洪亮的说出自己的梦想,当科学家,当老师,当军人……记得在初中第一天报道的时候,班主任让我们每个人站起来说自己的梦想,然后大家有的说是周游世界啊等等……再后来高中好像就也没有提过理想,梦想之类的,好像每次班会都是围绕着学习,高考,上大学开展的。到大学,没有人问过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最起码,在我的三年大学生活中,基本上除了几个少数好友之外,没有人和我探讨过这个问题。我想问,如果我们现在每个大学生在说自己的理想的话,能理直气壮,声音洪亮,毫不犹豫的说出的能有几个?有的人说这是人向现实妥协的过程,有的人说这是长大的过程,但是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个退化的过程。懂得的知识越来越多,内心的声音却越来越小。 “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这是广告宣传语。我想说,每一个学习知识,尊重知识的人都应该看看。不是电影拍得多么好,只是我想它多少对于我们处在不同麻木程度的心脏能注入些强心剂吧。我们从小好好学习,上初中好好中考,不就是为了能上个好高中吗。上好高中不就是为了高考吗?高考需要我们年的寒窗苦读,我们很多人把它看做是一个折磨人的过程,看做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过程。但是我想看了电影,我们应该多一份感恩的心。能有机会参加相对公平的考试,能有机会被检验,被挑鸭是幸福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