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女人和狗》 《北平无战事》 《北风那个吹》 就在一个月前,年过80的曾庆瑞刚刚完成了向弟子赠书的仪式,这套25卷本、1350万字的《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凝聚了他对中国电视剧60年来风云流变的思索,他将赠书活动命名为“接力”,寄厚望于中青年电视剧从业者,在“交棒”与“接力”的过程中弘扬薪火传承的精神,牢记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为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从1965年分配到北京广播学院教书,到2015年5月门下最后一位博士生毕业,他用整整40年的时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电视人才。对于曾庆瑞而言,多年的电视剧教学与理论研究工作本该使他对作品的评论游刃有余,然而无论参加哪一次电视剧研讨会,他都没有丝毫的松弛懈怠,面对电视艺术事业中存在的某些病态文艺思潮和劣质文化产品,他的笔杆子很硬,腰杆子很直,老当益壮,不减当年。荧屏守望者需要什么?——良知。 电视剧具有王者风范 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看待 确定一种电视剧观念,是一个前提性、基础性问题。曾庆瑞一直在思考,尽管在国外电视剧发端比我国早,即美国是在1928年,英国是在1930年,但在那里,电视剧始终只是作为流行的“大众文化”产品参与社会生活,像美国的肥皂剧、情景喜剧那样,繁衍生息至今,人们并不把它当作“艺术”看待。在全世界,唯独只有中国把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样态来看待,因为无论从我国电视剧作品的数量、质量、创作队伍、作品影响、受众范围来看,电视剧都具有一种王者风范。曾庆瑞曾动情地谈到10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谁也不曾想到,“许三多”作为荧屏上新时期解放军的一个感人形象,成为被困灾民呼唤的对象。在四川广元市的木鱼镇,五位女同学被压在了天花板底下,他们呼唤着“许班长”的名字,等来了解放军的救援,最终得以生还。“不抛弃,不放弃”,电视剧《士兵突击》所弘扬的精神鼓励着灾难后的人民相携前行,在废墟上重新站立得以新生。曾庆瑞谈到,优秀的电视剧能够起到索引与展示的作用,可以供外国人从剧中寻找到我们国民精神的踪迹,这充分说明它不是一般的娱乐和大众产品,而是一门艺术。尽管电视剧行业现存许多问题,但其王者风范依然存在,这是电视剧从业者、管理者、理论批评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曾庆瑞看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视剧找到了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怎样讲好中国故事的答案。例如在中国电视剧的剧作家队伍里,王朝柱创作的一大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作品,如《长征》《延安颂》《八路军》《解放》《太行山上》等,在总体上构成了中国电视剧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高满堂创作的《突围》《常回家看看》《闯关东》《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钢铁年代》《温州一家人》《父母爱情》《温州两家人》《老农民》《最后一张签证》等作品涉及民族、历史、工业、商业、爱情等各类题材,对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的生活几乎都有所反映。与此同时,一流的故事离不开一流的表达,曾庆瑞认为电视剧需要运用综合的艺术语言把故事讲得生动精彩,他以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为例,谈到该剧将“历史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高度融合,将“社会史”叙事和“家族史”叙事高度融合,其在语言形式系统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们的电视剧是怎样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表达的。 看重农村题材与军事题材 关心人民疾苦与精神高原 在曾庆瑞的电视剧研究生涯中,他尤为关注农村题材与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曾庆瑞谈到,在我们中国,革命建国和执政兴国,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解决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问题,即“三农”问题。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农村、农业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彻底的,是没有办法取得最终胜利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拉开,农村情景、农民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都发生了些许改变,电视剧艺术别开生面地关注到“三农”问题,一批广受观众喜爱的农村题材作品跃上荧屏。像韩志君与韩志晨兄弟二人编剧、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引起较大反响的“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还有《庄稼汉》《秦川牛》《神禾塬》,以及《情满珠江》《华西村的故事》等作品展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变化,像以《希望的田野》《烧锅屯钟声》为代表的一批作品揭示了改革开放中的“三农”矛盾、冲突,更有《外来妹》这样的作品,通过艺术地演绎农民进城打工的故事来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所有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真实。到了新世纪之初,巴特尔导演的电视剧《城市的星空》,第一次提出了给农民以国民待遇的问题。该剧选择新世纪的新一代农民进城打工的故事,将这一代农民置放在和城市国民生活的矛盾、冲突之中,造成一种国民待遇不平等的鲜明对比,从而引发观众的深刻思辨。 农村戏写得好的,曾庆瑞推崇备至,写得不好的,他严肃批评,毫不客气。早年电视剧《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参评电视剧奖项时,曾庆瑞当场反对给这部剧评奖,他说:“因为这部剧是18个笑星凑在一起拿中国最弱势的群体农民开涮,农民是我们的生身父母,谁家翻上去祖宗三代不是农民!”这番话讲完后,最终没有一人投票给这部剧。2010年,文艺评论界著名的“赵曾门事件”更是典型例证。在《乡村爱情故事3》研讨会上,曾庆瑞直指作品没有写出当下农村的真实面貌,是“伪现实、伪喜剧、伪艺术”。在曾庆瑞看来,理论批评要有担当,才有尊严,绝不能以红包的厚度决定评论的高度,自己做了市场的奴隶。 军事题材同样是曾庆瑞常年关注的对象,在他看来,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集中于军人身上。国家富了,军事强了,文化才能得以提升。《凯旋在子夜》以后,从较早的《兵车行》《军魂》《士兵今年十八九》《请军人放心》等,到后来的《和平年代》《红十字方队》等,再到这些年的《突出重围》《壮志凌云》《鹰击长空》《炊事班的故事》《士兵突击》等,这一类电视剧,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成为中国电视剧中“弘扬主旋律”主力部队的一支重要方面军。改革开放40年来,军旅题材作品一路走来,一路创新,思想和艺术都不断显示新意,其成就日益走向辉煌。在贯彻执行“科技强军”这一伟大战略方针的新时期,军事题材电视剧紧扣时代脉搏,《导弹旅长》《深海利剑》《反恐特战队》等军事题材作品更是展现了一幅富国强兵的生动画卷。 仰望星空 传承先哲理想追求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黑格尔讲,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到了王尔德,他甚至说,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曾庆瑞将仰望星空视为人类哲学史上一个宝贵的文化思想与传统,这也奠定了他一生的理想追求。 1993年5月,在雁栖湖畔举行的电视通俗剧研讨会上,曾庆瑞响亮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他列出了与雁栖湖会议前后诸多论及电视剧文化的通俗性时所发表的形形色色的观点,并列出了12个分歧点,归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夸大泛娱乐化而放弃人文关怀。曾庆瑞以反潮流的胆识和勇气,强烈呼吁要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5年后的一次讨论21世纪最初10年电视剧发展的研讨会上,曾庆瑞再次公开提出守望精神家园的问题。他告诉记者,“《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的编辑部同仁与我素不相识,会后却是他们主动约稿,用两期连载的篇幅发表了我的长篇文章《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首先喊出了这个口号,举起了这面大旗。后来我又写了许多文章,我的学生跟着做这方面的课题,业界的理论批评家也一起帮着宣传这个口号,影响力迅速扩大。后来《中国电视》杂志在《中国电视》创办30周年奖励30位电视理论工作者时,所颁发的奖项名称就叫——荧屏守望者,这一名称便是从守望精神家园而来。1998年以前,很少有人谈精神家园的,现在这个说法很普遍了。这不是我的功劳,我们只是在传承康德以来人类先哲的一种理想追求罢了。” 面对收视率造假、票房造假、投票造假、打分造假等问题,曾庆瑞表示,去年五部委出台“电视剧十四条”是电视剧新政时代揭开的首页,今年4月在宁波北仑召开的全国电视剧规划会议,会议指出了电视剧行业创作五大方向与五大整改内容。“这是个好事,不怕有问题,就怕我们对问题冷漠、麻木不仁。我们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把自身不阳光的一面暴露出来并解决它,电视剧的春天还会远吗?” (责任编辑:admin) |